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868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23 大小:29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3页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2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docx

微生物学考研笔记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一)定义:

传统定义: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现代定义:

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能直接通过肉眼看见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二)类群:

1.原核类:

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2.真核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3.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三)特点:

小(个体微小)µm(微米)级: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

nm(纳米)级: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

简(构造简单)单细胞

微生物简单多细胞

非细胞(即“分子生物”)

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类:

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真核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1mm=103µm=106nm=107Ǻ

分辨率:

肉眼:

0.1mm;显微镜:

0.2µm;电子显微镜:

10Ǻ

二、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

1.微生物无处不在

2.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害。

因此,发掘、利用、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

3.最终目的: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

10034×1012吨

每张纸币带细菌:

900万个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

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

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

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亿个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福:

1、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

2、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

3、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

4、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祸: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埃博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

三、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一)微生物与医疗保健(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

1.外科消毒术的建立2.寻找人畜病原菌3.免疫防治法的应用4.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5.抗生素治疗的兴起6.用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使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

(二)微生物与工业发展(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

1.自然发酵与食品、饮料的酿造2.罐头保藏3.厌氧纯种发酵技术

4.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5.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6.生物工程的兴起

(三)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进步

(四)微生物与能源、生态和环境保护

(五)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1.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解决了生物学上的许多重大争论问题

2.是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三大支柱之一

3.遗传学研究对象的微生物化促使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4.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5.高等生物研究和利用中的微生物化趋向方兴末艾

6.微生物学中的一套独特实验技术迅速扩散到生命科学的各研究领域

四、微生物的共性(五大共性)

1.体积小,结构简单,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杆菌的平均长度:

2微米;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一粒芝麻的长度;

10-100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1毫克

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2.代谢活力强,吸收多,转化快

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有最大的代谢速率。

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

大肠杆菌:

1小时

人:

500年(按400斤/年计算)

(发酵乳糖的细菌1小时内可以分解其自身重1000-10000倍的乳糖)

产阮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万倍。

3.生长旺,繁殖快

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12克,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24小时后,就有了72代,其子代数量可达4722366500万亿个,重量达到4722吨;

48小时后:

2.2×10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1025吨,相当于4000个地球重量

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细菌的指数分裂速度只能维持几个小时,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数量一般仅能达到108-109个/ml

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

4.分布广,种类多(多样性)

在各种自然环境界中(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内和体表,万米高空,万米海底,强酸、强碱、高热的极端环境,常年封冻的冰川等)都生存有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下列5个方面:

物种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5.适应性强,易变异

微生物对极端恶劣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堪称“世界之最”。

个体小,数量多,单细胞(大多数),繁殖快,分布广泛,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即使自发变异的频率很低(10-5-10-10),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后代。

福:

抗生素效价提高,酶活性提高,代谢产物产量提高等

祸:

耐药性的产生

五、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与分科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定义:

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根本任务:

1.发掘、利用、改造和保护有益微生物2.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

最终目的: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六、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影响认识微生物的四大障碍:

1.个体过于微小2.群体外貌不显3.种间杂居混生4.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很难被认识

(一)可分为五个时期

1.史前期:

约8000年前-1676

实质:

朦胧阶段

8000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曲蘖酿酒;

4000年前埃及人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我国发明酿酱、醋,用曲治消化道疾病;

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

公元九世纪到十世纪我国已发明用鼻苗法种痘;

16世纪,古罗巴医生G.Fracastoro:

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生物(livingcreatures)引起的;

1641年,我国明末医生吴又可也提出“戾气”学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看不见的“戾气”,其传播途径以口、鼻为主。

2.初创期:

1676-1861

实质:

形态描述阶段

开创者:

列文虎克(RobertHooke)

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表面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

3.奠基期:

1861-1897

实质: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开创者:

巴斯德,德国人柯赫

特点:

①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和技术,从而解决了认识微生物的第二、三、四个障碍;②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③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④开始客观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思想方法指导科学实验;⑤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但当时主要还是以其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形式存在

微生物学奠基人: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2)免疫学——预防接种: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3)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化学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学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

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细菌学奠基人:

德国人柯赫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平皿)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1、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4.发展期:

1897-1953

实质:

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开创者:

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特点:

(1)进入了微生物生化水平的研究。

并发现代谢途径的同一性。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研究。

以研究微生物对维生素需要、酶的特性、寻找和研究抗生素以及逐步深入到以研究它们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为主的新阶段。

因此,微生物学家就从“微生物猎人”而发展为“维生素猎人”、“酶猎人”、“抗生素猎人”和“基因猎人”了。

(2)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出现了抗生素等新学科。

(3)开始出现微生物学史上的第二个“淘金热”一一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热潮。

(4)一门以研究微生物基本生物学规律的综合学科----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bdroffD,(5)各相关学科和技术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5.成熟期:

1953-

实质:

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开创者:

J.Watson,F.Crick。

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特点:

(1)微生物学从一门在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迅速成长为一门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

(2)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对象。

(3)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为控制的方向发展,至70年代初,有关发酵工程的研究已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紧密结合,微生物已成为新兴的生物工程中的主角。

七、我国微生物的发展:

汤飞凡:

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

抗生素的总产量已耀居世界首位

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八、主要参考书

周德庆著:

微生物学教程(第一、二版)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编:

微生物学.(第二版)

沈萍著:

微生物学.

九、复习题

1.简述微生物的定义和类群

2.试述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3.试述微生物的共性,讨论其对人类的利弊

4.简述微生物的发展简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5.试述微生物学的多样性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

一、研究意义

1.形态是入门的向导,构造是研究的基础。

2.提高定向筛选的效率。

3.掌握发酵进程。

4.及时检测杂菌。

5.分类鉴定中应用。

微生物分为三大类群(根据进化地位、性状上明显差别)

1.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

2.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microorganisms)

3.非细胞微生物(acellularmicroorganisms)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属于细胞型微生物

二、原核生物的定义及种类

1.原核生物: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两大类群真细菌(eubacteria)(包括普通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和古生菌(archaea)

2.古生菌(Archaea):

一类生活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如高温、高盐、高酸等)下的古老的微生物。

“伯杰氏手册”将古生菌分为5个主要类群:

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还原硫酸盐细菌、极端嗜热S0代谢菌、无细胞壁古生菌。

它们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结构和化学、膜脂类结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既不完全相同于原核生物,也不同于真核生物,但其结构与真细菌更为接近。

3.原核生物6种类群

细菌

化能营养

“三菌”放线菌

光能营养:

蓝细菌

人工培养:

支原体

“三体”立克次氏体

专行细胞寄生

衣原体

第一节细菌(bacteria,bacterium单数)

细菌:

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二分裂繁殖;水生性强;单细胞原核生物

生活特性:

喜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微碱环境(大多数);腐生或寄生,好氧或厌氧,自养或异养

本节内容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功能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基本形状:

球状、杆状、螺旋状

1、球状(球菌coccus,cocci)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2、杆状(杆菌bacillus,bacilli)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而发生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3、螺旋状(螺旋菌spirilla,spirilla)

弧菌: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螺旋菌: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满2—6环,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

鞭毛二端生。

细胞壁坚韧,菌体较硬。

螺旋体:

菌旋转周数在6环以上,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4、其它形状

1)柄杆菌(prosthecatebacteria)细胞上有柄(stalk)、菌丝(hyphae)、附器(appendages)等细胞质伸出物,细胞呈杆状或梭状,并有特征性的细柄。

一般生活在淡水中固形物的表面,其异常形态使得菌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营养物;

2)星形细菌(star-shapedbacteria)

3)方形细菌(square-ahapedbacteria)

4)异常形态(畸形,衰颓型)

环境条件的变化:

正常形态

物理、化学因子的刺激阻碍细胞正常发育环境条件恢复正常

培养时间过长细胞衰老

营养缺乏异常形态

自身代谢产物积累过多

常用的染色方法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革兰氏染色法

鉴别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

死菌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细菌染色法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等

活菌:

用美蓝或TTC(氧化三苯基四氮唑)等作活菌染色

(二)大小

1、范围

一般细菌的大小范围:

测量单位——um(微米)

球菌:

0.5~1um(直径)

杆菌:

0.2~1um(直径)X1~80um(长度)

螺旋菌:

0.3~1um(直径)X1~50um(长度)(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2、测量方法

显微镜测微尺;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

3、细菌大小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干燥、固定后的菌体会一般由于脱水而比活菌体缩短1/3-1/4;染色方法的影响,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的菌体较大;幼龄细菌一般比成熟的或老龄的细菌大;环境条件,如培养基中渗透压的改变也会导致细胞大小的变化。

(三)构造

一般构造:

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

特殊构造:

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

1、细胞壁(cellwall)

(1)概念:

是紧贴细胞质膜外侧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

(2)证实细胞壁存在的方法:

1)细菌超薄切片的电镜直接观察;

2)质、壁分离与适当的染色,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壁;

3)机械法破裂细胞后,分离得到纯的细胞壁;

4)制备原生质体,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3)细胞壁的功能:

1)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

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

(4)革兰氏染色、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革兰氏染色法1)结晶紫初染2)碘溶液媒染3)乙醇脱色

4)沙黄复染:

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细菌呈深紫色

G+菌:

单层,厚(20~25nm),组分简单,90%肽聚糖(含量高,交联紧密),10%磷壁酸

G-菌:

多层,薄(10~15nm),组分复杂,内壁层:

肽聚糖(含量低,交联疏松),外膜有脂多糖、磷脂、脂蛋白

1)G+细菌的细胞壁

G+细菌的细胞壁特点:

厚度大(20~25nm)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

G+细菌的细胞壁(mucocomplex),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磷壁酸(teichoicacid):

又称“垣酸”,结合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一种酸性多糖

A、肽聚糖:

厚约20~25nm,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的网套覆盖在整个细胞上。

(N—乙酰胞壁酸——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已糖)

肽聚糖单体由三部分组成:

1、双糖单位2、四肽尾3、肽桥

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溶菌酶(lysozyme)所水解,从而引起细菌因肽聚糖细胞壁的“散架”而死亡。

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D型氨基酸和DAP可保护肽聚糖免受肽酶的水解。

肽桥:

短肽尾中的第四个氨基酸残基D-丙氨酸的羧基通过肽键与相邻另一短肽尾中的第三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

但有些细菌的肽桥不是两个短肽尾直接的连接,而是通过一个短肽作为肽桥连接于两条短肽尾的氨基酸之间,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短肽为5个甘氨酸残基组成。

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中的肽桥不需要短肽而直接通过D-丙氨酸和碱性氨基酸的氨基相连而成。

目前所知的肽聚糖已超过100种,在这一“肽聚糖的多样性”中,主要的变化发生在肽桥上。

B、磷壁酸:

革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特有的化学成分(酸性多糖)

按成分分为甘油磷酸

核糖醇磷酸

按结合部位分为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它与肽聚糖分子间进行共价结合(以末端磷酸二酯键连接在M第6位碳原子上),含量会随培养基成分而改变,一般占细胞壁重量的10%,有时可接近50%。

用稀酸或稀碱可以提取。

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由甘油磷酸链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行共价结合后形成。

其含量与培养条件关系不大。

可用45%热酚水提取,也可用热水从脱脂冻干细菌中提取。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自学):

p19

1、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细胞膜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提高膜结合酶的活力;二价阳离子,特别是高浓度的Mg2+。

的存在,对于保持膜的硬度,提高细胞膜上需Mg2+的合成酶的活性极为重要。

2、贮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4、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表面抗原的物质基础;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5、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autolysin)的活力而调节细胞壁的增长,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C、细胞壁中含有一些特殊成分的革氏阳性细菌

大部分G+细菌细胞壁含脂量很低,但棒杆菌属、分支杆菌属诺卡氏菌属的细胞壁却含有丰富的称为分支菌酸(Mycolic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

R1—CH—CH—COOHR1,R2为很长的碳氢链

OHR2

分支菌酸与肽聚糖复合在一起。

分支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是由于细胞壁中含分支菌酸的缘故。

分支菌酸被认为与这些细菌(白喉棒杆菌,结核分支杆菌)的致病性有关。

用抗酸性染色(一种鉴别染色技术)对宿主体内的分枝杆菌病原体(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进行检测

A族链球菌细胞壁中有特异性的M蛋白,它有抗吞噬作用。

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细胞壁中有葡萄球菌A蛋白(SPA),它与肽聚糖共价结合,对胰酶敏感,有抗吞噬和抗噬菌体的作用。

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A、肽聚糖(参见P16)

埋藏在外膜层之内,是仅由1~2层肽聚糖网状分子组成的薄层(2~3nm),含量约占细胞壁总重的10%,故对机械强度的抵抗力较革兰氏阳性菌弱。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没有特殊的肽桥,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只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发现)

肽聚糖只存在于真细菌中,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壁中没有肽聚糖。

D-谷氨酸、D-丙氨酸、m-DAP在蛋白质中未出现过。

B、外膜(outermembrane)(参见P19)

又称外壁层,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层,可分为内、中、外三层,从内到外由脂蛋白、磷脂和脂多糖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位于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由三部分组成:

类脂A(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O-多糖,O-抗原)

O-特异侧链糖的种类、顺序和空间构型是菌株特异的,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KDO:

2-酮-3-脱氧辛糖酸;Hep:

L-甘油-D-甘露庚糖;Man:

甘露糖;Rha:

鼠李糖;Gal:

半乳糖;Abe:

阿可比糖

LPS层的主要功能:

1)LPS结构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

根据LPS抗原性的测定,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抗原型多达2107种,一般都源自O-特异侧链种类的变化。

这种多变性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躲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保持感染成功的重要手段。

也可依此用灵敏的血清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在传染病的诊断中有其重要意义。

2)LPS负电荷较强,与磷壁酸相似,也有吸附Mg2+、Ca2+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浓度的作用,对细胞膜结构起稳定作用。

3)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4)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5)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

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蛋白。

有20余种,但多数功能尚不清楚。

孔蛋白(porins)是由三个相同分子量(36000)蛋白亚基组成的一种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一直径约1nm的孔道,通过孔的开、闭,可对进入外膜层的物质进行选择。

非特异性孔蛋白:

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孔蛋白:

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物质通过,如维生素B12和核苷酸等。

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C、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periplasm),又称壁膜间隙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