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647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docx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认识克》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克》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在以后的解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质量单位,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进场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学生多少接触或感受过物体的重量但对于克的概念基本属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常见的秤,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和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

建立“克”的概念。

(5)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中不断完善对克理解,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去参与操作活动,循序渐进的建立质量单位的知识建构。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购物,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同一物品大、小包装的质量不同,引出质量单位“克”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认识常用的称量工具。

2、动手尝试,自我感知

①教师出示一小勺糖(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教师一边示范称糖的质量一边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②掂一掂、称一称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角硬币,让学生猜想1角硬币的质量。

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1角硬币的质量。

汇报,大约重1克。

验证猜想:

学生以组为单位称一称1角硬币的质量。

建立克的概念

再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1克很轻。

2)教师拿出一些轻的物品(大约重1克)。

(曲别针、粉笔头等)。

再次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

③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④讨论: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学生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想一想、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来加深对克的理解,在头脑中建立克的概念,让学生感觉到质量单位与生活密切联系。

3、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完成教材P2页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

教师提醒学生看清每个大格表示100克,集体交流,订正。

2.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称一称质量大约1克的物品,建立克的概念;并称一称准备的其它物品的质量,小组合作完成,记录称量结果汇报并交流。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通过动手称物品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克,建立克的概念,实践运用天平来称量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新知。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扼要的板书让学生知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并知道用字母“g”来表示质量单位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认识吨》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学习吨的认识,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能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5)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学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6)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我们经常去超市买东西,那里的商品一般都标有质量,课件出示一些商品的包装,如,方便面70g,面粉25kg,大米10kg……。

克和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当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就要用“吨”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吨”(板书:

认识吨)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1、体会1吨的概念

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

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玉米10袋大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50千克一桶的油20桶是1吨;体重是25千克的三年级学生40个大约是1吨。

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增强学习兴趣。

2、感知1吨的重量。

活动一:

体验25千克有多重?

⑴检查学生是否拎过25千克的大米?

并谈谈感受。

⑵请生现场拎25千克的大米,说出拎大米的感受。

活动二:

体验100千克有多重?

⑴师谈话引出4袋25千克的大米就是100千克。

⑵请生估计需要几位同学来拎。

请生拎一拎。

说出自己的感觉。

⑶请生估计需要几位大人来拎?

请大人拎一拎并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活动三:

想象1吨(1000千克)有多重?

⑴课前同学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40个)然后让40个学生紧紧地排在一起进一步感受1吨有多重。

⑵小结: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设计意图]: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背一背等实际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

3、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教学:

板书: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

进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巩固新知

1、第4页课堂活动掂一掂、称一称。

让学生掂一掂估计物品的重量,在称一称看估计的质量和准确的质量差多少。

2.对口令游戏

同桌为单位,进行对口令游戏,练习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

练习题有填空、判断题等,并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说板书

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设计意图]:

力求简单明了,突出本课学习重点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知道计量大宗货物质量时用吨做单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全册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它既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将来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乘法计算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口算乘法、估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这是小学生首次接触笔算乘法,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问题情景,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

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重点、难点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比算方法,掌握笔算书写格式。

(5)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复习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习的计算方法、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学法: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学生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6)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美他们收到了一个信封,信封上有些题,答对了才能打开。

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愿意试试看。

让学生来计算,一方面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初步感受这些知识的相互联系,由于不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来激起学生探讨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演示

一共有多少个杯子?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得出不同的算法,这时教师适时讲解竖式算法。

先写12,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前面。

4和谁对齐?

我们以前学加减法竖式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

乘法也是。

接下去怎么算呢?

4先和谁相乘?

(用4乘12个位上的“2”,)手指图:

2个4相乘等于8。

8写在哪里?

(在个位上写8。

再怎么算呢?

(用4乘12十位上的“1”,)这个“1”,实际上代表多少?

(1个十),那这一步实际算的什么?

手指图:

4个10相乘等于40。

40写在哪里呢?

(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写0)

最后怎么办?

(板书:

在竖式里写48。

)谁再来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算的呀?

师:

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每一组12个,四组就有48个茶杯。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回想一下,刚才老师是怎么样和大家一起完成这道题的?

先算了什么?

再算了什么?

生:

先算2×4=8,然后再算4×10=40

师:

为什么这个4写在这里呢?

因为写在十位上的4表示?

生:

40师:

也就是4个10。

还可以简写为

还可以简写为:

教师边板演边解释:

一位数与个位相乘积写在个位,与十位相乘写在十位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教材1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并交流算法。

提示:

一位数与个位相乘积写在个位,与十位相乘写在十位。

2.课堂活动第1题:

提示学生再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一般把位数多的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

通过基础性题目,进一步熟悉算理,掌握算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算法。

四.归纳总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说板书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设计意图]:

规范学生书写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写法,明确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东、南、西、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名词的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学习中,未能很好地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准确分辨出“东、南、西、北”,自主建构知识。

 

(6)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新课开始,我讲了一个谜语引出太阳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接着,启发提问学生引出课题——东、南、西、北。

  

(二)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地图上的方向和方向标。

接着学

生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完成问题,采用先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然后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任务。

最后教师总结。

2、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1)辨认教室里的方向

采用说一说、指一指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初步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接着让学生讨论并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物体,东、南、西、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馈

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作游戏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兴趣,在集体游戏中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3).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教师补充。

(三)巩固新知

1、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

“向南转,向西转,向北转,向东转。

2、学生分组活动完成课堂活动1题。

教师提示同学要认真,不要闹着玩,比一比看那组做得好。

(四)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说板书

东、南、西、北

1、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1)先确定一个方向。

2)在辨认其余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

1、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重点是将计算范围从商是一位数扩展到商是两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几次重复表内除法和乘法及20以内减法的计算活动的综合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继续学习多位数除法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我认为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例3,但是不理解算理,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例4有难度,第一次除后有余数学生中可能出现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

因此感受、内化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算理,探究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依据问题情境提出除法计算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并掌握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书写格式。

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

(5)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前面已学知识,既是复习也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动手分一分、领悟算理、掌握方法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出示课件分月饼。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讨论分的原因,为学习竖式做准备。

2.结合分小棒的过程探究竖式的写法。

(设计意图:

借助操作小棒,同时加上同步的板演,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3、尝试用竖式计算36÷2,并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

4、课堂大练兵。

课件出示第45页课堂活动1。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既检验了学习成果又增加了自信。

5、例4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列出算式。

(2)先独立计算,再小组内交流算法。

(3)小组代表板演教师提问:

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竖式中的“15”是怎样得来的?

3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生:

9在十位上表示9个十,9个十除以4是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

生:

十位上剩下的1个十变成10个一,再加上个位上的5是15。

师:

十位除完后的余数是1,比除数4小。

一定要注意余数1比除数4小。

生:

15表示15个一,15个一除以4是3个一,所以3写在个位上。

师:

15个一减去12个一是3个一,3个一除以4不够除,就是余数。

同学们注意余数3比除数4小。

(4)教师总结。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获得新知,教师适时加以讲解,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

1、竖式计算:

84÷4=84÷7=48÷3=82÷5=

2、第46页课堂活动3题连线。

(集体订正)

3、36÷3的商是()位数。

设计说明: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

我们学会了笔算两位数除法。

生:

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生:

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生:

如果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

既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又能重温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体现课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例3、36÷3=12(个)36÷2=18(个)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例4、95÷4=23(个)……3(枝)

计算除法时,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说明:

体现知识性、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是对加减混合运算的延伸,在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经常要用到。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加法、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书写格式也已经掌握,并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学习起这部分知识,没有太大的难度。

(3)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5)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

”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

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

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

3、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327-56+7856÷8×15

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

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