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939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必修Ⅰ2017.11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我国古代就重视寻根祭祖活动。

与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由此题的关键词“根”“源”“寻根祭祖”可知这一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故B正确;A属于推举首领制度;C是宗法制外在表现;D属于王位继承制度。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朝实行了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周初分封制通过土地和义务,加强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有效地维护了周的统治,使周得以长久,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是到周朝时期才实行的。

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B

点睛:

首先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中得出这位官员的职责;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4.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这一制度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极盛、汉武帝时期完成。

联系所学只有D项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故选D。

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B项是夏朝建立时期的;C项与“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不符合。

5.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刺史

D.行省制

【答案】A

6.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

①中书省

②门下省

③尚书省

④六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B

【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不是执行机构,故①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故②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故③正确;六部隶属于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故④正确;故B.③④正确。

【名师点睛】

明确三省和六部的职责是解题的关键。

7.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

故答案为B。

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决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陪读”“谋划战事”,不选C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

8.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英国获胜。

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B.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D.战争的结果与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强调的是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封建制度而英国则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并不代表历史发展趋势,当然中国的失败英国的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也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9.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

“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

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

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

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即能够体现A。

由“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即能够体现B。

由“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即能够体现出D。

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主旨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不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10.冰心晚年时,曾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

老人多次提笔,可是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

“一边哭,一边说:

‘气死我了!

气死我了!

真可恨!

真可恨!

’”冰心“气”“哭”的原因是

A.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

B.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

C.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签订《马关条约》,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由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正确;A是《南京条约》影响;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D是《辛丑条约》影响。

11.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道:

“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

”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时间“19世纪末”说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而材料中“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说明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不符合题意。

点睛:

今天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

1、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2、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战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足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3、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4、从影响看,清政府的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12.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答案】B

【解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D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D项错误;C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C项错误;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B项正确。

1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

【答案】C

【解析】由题中“近代前期”“保卫国土”“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等信息可知,此事件发生在近代前期,为保卫国土坚决抵抗不让日本侵略者得逞,符合题意的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14.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颁行的《天父诗》中写道: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可见,太平天国政权具有

A.革命性

B.进步性

C.封建性

D.空想性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天父诗》中主要树立了“爷”对“媳”,“哥”对“婶”,“天”对“人”,“主”对“臣”的绝对权威,这些特权与革命性和进步性是相违背的,所以AC项错误;BD两项比较起来,对于整个政权来说,C项更合适。

15.《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

16.“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

XX词条对此解释:

近代化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具有落后性;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干要求,选A;③④⑤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D。

所以选A。

17.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

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

”这表明

A.中国女子服饰全面西化

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中国女子普遍追求时尚

D.辛亥革命推动习俗变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12年6月27日”“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中可以看出,1911年的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习俗的改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ABC项不全面。

所以答案选D。

1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应当是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愚昧走向科学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专制走向共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D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9.陈独秀说:

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依据国情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的实际革命需要,C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与题意无关,D出现在中共三大会议之上。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

20.“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

A.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B.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

D.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A

【解析】A选项正确,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B选项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C选项错误,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D选项错误,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标志事件。

在解答中国近代史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历史分期与时间节点,这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21.“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

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战略”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

B.农村包围城市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开展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就存在的,不是毛泽东独自的领悟,故A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提出的,是与俄国城市中心论相反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不是毛泽东的领悟,故C项错误;开展工人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不是毛泽东的独创,故D项错误。

22.电影《建军大业》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

90年前的南昌起义

①已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②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④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已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应该是在秋收起义时期;④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是在井冈山时期,故排除①④,ABD不选,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23.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下列相关抗战史实,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④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生在1935年《八一宣言》之后;冯玉祥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生在1933年5月24日;国、共两党揭开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发生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生在瓦窑堡会议。

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

24.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过程。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旌旗南指“大江”边等字眼足以证明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就是要强渡长江,然后推翻国民政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时间不适合淮海战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时间不适合和平解放北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时间不适合歼灭残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25.《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确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B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指的是1954年宪法,它们都出现于1954年。

D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而A正确,《共同纲领》即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专政的原则。

26.2017年8月7日“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

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

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团结统一,故①②③正确,选B。

1954年宪法颁布,才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排除AC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7.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和重要凭证。

下图为某结婚证的正反两面,它

①颁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说明知识分子受到批判和打击

④带有典型的时代印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由材料“67年12月18日”“走资派”可知,该出入证颁发于“文革”时期,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文革”时期受到了批判和打击,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CD,所以答案为B。

28.在比较的意义上,正如陈云同志所言,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在我党的历史上,都不算过分。

陈云所说的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答案】C

【解析】由“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会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具有转折意义,不选。

点睛:

本题是材料解析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做出选择即可。

2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有

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1979年元旦,首次提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初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是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签订的;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199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的限制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排除掉④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即可。

30.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川声执导的相声式的舞台剧《那一夜,谁来说相声》中一段写道,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

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国与回国的“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

B.老兵“回国”应该不早于1980年

C.“老兵”回国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的结果

D.当时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台湾导演的作品可知,老兵的出国和回国是指老兵是为了从台湾到大陆,所以出国与回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1979年两岸关系开始缓和,80年代出现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热潮,故老兵回国不应该早于1980,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老兵80年代便可以回大陆探亲,而三通实现是21世纪初,C错误,符合设问。

80年代,两岸民间交往坚冰被打破,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正确理解题干“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和选项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不正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