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628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7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学案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

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

“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

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

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

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

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

《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

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

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

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

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

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

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

“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颜师古注:

“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

”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报任安书》选自梁萧统编订的,作者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字________,西汉著名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他的作品开创了________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曩者()②阙然()③诎体受辱()④箠楚()⑤槛阱()⑥圜墙()

⑦头枪地()⑧羑里()⑨受械()⑩魏其()⑾衣赭衣()⑿缧绁.()

⒀臧获()⒁倜傥()⒂剌谬.()

3.诵读全文,根据文本翻译自行疏通文章,划出不能理解的词或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2.有人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你围绕“辱”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议论的基本途径。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

从前;辱:

污辱。

B.其次关木索关:

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去就:

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累:

积累,经历;垢:

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断肢体受辱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仆窃不逊D.灌夫受辱于居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特以为智穷罪极以为上大夫

B.积威约之渐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无乃尔是过与

7.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课时领悟〗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行翻译文章3—5小节。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请你从文中圈画出关键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做简要概括。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

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研习第2段,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司马迁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三、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当堂测试〗

1.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次剔毛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狱吏则头枪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垂空文以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仆偿前辱之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所自树立使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流多谤议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第三课时

〖自主预习〗

1.诵读全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2.思考:

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二、研读第五段,思考:

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

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B.幸勿为过(错误)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

C.不可胜记(尽,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D.不复与言(说话)新沐者必弹冠(洗头)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者(rǎnɡ)剖符(pōu)系狱(xì)倡优畜之(xū)

B.阙然(què)愠色(wèn)卜祝(bǔ)定计于鲜(xiān)

C.桎梏(ɡù)倜傥(tǎnɡ)强颜(qiánɡ)怯夫慕义(qiè)

D.囹圄(yǔ)沉溺(nì)赭衣(zhě)贪生恶死(wù)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蝼蚁槛井震恐文史星历

B.文采诎体发愤王侯将相

C.缧绁钳奴绳墨义气用事

D.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课时领悟〗

 

第四课时

〖自主预习〗

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

 

二、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当堂测试〗

1.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太上不辱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赭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其狂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倡优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俗之所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曷足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西伯,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不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多谤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信,适足取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司马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重组后做到连贯和简明。

人们理所当然地敬仰赞颂司马迁,因为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他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屈下正直的脊梁,他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

 

4.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

这决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

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

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2)人学的史学观:

、、。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

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屈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者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

生命值得我们像司马迁那样的深刻地审视和真切地感悟,生命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和敬畏。

课后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渔父

〖学习目标〗

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

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

补充: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

餔糟()歠醨()()汶汶()鼓枻()

莞尔()濯缨()

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指出划横线句子的文言句式。

1.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何故深思高举

4.屈原既放

5.是以见放

6.自令放为?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遂去,不复与言

五、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

名,字。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

《诗经》和《楚辞》也就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

六、名句背诵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种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是怎样一种形象?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二、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友情提示:

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也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或者从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来探讨。

 

〖当堂测试〗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至于斯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④可以濯吾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渔父》和《报任安书》真实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深刻的矛盾。

请思考两文分别是怎么样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的?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一、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二、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三、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一、“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二、人物介绍——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1.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

性情温厚,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2.杨德群烈士小传

杨德群女士,字先哲,湖南湘阴人。

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

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

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

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在湘服务五年。

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

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

立仆,血流如注。

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三、女师大学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