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868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五单元课题:

认识分米和毫米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

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

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

(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

(板书:

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

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

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

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

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

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

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

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怎样证实你的猜测?

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判断:

读:

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

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

如果从2开始呢?

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

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

出示:

1米里面有()个1分米。

回答后演示:

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

板书:

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

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

得出结论:

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

板书:

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

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

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

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

指出:

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

演示5毫米。

继续往下数。

填空:

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

板书:

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

怎样数比较方便?

(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

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

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

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

都是什么单位?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

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五单元课题:

简单的换算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

小兔:

“我跳了9分米”,小猫:

“我跳了80厘米”。

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

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学生自由说)

师:

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

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

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自由说Z)

小结:

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

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

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

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

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

师:

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

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

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

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

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

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

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五单元课题:

练习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

(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

(板书:

练习五)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

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

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

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

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

1000张、10000张呢?

4、反思总结

提问: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先学探究

1.口算:

15+48+920+3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小红跳了多少下?

小军跳了多少下?

2、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

“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

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

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

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

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

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

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

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3、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

小结: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4、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第六单元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2、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12+7536+1820—7

24+4915+7555+18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35+1469+1354+17

说说估算方法。

2、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不退位的)56—24(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

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

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

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

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

小结:

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

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

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4、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第六单元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

2、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

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

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

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

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3、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

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解答?

请同学板演算式。

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

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

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

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

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4、反思总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第六单元课题:

练习六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

练习六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课题:

练习六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3.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4.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2、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

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

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课题:

练习六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5.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6.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3、知识再现

1.提问: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

练习六

2、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3、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4、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7.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8.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先学探究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

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

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

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64+8

问:

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

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2、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

”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2+86=?

(幅)

提问:

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

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

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