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771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docx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周军

   教材选自: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

(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片资料,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

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结构设计

 

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

”基于此,本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

为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确认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

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

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分三步进行:

 

(1)动体的特征,对“线面垂直”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和感知,在高中阶段,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①展示图片:

学生收集的一组图片和教师提供的两张图片。

  

   

  ②观察实例:

学生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③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①学生画图:

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②提出问题:

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

  ③动画演示:

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④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介绍相关概念,并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

(3)辨析讨论—深化概念

判断正误: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

α,则a⊥b。

(学生利用铁丝和三角板进行演示,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

线面垂直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最后,通过辨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三步进行:

  

(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问题①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

 问题③由上述两个实例,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学生提出猜想: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动手实验—确认定理

  折纸实验:

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进行观察并思考:

  问题④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问题⑤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

(即AD⊥CD,AD⊥BD还成立吗?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折纸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从而发现垂直的条件—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要求学生画图,用符号语言表示。

(3)质疑反思—深化定理

  问题⑥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吗?

 由于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个问题是学生会问到的。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型(三角板)来确认,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在本环节中,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

因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态演示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

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

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教训有时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

(1)和练习

(2)做铺垫。

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

练习(3)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机动处理。

  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本环节侧重三点:

(1)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如图);

(2)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3)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5.布置作业—自主探究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求证:

PO⊥平面ABCD

(2)课本P74 练习1

(3)探究:

如图,PA⊥⊙O所在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四棱锥呢?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

(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

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态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2)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

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帮助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若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

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