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4793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docx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修改版

第一篇: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大,未来的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社会适应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的适应社会为指向的学生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教育不容忽视。

一.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从以学习者得角度为中心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时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试图探明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特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心理学时尤其关注那些促进人类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建立的各种策略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者知识与行为方面的一些改变)教学时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与行为的改善。

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总之,教学与学习是具有必然联系的两个过程,涉及到如何促进学习者发生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和心理的关系

教育心理与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教育而言,教育心理学能够对学校情境中的人的大脑的运作过程进行理论解释,比如解释学生是如何学习,不记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

通过建构学科学习的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活动促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产生,简言之,教育者的实际教学活动通常受到那些所谓时尚但缺乏事实依据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而教育心理学无疑为教育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其他方法,对心理学而言,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形成和检验认知理论的生态学效度,教育心理学促使心理学家形成能够解释学校,学习的理论进而确保知识理论的真实性,简言之,心理学过去热衷与建构那些解释人为学习活动的精确理论,教育心理学则为心理学提供了另类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许多教学中,我们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然而心理化教学可以指导我们去分析我们教学方法,比如,在传统教学当中,老师就是在课堂上讲,同学们在听,老师偶尔会采取一些活动,非常枯燥无味,然而心理化教学认为提高记忆要通过各种的方法,手段(声音,动作,情景,画面等)去刺激大脑,达到与脑和谐,而不是板板的老师讲,学生听。

五.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原因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在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当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应该怎么办?

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的做法,当学生做小动作时,都要批评他,似乎有可能帮助学生记住这些纪律,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做小动作,老师表扬那些认真的学生,做小动作率反而会下降,如果他不断续做动作,我们可以利用厌恶疗法,让他做,一直让他做,别的同学就会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以至于他就会自动不做小动作。

六.分析学生学习困难根本原因

心理化教学虽然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很差,那么久表明他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因此,我们需要对他的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发音,以及语义方面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考察。

七.心理化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的学习自动性

教学要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就要从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使之心理话积极化,不仅认识活动要处于积极状态,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也要处于积极状态,脱离心里话动的积极状态来谈学习主体作用那只是一句话,所以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正确利用心理化得教学手段指导,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积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

第二篇:

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

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

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通过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动机、意志和气质等),及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与心理学紧密相关,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状态、动机与掌握技能的心理规律,是设计安排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安排合理、组织科学的体育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心理的某些可能性变成现实,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因此,运用心理学理论辅助体育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

1.运用心理学的规律组织安排体育教学

1.1运用心理学,多途径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心理条件有两点:

一是想学、爱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属于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二是会学、巧学,能运用恰当的方法高质量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这属于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问题。

学习动机不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能提高而自发产生的。

而是随其个性的健康发展、理想与世界观的树立而变化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提。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漫话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新异性;2.多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3.运用美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美的体验;4.多创造一些能充分显示个人专长和集体凝聚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5.利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明确有奖、有罚的原则;6.利用比赛的竞争心理,让学生互相评定,互为裁判,激发学习动机,活跃气氛:

7.让学生体验适当的成功感和失败感,也有助于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看到缺点与不足,激发上进心;8.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等。

激发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一门艺术,教师应结合课程的任务、教材、对象和环境条件等灵活运用。

1.2运用心理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身体练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矛盾、困难时,思维能力更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在上支撑分腿跳跃(山羊)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动作要领时,一位女生由于没有及时的分腿。

而造成跳跃的失败。

其他同学看见这情景后。

对这个项目怀有了恐惧感,都不敢跳了。

因为支撑分腿跳跃这一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女生都会存在胆怯心理,出现不敢跳的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明显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但又看到男生玩得很开心,又有种很想去玩玩的心理。

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加强直观教学、以正确的示范消除或减少女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

王同学是新来的插班生,他调皮、机灵、欺软怕硬。

本想用比较硬的方法来震慑他,但事与愿违,他不但不怕,而且还经常在课堂上欺负女同学。

经过与班主任联系。

了解该生近两个月来的学习情况、平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等。

于是改变做法。

选他为班里的体育组长,树立了他的新形象,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以较好的态度接触他、帮助他,并把他吸收到学校田径队,练习跨栏项目。

这样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并代表学校参加田径运动会。

取得了好成绩。

1

1.3运用心理学,掌握学生注意力规律来组织教学

注意力是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

教师不但要重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合理的布置场地。

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好动的特点,纠正学生在训练中的错误动作,尽可能地稳定学生的情绪等,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使用多种教具,驱使学生的意识对某些现象和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例如:

在教广播体操时,要求学生眼看、嘴喊、心到、手和脚做,全班学生和老师一起喊节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

上行走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行走姿势,通过模仿“大象”、“企鹅”等动物走路的姿势和模特步法等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示范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运用心理学,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青少年,好动、好奇、好胜心强、善模仿、求知欲望强。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充分采用直观教学法,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练习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观是学生获得感知的基本途径,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较顺利地学习、理解、掌握动作。

如:

讲授„前滚翻‟时,首先向学生出示一些辅助教具:

—个篮球和一块木头。

提问:

哪个易滚动?

为什么?

在学生们思考后,我再做正确的讲解和示范。

学生很快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他们明确,要想翻滚过去就得团紧身子。

又如:

在上耐力课时,让学生心中有—个目标,追上前面的同学、超越他、不让后面的同学超过自己。

体育教师应注意动员和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采用多种直观法如教学挂图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运用心理学,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在课堂上记忆的信息量越大,记忆就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就是对记忆的材料的反复练习,加工提炼,抓住重点,形成体系加以记忆。

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1.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2.广泛联想如跳远和三级跳远的区别。

高抬腿与车轮跑动作的区别;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

2.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重视差异规律,实践“因材施教”理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生理心理差异,如体质不同,健康水平不同,身体正常和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反映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年龄心理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动机、态度、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均有差异。

③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价值观,在选择运动项目等方面存在差异。

④个性心理差异,学生的气质与神经类型的差异可影响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意志品质上的差异。

因此,体育教师既要根据体育专项心理特点,又要根据学生心理上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地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中专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个性差异较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有其相应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项目,而女生对舞蹈、健身、游戏项目情有独钟。

因此,每一堂体育教学活动课,在相应的热身活动之后,我都采取分组教学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或运动水平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分析,教学效果显著。

2.2激发运动兴趣,有效掌握运动技术

2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参与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容易兴奋,精神饱满且浑身有劲,不仅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而且使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勉强参加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就难以兴奋,从而显得全身无力且容易疲劳,不仅有碍于技术的掌握,而且容易出现运动伤害事故。

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如在单调的长跑练习教学中,我把加速跑与放松跑结合起来;在短跑练习教学中,我把短跑与反复跑、报数跑及各种姿势起跑结合起来,通过变换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刚刚学会某一运动项目时兴趣最高的心理特征,把某些较复杂的练习放在此时进行,突出难点,逐步诱导,以便于学生较快地习得动作,掌握要领,从而有效掌握运动技术。

2.3遵从注意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所谓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是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且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注意。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注意是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条件。

体育课多半在室外进行,容易受到外部因素诸如他人、车辆、天气或突发事件的影响。

因此,应遵从注意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建立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新异活泼的教学内容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到有意注意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进行蹲踞式急行跳远教学时,我发现初学的学生注意了助跑,而忽视了积极有力的踏板起跳,这样就难以做出有力的起跳,为转入腾空阶段创造有利条件,跨不出腾空步(跨步飞跃)。

针对这一情况,我先安排学生进行几次踏跳专门练习和助跑踏跳练习,然后在砂坑靠近踏跳板前,设一副跳高架,置上一根离地30—50公分高的横竿(绳)。

学生见到这样的标志物,立刻产生了无意注意,这时我提出踏跳后腾空的要求,学生的注意就由“无意”转入“有意”,进而发现助跑和起跳的内在联系,很自然地做出蹲踞式急行跳远这种动作,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4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教学效果

所谓恐惧心理,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一些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时,犹豫不决,欲动又止,心理学上称之为“不安”和“恐惧”。

这两种心理状态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形成的,如有些同学开始学习跨栏跑,对栏架产生了恐惧心理,怕摔倒;在跳高时,横杆升到一定高度时也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

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如在安排练习次序时,可有意识地安排技术、心理素质较佳的同学先做,以便对后来者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也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刺激,如“别怕”“勇敢地跳,你会成功的”等来调节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针对中专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处处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体育教师应掌握并善于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充分了解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特征,研究与之相对应的不同教学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

[3]凌桂兰.论心理学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3

[4]陈晓东,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类优秀论文2010,11

[5]赵家明,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体育报》2003,3

第三篇:

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到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加完善,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

信息技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又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现代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者的有机整合的实现,将使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好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教师的有效教学工具,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二十一世纪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指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使学生的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例如:

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的主体也是学生,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脱离学生。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而出发,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则。

传统教育过于严谨,缺乏创新意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激发学生发挥其特有的潜力,这样才更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4、课程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

开放性和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后,必须体现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课程要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开放和动态更新,开放和动态可以使整合后的课程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能随时做出调整以满足某个方面的需求。

课程的开放性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更充分的学习和利用课程资源;而课程的动态性,能够使得课程内容不断得到更新,更有价值性。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模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

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例如在介绍青春期发育这一章时就事先把教案由计算机教师编成多媒体课件,课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博客等工具即可。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

为什么学生会品行不良、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

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

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

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优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精种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有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在整和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相应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不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和技术的阻碍,信息化时代的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新事物的心理素质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同时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会将信息技术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地整合。

2、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合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被动的学。

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教师尤其是我们的心理学老师,也要自觉地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