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053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docx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作业答案

问题一:

刚到美国的人多半被它那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所吸引。

人们常把富足归因于资源的富有。

其实资源丰富只是富足的条件之一。

………………因为并不是单单有了时间就可以创造出一切资源来,所以时间固然要节约,共他资源也是要节约的。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答:

首先,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是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异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

社会的进步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劳动生产率就是衡量生产力高低的核心指标。

真正的经济增长必须是“质的增长”与“量的增长”的结合,归根结底要靠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这种质的增长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

因为中国劳动生产率太低,所以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低,而创造的价值低收入就低,这就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根本原因。

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财富的价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才是真正的“创富于民”。

其次,资源是有限的,更是稀缺的。

节约时间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节约资源在我们寻求强国富民的道路上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

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只是为国富民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而已,它并不能成为财富本身。

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还牵涉到许多其他因素,如生产力、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

这就要求我们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逐步树立努力节约有限资源、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意识。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它们的有益做法,在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走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问题二:

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刚刚踏进美国,对于如何让银行为自己服务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

因为在国内普通人和银行的关系最多只是到储藏所去存款取款。

……………2003年上升到190亿次。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答:

货币的实质是支付能力的信用凭证,凡能起到信用凭证作用的,都可以当货币来流通。

支票和钞票的主要区别是它的记名性,它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在许多情况下还能降低交易费用。

 

问题三: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法律系教授科斯,就是因为他研究交易费用,提示企业、经济年度存在的原因,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得奖的。

拿企业来看,其内部的人际关系是下级服从上级,而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服务)的交换。

………………如果你的商业对手的行为完全不可测,没有任何惯例可循,对他极不放心,大一点的买卖就不敢去做。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经济体制无外乎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其中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没有生产的自主权,而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享有充分的生产自主权,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或称利益杠杆)来调节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材料里因为费用高就大而全的生产,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利益杠杆在起作用。

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节约各种费用,包括生产和交易费用都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是利益杠杆在起作用。

不敢做大的买卖是怕亏本,还是利益杠杆起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而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要求。

而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保障。

 

答:

平等自愿的交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交易费用是为了实现交换所付的代价。

交易费用很高时,交换变得无利可图,社会的经济效率将降低。

说明交易费用包含了哪些内容。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

   

问题四:

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就应该由政府来办,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应该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

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

政府的钱来自税收,因此赔钱办公共事业,等于是用全体百姓纳的税,去补贴使用这些设施的一部分人。

这部分人对公有事业用的越多,占的便宜就越大,这会造成对公共设施的过度使用,或形成不必要的拥挤。

况且这部分人未必都是穷人,对他们的照顾也无助于社会公平。

这样看来,公有事业免费或低价收费是毫无必要的。

一个社会往往以照顾穷人的名义限价,其实得到好处最多的是富人。

这叫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

例子之一就是水电的补贴。

穷人用水用电只及富人的几分之一,补贴的好处大部分被富人拿去了。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兴建了以补贴价出售的经济适用房,名义上是照顾中低收入人群,事实上低收入的人根本买不起房,房子都卖给了中高收入者。

这也是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

因为房价低,供不应求,结果有一部分未能卖给真正的穷人,使腐败有了可乘之机。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答:

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应尽量做到政府不补贴,也不多赚钱。

但由于缺乏竞争市场,这一点很难做到。

有一些公用事业带有服务性质,或者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收费较低甚至免费,成本由全体纳税人负担。

 

问题五:

材料:

在美国,人们除了劳动收入还有其他收入,例如将钱存入银行可获得利息,拿来买股票可得到股息,将房子或土地出租则可获取租金,等等,这些都是劳动之外的收入,非但在美国如此,在其他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甚至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利息、租金等非劳动收入。

可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话,就会想到:

除了劳动,是否还有别的产生价值的要素?

现代经济理论的结论是:

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大要素。

这倒不是说资本和自然资源会自动创造出价值来,而是说,有了资本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可以帮助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这一部分额外的价值不能归功于劳动,而应归功于资本和资源。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努力积累资本,改进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从中得到非劳动报酬。

所以美国人不但有“按劳分配”的概念,还有资本报酬和资源报酬的概念,认为这三种报酬都是合情合理的,当然也是合法的。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参考:

在市场经济内,除了劳动还有资本和自然资源也可以获得报酬,因为他们帮助增加产出。

劳动报酬并不取决于劳动的成本,而取决于它所创造出的价值。

然而这引发了社会公平问题。

   

   问题六:

      材料:

一个人挣的钱或者存起来,或者花掉。

因此不论在某一年中,或者在某人的一生中,挣的钱应该等于储蓄的钱加上花掉的钱。

也有个别的人花的钱比挣得钱还多,他的储蓄是负的,或者说,临死还欠着一屁股债。

从宏观来看,一个国家一年内创造出的财富总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或全国每个人一年中挣的钱的总合等于全体百姓的花销加储蓄。

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个人创造的财富有一部分没有返回到个人手中,直接变成了国家的积累。

这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不计报酬地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工作,而国家则负责照顾每名职工的生活乃至生老病死。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参考:

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或再加出口)。

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

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

   

   问题七:

   

   材料:

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在所难免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不论是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也不论是奴隶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

不过差距的大小不同。

只要差距不太大,百姓相安无事,并不造成太大的问题。

这里关键之点是个人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富人。

如果每个人追求自己的享受(当然不能妨碍别人的享受),社会能够安定进步。

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享受的名次,则对社会具有破坏力。

这一小小的区别可以造成根本不同的后果。

要研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经济体制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参考:

经济繁荣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必须照顾少数不幸者的生存条件。

幸福只能感觉而无法计量,因而也无法比较。

嫉妒心理极有害于经济增长,应从制度和习惯上防止这种心理被挑动。

   

问题八:

凯恩斯的理论创建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仍用来作为西方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指导。

当然,由于实践经验的丰富,加上几代人的继续钻研,使得大家对这个理论的细枝末节以及相关的条件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推广和应用凯恩斯理论,相反,倒是防止他的理论被滥用。

如果一种经济原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做,机器设备都在满开工作态,或者说,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上是均衡的。

此时政府想使经济进一步繁荣,再采用借债或发钞票的办法增加开支,造成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

此时生产已无潜力可挖。

更多的购买力寻求供应有限的商品,结果必然导致物价水平全面上升,引起混乱。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答:

萧条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危险,它打击每一个社会成员。

凯恩斯的理论指出政府作为一个大买主可以制止经济衰退的持续和扩大。

但在繁荣时再增加政府投资,想进一步促进繁荣,结果适得其反,最后发生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

   

问题九:

各人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交换,会发生供应和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

举例说,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人群中有音乐才能或者有音乐抱负的人超过了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结果将有一些可能成为音乐家的人不能得到发挥机会。

所幸人的才能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而且比较优势有强弱之分。

市场的价格信号可以精确地鉴别出一个人的优势有多大。

歌星有世界级、国家级、地方级、卡拉OK级,这些都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鉴别的结果。

仔细想起来,这是一件令人叫绝的平衡,人们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消费爱好,各人有千差万别的天赋,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使每人都能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整个社会处于最佳地利用它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的状态。

显然,这不是“服从领导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能实现的。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经济体制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答:

市场培育了各人的相对优势,提供全社会一切成员都能利用的优势机会。

优势是通过比较而体现的,并用价格信号准确地传达给社会中各个成员。

市场实现了各种专长的精细的供需平衡。

   

   问题十:

求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某一事件,要求在讲述的同时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字数不少于400字。

事例材料具体、详实、充分(10分)

   揭示出经济学原理(10分)

   有自己的感受、观点或结论(10分)

   字数不少于400字(10分)

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

“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是桃子!

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

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

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

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这就说明了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为什么现在流行捆绑销售

  在商场、超市里,我们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产品附加赠送活动。

这不禁让人困惑,难道精明的商家一夜之间都成为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了吗?

  正如有人所说的,经济人中关于经济人和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是永远存在的,商家的慈善就如同太阳会从西边出来的概率一样——几乎为零。

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统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

  对于企业来说,捆绑销售可以逼近帕累托最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

如果改变资源的配置已经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要更好,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好状态。

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捆绑销售可以使联合双方变得比以前更好,使企业资源的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就像可口可乐与北京大家宝薯片共同演绎的“绝妙搭配好滋味”促销活动就是绝妙地运用了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

那么,可口可乐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呢?

我们可以这样看,饮料和薯片“捆绑”在一起销售,年轻人在吃薯片的时候,喜欢喝碳酸饮料,薯片降价,自然会促进这种饮料的销售。

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如果将可口可乐和另外一种饮料“捆绑”在一起销售,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利用了消费习惯进行产品的捆绑,使其与大家宝薯片双方达到共赢。

  面对商家形形色色的捆绑销售策略,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呢?

  采取捆绑销售的商品组合往往比单价要便宜很多,这种热烈的让利氛围很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打开腰包,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都买回了一大堆。

如果我们买的东西是生活中的必需,而且是可以长期使用的商品,如果不考虑商品的储藏成本以及货款提前支付成本,我们的这种捆绑消费行为是能够获得一定收益的。

但是,商场上很多捆绑销售的东西是把一个近期的产品和一个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捆绑起来进行销售,经常情况下,我们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已经过了使用期,结果是白白花了冤枉钱。

  所以,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弄清楚这些捆绑销售里面的学问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在商家促销面前保持理性消费,而不要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后悔莫及。

当然,有时商家的促销手段也力图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力争和消费者达到共赢,而不是简单地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

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辨别,使自己的消费收益达到最大化而不至于陷入商家的小把戏中。

  ★经济学提醒你: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按照人们职业、收入、财富和教育水平等变量可以把社会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

处于一定社会阶层的人,具有特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其购买需要的层次也是特定的。

所以,进行捆绑销售的相互促进,依赖于两个产品都能满足这个需求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4142    更新时间:

2009-6-7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

这样做时,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从本原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许是很有必要的。

 假如某一天,你起床晚了,而上班的时间又快要到了,这时你可能不管什么交通规则不规则,见着红灯就闯。

“闯红灯”在城里尤其在大城市里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虽然舆论再三批评,公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但收效总不大。

事实上,在现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只要出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闯红灯者。

为什么这种“公共行为”屡禁不止呢?

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人们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因此要杜绝“闯红灯”现象的发生,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我们不否认,这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呢?

实际上,每个闯红灯者都清楚他这是一种违规行为。

明知违规,但还要做,根本的原因

就在于处罚力度过轻,使闯红灯者有“利”可图。

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根植于其成本效益预期,只要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他就总会想方设法地去促成某事。

 我们仍以上例来分析。

假定你上班迟到会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对你来说,闯红灯是划算的,因为在你的利益函数中,领导的态度显然更重要,与其受到领导的批评,不如闯红灯。

这就是你下意识里做出的决策。

当然这里不排除被警察逮住罚款的情况。

可问题在于,中国的闯红灯者所受的惩罚成本是很少的,不要说闯红灯的人事实上几乎不会被逮着,即使偶尔“不幸”被警察叫住了,至多不过是挨几句训而已。

显而易见,警察的教训是不能与领导的批评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一个人口

流动很大的地方,“羞愧”(这也是一种成本)的惩罚作用微乎其微。

但在单位上就不同,领导在同事们面前批评你,那滋味可不好受。

以上就构成了人们闯红灯的预期成本,这个预期成本是少于他闯红灯的预期收益的,即免受领导的批评。

 “闯红灯”还存在一种示范效应。

假设第一个闯红灯者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微少,那么其他人就会“学习”他的举动,因为人都具有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闯红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数人的行为。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闯红灯这种行为的发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惩罚的成本,使那些潜在闯红灯者觉得成本太高,他就会自动放弃闯红灯,否则,即使社会制订再多的交通规则,也无济于事,何况制订规则也是要成本的。

 在城市里,另一类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等车,几乎每个公交车停靠站都是人头攒动。

等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这点人人都明白,但事实是,只要你还没富裕到足可以天天“打的”的地步,你就难免每天要耐着性子等候公共汽车。

那么,如何来看待人们的等车行为,它是不是与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相矛盾呢?

初看起来,人们的等车行为是不符合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也即违背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原则。

但是,只要我们不机械地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正是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

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非讲的是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已。

那么我们来看看等车行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人,穷人和大

款,同在一个地方上班。

大款可以天天“打的”,而穷人只好天天挤公共汽车。

两人的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虽然是不同的,但同样是有效率的。

这是因为,对于大款而言,他的比较优势是钱,而其稀缺资源是时间,在大款的效用函数中,“打的”虽然比坐公共汽车贵一点,但可以节约用在路上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创造比花在“打的”上的费用更高的价值,即钱生钱,所以大款选择“打的”是完全值得的(当然大款还可能为了方便或显气派或别的什么原因“打的”,但最本质的是这点)。

 穷人却不然。

与大款相反,穷人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金钱,即其稀缺资源是钱。

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少花钱办好事,时间用多少可以不在乎。

等车就是一种既能消耗时间又能节约金钱的行为。

换句话说,穷人用等车这一方式也能赚钱(公共汽车的相对价格更便宜)。

如果穷人选择“打的”的话,节约下来的时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他毫无意义(其实这种情况也适合于那些有钱但更有时间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穷人有时也很“慷慨”,但这多半是有什么重要事要办,这一刻,也仅仅在这一刻,他的稀缺资源变为时间,而不是金钱了。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的婚姻行为经济学恐怕不太好解释。

比起前两例来的确要难一些,但经济学对此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选取婚姻中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即父母对子女婚事的干预来进行分析。

假如你是一个女孩,你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可你父母却不喜欢他(不管原因是什么),这时你父母就有可能干涉你的婚事,轻者是给你提提醒,重者是反对你跟小伙子结合,父母干涉子女婚事最严重的就是包办婚姻了。

如今在农村,包办婚姻的现象仍相当普遍。

从父母一方来说,他们都是绝对的好心,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但结果可能造成子女不幸福,这就是所谓“好心办坏事”。

如何来看待这类现象呢?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预和包办就叫做“外部性”或“外在效应”。

 恋爱、结婚是当事人自己的事,从理论上说,与第三者无关。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谁也免不了不受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所以婚姻中的“外部性”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在于,父母干预子女婚姻可能造成的“外部性”的程度如何。

经济学上的“外部性”指的是,某人的活动对别人的行为造成了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接受者不愿接受的,但他却需承担坏影响的代价或好影响的收益。

用来解释婚姻,就是子女需承担父母干预的后果。

如果干预程度小,比方说父母只是提提意见,那倒无妨

(严格地说,这不是“外部性”)如果干预程度大,比如父母把一个子女不喜欢的对象硬许配给他或她,那子女就有可能一辈子都活得不快活,因为他或她本不愿意却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外部性”现象呢?

这跟产权界定不清有关。

而产权界定不清,是因为在人类的婚姻行为中很难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排他性私有产权形式。

婚姻中的产权安排不仅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尤其与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风尚、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相关。

比如说在古代,父母包办婚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也就是说婚姻的产权在父母手里,因而父母的干涉在经济学上说就是合理的;而现在,人们倾向于认为婚姻的产权归子女自己,因此,如今自由恋爱也就很平常了。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互相扯皮、效率不高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晰。

 现在我们假定婚姻的产权是子女的,那么要消除父母对子女婚事的干涉,办法只有一个,即付费,也就是说父母支付一定的费用给子女,用来购买自己干预子女婚事的权利。

这办法看来“不恭”,然而事实却是如此。

许多父母(特别是在农村)不是认为他们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他们有权那么做吗?

这意思实际是说,“养育子女”是他们干涉子女婚姻的“资本”,即他们认为已经给子女付过费了,因此“关心”子女婚姻不仅是他们道义上的责任,更是他们天然的权利。

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秘密就在于此。

 最后,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这是经济学最感棘手的一种人类行为。

因为全部经济学大厦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石是以人的利己动机及其行为为假设的。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诸如某人匿名献血,某人抢救落水儿童不留姓名,或者某人长期无偿资助山区失学少年之类的利他主义行为,经济学能够解释得通吗?

(制度经济学大家诺思就曾因此怀疑“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回答应当是肯定的,经济学能够对此类利他主义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前文我们说到了一个人的行为是根据他对成本效益的预期进行的,其实,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的概念不仅仅指货币或物质的成本与收益,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即从个人的角度看,它还指一个人的“满足”或“痛苦”。

何以见得?

我们可用一个反面

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狎妓。

狎妓是要付出成本的,而狎妓者得到的收益不是物质的,而是一种官能的满足与快乐。

再比如嫉妒。

某人官位升迁了,他的同事可能嫉妒他。

这种嫉妒或许只是心理上的,但也可能会产生实际的后果(无需再举例,现实生活中这类事太多了)。

这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上那些甘愿奉献、不求索取的利他主义者(在这里假定他们完全地大公无私,不仅不想取得物质的报酬,而且也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感谢),他们付出了物质成本(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金钱),并非不想得到收益,他们的收益就是一种心理的自我“满足”或“平衡”。

在他们看来,这种心理的“满足”要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损失。

假如他们的行为不能为他们本人提供一种“满足”或“幸福”,换句话说

,使他们感到“痛苦”,他们就会放弃做好事,至少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由于好人好事还存在着“正的外部性”,这就会产生“搭便车”现象。

所谓“搭便车”,简单地说,就是有人享受好处(“收益”)而无需付费。

比如,某人出资为村里修了一条公路,其他人外出就更方便了(如果过路人要交管理费,那就属于另一码事)对利他主义者来说,他修公路完全是从村民着想,他从这一行为中得到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