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794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docx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鄂尔多斯市恒泰煤炭有限公司碾盘梁一井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

总工程师:

碾盘梁一井生产技术科

2017年5月

一、绪论2.A3Afi。

(一)报告编制依据和目的3f3Q3V。

(二)煤矿概况s.L3nLr。

二、矿井地质概况x.M46xA。

(一)矿井勘探工作aBWaO

(二)地层2.fT5Wn。

(三)地质构造T.K72oA。

三、矿井水文地质M.P7tyF。

(一)矿井主要含水层(组)tC7KCr。

(二)矿井充水因素W9/S9

(三)矿井涌水量预计C.K9GxA。

(五)采空区W1C02lT。

(六)封闭不良钻孔6171wo。

(八)煤层系砂岩裂隙水u1iG1Km。

四、矿井瓦斯地质91D2N9W。

(一)矿井瓦斯情况81Z2qF/。

(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情况1KR2mix。

(三)瓦斯富集区的瓦斯防治措施1n3SS/9。

五、煤层自燃倾向性及爆炸性1L73aMI。

工作面防灭火措施j1C3zJC。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B5"H。

一、绪论

(一)报告编制依据和目的

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201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必须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进行普查。

YxE6Z

编制本报告的主要依据,国家的规程和部分规定如下:

1•《煤矿地质工作规定》(2013年颁发)

2•《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年颁发)

3•《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颁发)

编制本报告的依据是:

1、1989年12月,由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7地质队提交《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胜煤田东胜市碾盘梁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bewrs。

2、2004年1月,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勘探队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铜匠川矿区碾盘梁煤矿一井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L2HUZ

3、2016年以来提交的各类科研成果报告、补充勘探报告、地面物探资料、矿井采掘工程揭露的地质及瓦斯资料;Q6D3P

4、矿井生产期间揭露的各种地质、瓦斯资料等。

编制本矿井地质报告的目的是:

通过对碾盘梁一井的采空区、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井下火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普查,为碾盘梁一井地质灾害处理,及编制相关措施从而为预防煤矿事故提供可靠的资料。

0TxPe

(二)煤矿概况

恒泰煤炭有限公司碾盘梁煤矿,1990年完成初步设计,1991年8月开工建设,1995年由于资金问题停工,2002年初,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为盘活该矿煤炭资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其恢复建设。

xsjxg。

鄂尔多斯市政府按照自治区要求,报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同意:

原碾盘梁煤矿恢复建设,将碾盘梁煤矿划分为两个井进行建设,从原碾盘梁煤矿井田中部划分为两块,北部为一井,南部为二井,原碾盘梁煤矿的工业场地及井筒划在两矿的井田范围之外。

MynwK

两矿采矿权划归鄂尔多斯市汇能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2006年3月由鄂尔多

2006

斯市政府协调,将采矿权由汇能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至恒泰煤炭有限公司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为该矿井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

65,对采矿权人进行了变更。

2006年9月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鄂尔多斯市恒泰煤炭有限公司碾盘梁煤矿一井初步设计》,设计矿井生产能力为1.2Mt/a。

2009年9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组织相关部门对碾盘梁煤矿一井建设项目主体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2010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局对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提交的碾盘梁煤矿一井生产能力核定报告进行了审查,经过综合评价后认为该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80Mt/a。

3ifgR。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划分为两个水平。

在井田西部边界处布置工业场地,向东南

方向掘进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井下大巷沿110kV高压线布置。

一水平布置在4-1下煤层中,2-1下和3-1上煤层通过辅助水平开采;二水平布置在6-2中煤层中。

3iNYi。

井筒:

主斜井净宽3.2,倾角16°,井筒全长408m装备胶带输送机;副斜井净宽4.0m,倾角6°,井筒全长892m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运输;回风斜井净宽3.5m,倾角25°,井筒全长232mq2xv&

采煤方法:

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二、矿井地质概况

(一)矿井勘探工作

1958年以来,东胜煤田先后有石油、煤炭、地矿等地质部门以不同的目的出发,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现将涉及本区的地质工作简述如下:

MUXBi

1、1968年4月〜1969年11月,煤炭部301地质大队147队在东胜煤田进行普查工作,于1970年3月提交了《鄂尔多斯台向斜北部侏罗纪煤田东胜地区煤炭资源普查总结报告》。

62NOL

2、1979年9月〜1985年9月,内蒙古煤田地质公司117勘探队在铜匠川地区进行详细勘探地质工作,1986年底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侏罗纪煤田铜匠川区(煤矿)详查报告》(以下简称原铜匠川详查报告),详查面积700km2完成1:

10000比例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930km2该报告提交资源储量B级292713万吨,C级542896万吨,D级426792万吨,合计总煤炭资源储量1262401万吨。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88年9月27日以“内蒙储字(1988)53号”文予以审查批准”。

wjzo3

3、1989年12月,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队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胜煤田碾盘梁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该报告于1990年3月,经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储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量委员会终审,以《内蒙储决字(1990)83号》文批准该报告。

全区共获得煤炭储量2.6984亿吨,其中A级储量12203万吨,B级储量9967万吨,C级储量3971万吨,D级储量843万吨。

99nE5。

4、200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17队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铜匠川矿区碾盘梁煤矿一井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该报告经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

评审基准日为2004年1月31日,评审文号:

“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133号”,并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备案文号:

“内国土资储备字[2004]135号”。

批准资源储量总计9516万吨,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4410万吨,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4127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979万吨。

veIce。

(二)地层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北部浅部露头区,受新生代以来地质应力的作用,使煤系地层局部裸露地表,而且被枝状沟谷切割破坏,根据钻孔揭露与地表工作所获得的地层资料与区域地层相对比,井田内的地层由老至新有: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

安组(Ji-2y)侏罗系中统(J2)、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izh)、第三系上新统(N2)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

现将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78acq。

㈠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

本组地层是本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井田内未出露,钻孔仅揭露其上部岩层。

根据区域资料分析,上部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绿色中、粗砂岩;下部岩性为灰白色、黄绿色砂岩;底部为黄绿色含砾粗砂岩。

具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植物碎片化石及煤线。

eUZaB。

㈡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i-2y)

该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沟谷中有出露。

据钻孔揭露资料,岩性主要由一套灰白色各粒级的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按照沉积旋回和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段。

Yfgm4。

1.一岩段(Ji-2y1):

位于延安组下部,岩段界线从延安组底界至5煤组顶板,井

田内未出露。

岩性底部以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地段含砾,该砂岩分选好,石英含量高,为区域对比标志层;中上部为灰白色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含有5、6两个煤组和大量植物碎片化石,具有透镜状层理和水平纹理。

该岩段厚度

66.50〜110.00m,平均86.83m。

与下伏三叠系延长组(T3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RoLeP

2.二岩段(J1-2y2):

位于延安组中部,该岩段界线从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井田内北部边界局部出露。

岩性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粉

砂岩和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有3、4两个煤组。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及白云母碎片,泥质填隙,发育有平行层理。

该岩段厚度9.50〜73.00m,平均79.69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7dncc

3.三岩段(J1-2y3):

位于延安组上部,该岩段界线从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延安组顶界,井田内北部沟谷中有出露。

岩性以灰白色细〜粗粒砂岩为主,夹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岩屑及大量植物碎片化石。

2煤组,发育有平行层理和水平纹理。

该岩段厚度7.50〜75.50m,平均50.56m。

与下伏

地层呈整合接触。

Van0n。

㈢侏罗系中统(J2)全区发育,区内出露广泛。

上部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砂岩互层,下部岩性主要为杏黄、浅黄、黄白、青灰色中、粗砂岩,含炭屑,局部夹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地表局部可见薄煤线,为1煤组层位。

地层厚度4.50〜59.00m,平

均24.11m。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Lthoz。

㈣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izh)发育在区内东部的梁峁高地上,局部有出露。

岩性下部以灰绿、浅红色砾岩为主;上部为深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钻孔中仅在Q3钻

孔见到此层,厚度10.00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YdANz

㈤新近系上新统(N2)分布和出露于井田南部边界附近。

由于岩性松软,钻探取芯困难,因此在剖面上与第四系难以区分界面。

据地表资料,岩性主要为褐黄、微红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

地层厚度小于5m,不整合于志丹群之上。

T339J。

㈥第四系(Q)

按其成因,可划分为冲洪积物(Q4al+pl)和残坡积物(Q3-4)。

冲洪积物分布在各沟谷的底部,岩性以灰黄色、浅黄色砂及砂砾为主,厚度一般小于5m。

残坡积物及马兰黄土主要分布在山丘顶部及斜坡之上,由风积黄土及各粒级的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10m。

马兰黄土层一般具有垂直节理,中夹钙质结核。

第四系厚度0〜23.00m,平均9.68m。

阪83。

第四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一切老地层之上。

(三)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北部,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总体一致,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1°〜3°,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变化,但

变化不大。

沿走向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区内未发现褶皱构造,亦未发现岩浆岩侵入。

8qNfY。

综上所述,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三、矿井水文地质

(一)矿井主要含水层(组)

碾盘梁井田位于东胜煤田中北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北侧,距“东胜梁”约3kmo其东邻水塔沟,西依碾盘梁沟,均属哈什拉川支沟。

依据井田勘探(精查)报告所述,本区含水岩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czhzEo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1第四系冲、洪积潜水含水层(Q4al+pl)

分布在区内各沟谷底部,特别是碾盘梁沟和水塔沟底部,分布范围狭窄,面积不大,一般随着沟伸展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厚者10余米,薄者2m左右。

含水岩层的岩性以各种粒级砂、砂砾石为主,其水位、水量受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影响较大。

区内无正式抽水试验资料,据区内民井3、4号简易抽水资料:

单井涌水量Q为

0.00278~0.00758L/s水质为C「HCO3_—Ca2+Mg2+和SO42-~HCO3_—K++Na+型,矿化度0.703~3.513g/lo5yiieo

2第四系残坡积潜水含水层(Q3-4)

分布于井田中部,山丘顶部及斜坡一带,分布零星且位置相对较高,属透水不含水层。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

依据碾盘梁井田勘探(精查)报告所述:

该含水岩组可划分为五个含水岩段和三个相对隔水层。

由于煤矿内第I、II含水带之间的第一隔水层缺失,因此第I、II含水带实际为一个含水层。

现分述如下:

GhMiV

①第I含水岩段:

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ZCjBFo

岩性以灰黄色、浅黄色砾岩为主,含水层厚0~51.96m,平均厚度7.70m,厚度变化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大。

2号泉的涌水量Q为0.033L/S,弱富水性。

moptz

2第II含水岩段:

侏罗系中统~中下统延安组顶部(J2~J1-2y)P7eXI。

岩性由为紫红色粉砂岩、灰绿色中~粗粒砂岩。

厚度0~79.30m,平均21.70m。

该含水岩段在精查时未进行抽水试验,据铜匠川详查抽水试验资料:

该含水岩段单位涌水量

q为0.0221~0.0274l/sm,渗透系数K为0.339~0.0460m/d,水位标高1321.84~1334.00m3号泉涌水量Q为0.027L/S,水质为C「HCO3「—K++Na+型。

富水性弱。

wzMVp

3第二隔水层(2-1中煤底部~2-2上煤层顶部):

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

厚度为0~26.20m,平均厚度9.70m。

层位比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4第III含水岩段(2-2上煤层~4-1煤层上部)yK70D。

岩性为灰白色各种粒级的砂岩、局部灰色泥岩。

含2-2、3-1煤层。

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煤层附近冲洗液消耗量有所加大,为0.22~0.48m/h,含水层厚度为

3.80~63.10m,平均厚度29.30m。

据井田南部的N5号孔抽水试验成果:

该含水岩段单位涌水量q为0.00209l/sm,渗透系数K为0.00538m/d,水位标高1368.56m。

水质为Cl—HCO3——K++Na+型。

含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富水性弱。

onusm

5第三隔水层(4-1煤层顶板):

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厚度0.50~27.30m,平均9.10m。

该层在井田内

普遍发育,层位稳定,隔水性能良好。

kbsP0。

6第IV含水岩段(4-1煤层~6-2煤层):

96L3Z。

岩性为灰白色、灰色各种粒级的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

含4-1、5-1、5-1和

6-2中煤层,该含水岩段有漏水现象,特别是4-1煤层附近,漏水量较大,说明煤层裂隙发育。

含水层厚度为0~60.61m,平均厚度32.50m。

据井田南部的N6号孔抽水试验成果:

该含水岩段单位涌水量q为0.00263l/sm,渗透系数K为0.00711m/d,水位标高1356.28m。

水质为Cl—SO42——K++Na+型。

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弱富水性。

A2C79

7第四隔水层(6-2中煤层底板):

岩性为浅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厚度0~19m,平均厚度2.70m。

该层厚度变化大且连续性差,属不稳定隔水层段,隔水性能差。

AJfQT。

8第V含水岩段(6-2煤层下部~T3y):

m1gCN。

含水层岩性以灰白色、灰绿色粗~细砂岩为主。

据铜匠川详查资料,单位涌水量q

为0.00467L/Sm,渗透系数K为0.00586m/d,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弱富水性。

水质为SO42—HCO3——K++Na+型和HCO3—SO42—Cl——K++Na+型水。

WvRE4

(二)矿井充水因素

1大气降水

受井田所处区域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井田范围内地表不利于积水,此外,降水集中且多形成洪水排出区外,只有少量渗入地下。

大气降水为矿井的间接充水水源,它通过地表覆盖层的孔隙及基岩风化裂隙渗入下部直接充水含水层,而后再渗入矿井中。

因此,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特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

vZveW。

2地表水

我矿所在流域属黄河一级支流哈什拉川流域,其上游两天支流碾盘梁沟和纳林沟流经井田东西两侧,属季节性溪流,水量甚小,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但当矿井开采形成采空区时,必然会引起顶板垮落和导致岩石次生裂隙的产生。

当这些裂隙沟通地表水体时,可能会对矿井产生影响。

G0FZ7。

3地下水煤系地层中含水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直接充水含水层地地下水是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

地下水通过井筒、巷道及封闭不良的钻孔通道发生充水。

从水质资料分析,地下水矿化度及c「离子含量较高,说明地下水运动缓慢,以静储量为主,加之各含水层含水微弱,富水性贫乏,从而限制了地下水对矿井的充水量。

Vkvgd。

4小窑积水井田内及周边有十几个废弃小窑,据了解在开采矿过程中也未发现涌水现象。

因窑

口被堵无法查清废窑内的积水情况,但其采掘范围清楚。

据此,在矿井开采时对老窑积水要予以足够重视,在接近这些地方开采时,应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odE5z。

5其它因素

井田北部煤系出露区,由于局部地段煤层露头自燃所产生的火烧区,岩石裂隙发育,直接沟通了与大气降水的联系,加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在矿井开采时应引以重视。

oB3G6。

三)矿井涌水量预计

1、矿井涌水量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5m3/h(其中:

3-1上煤为8m3/h,4-1煤为7m3/h),雨季最大

涌水量为20m3/h。

井下涌水主要以顶板淋水和采空区出水为主,截止目前,未发生重大突水事故,井下无明显大的涌水点。

O4L4a。

2、排水系统

4-1水平中央泵房现有4台水泵,其中3台MD46-30X6型工作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1台为MD280-43X3型备用抢险水泵。

其中,MD46-30X6型水泵额定流量为46m3/h,额定扬程为180m;MD280-43X3型水泵额定流量为280m3,额定扬程为129m。

矿井额定排水能力为418m3/h。

矿井主、副水仓容量为1170m3,ceojv。

矿井现有排水管路3趟,沿主斜井井筒一侧敷设,矿井通过3趟排水管路,将水排至地面沉淀池接地面排水管网。

其中:

2趟常用排水管为外径108mm,壁厚4mm的无缝钢管;1趟备用排水管路为外径为219mm,壁厚5mm的钢管。

吸水管:

外径121mm,壁厚4mm的无缝钢管。

BVx8V。

经2012年度矿井联合排水试验,矿现有水泵能力以及水仓容量可以满足矿井的排水量需求;现有排水管路以及配电设施能够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要求与水泵,水仓能力相匹配。

JimwG。

(五)采空区

矿井北邻万利镇永利煤矿,东邻武媚牛煤矿,西部为蒙泰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范家村煤矿,东南为塔拉壕棋盘井联办一矿,南部为原碾盘梁煤矿。

HWgW2

(1)永利煤矿

位于碾盘梁煤矿一井北侧,始建于2008年,2009年投产,原为井工开采3-1、4-1煤层,现改为露天开采,开采3-1、4-1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2Mt/a,原煤矿在建设中,未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涌水等事故,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

IaxxD。

(2)武媚牛煤矿

位于碾盘梁煤矿一井东侧,始建于2006年,2007年投产,原为井工开采3-1、4-1煤层,现改为露天开采,开采3-1、4-1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原煤矿在建设中,未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涌水等事故,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

lfrO5。

(3)范家村煤矿

位于碾盘梁煤矿一井西侧,始建于2006年,2009年投产,开采方式井工开采,现主采3-1煤层,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煤矿在建设中,未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涌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水等事故,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

YcKbd。

(3)原碾盘梁煤矿

位于碾盘梁煤矿一井南侧,1990年完成初步设计,1991年8月开工建设,1995年因资金问题停工,2002年初,原碾盘梁煤矿恢复建设,将碾盘梁煤矿划分为两个井建设,从原碾盘梁煤矿井田中部划分为两块,北部为一井,南部为二井,原碾盘梁煤矿的工业场地及井筒划在两矿的井田范围之外。

现为报废矿井。

MSHZ6

碾盘梁煤矿一井范围内及周边,共调查分布有16处废弃小窑,其中井田北部有废弃小窑11处,在2-1下、2-2上以及3-1上煤层形成采空区,其中2-1下煤层废弃小窑1处,

2-2上煤层废弃小窑7处,3-1上煤层废弃小窑3处;井田东部边界外部有废弃小窑5处,除1处2-2上煤层废弃小窑采空区外,其余4处皆是3-1上煤层废弃小窑采空区;此外井田南部边界外部还有一处原碾盘梁煤矿旧井。

废弃小窑及古巷道分布位置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dIihQ。

(六)封闭不良钻孔

碾盘梁井田普、详勘探阶段,施工的钻孔封孔质量差,精查阶段未进行封孔检查,有数个钻孔有遗留钻具,开采时应予注意,同样在暴雨期注意井下涌水变化,有可能形成钻孔导水。

建议开采前对封孔进行检查,采取再封孔措施。

fPqRb。

(八)煤层系砂岩裂隙水

3-1上煤以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含水层第川含水岩段砂岩水为矿井工作面顶板的主要充水水源。

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含水层第川含水岩段厚度为3.80~63.10m,平均厚度为29.30m。

据井田南部的N5号孔抽水试验成果,单位涌水量q为0.00209L/S•m渗透系数K为0.00538m/d,水位标高1368.56m。

水质为CI—•HCO各—K++Na型,含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富水性弱。

由于地下水中矿化度及Cl—离子含量较高,说明该含水层运动缓慢,以静储量为主,加之含水层为弱富水性,从而限制了该含水层对矿井的充水量。

因此,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含水层第川含水岩段对3-1上煤层采空区充水量有限。

41V8&

4-1煤设计采高6.1m,其导水裂缝带高度月91.5m。

回采过程中其导水裂缝带可波及至上覆第U段含水岩段(侏罗系中统~中下统延安组含水层)、第川段含水岩段(2-2上煤层~4-1煤层上部)、上覆2-1下煤、2-2上煤及3-1上煤。

y8p2f。

据上述介绍,第U段含水岩段和第川段含水岩段富水性弱,含水层运动缓慢,对4-1

煤采空区充水量较小,其水害对4-1煤安全开采影响程度有限。

CoT4x

3-1上煤已回采完毕的采空区充水水源以顶板砂岩水为主,存在老空水,其积水量不大,对其下部4-1煤层开采影响程度有限。

井田南部原碾盘梁煤矿存在2000多米报废巷道,其具体边界位置、积水范围及积水量已基本查明。

CUxxR

另外,4-1煤开采形成的导水裂缝带会波及到地表,潜水及地表水可能通过裂缝溃入井下。

雨季应防范纳林沟及地表采空区范围形成洪流,溃入井下,影响矿井安全生产。

Y4O31

四、矿井瓦斯地质

(一)矿井瓦斯情况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

斜井回风。

回风斜井安装2台BD-n-10-M24型防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