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617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精选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或者)百步而后止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

B.不爱(吝惜)珍器重宝于其身(自己)也

C.士大夫之族(家族)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

D.君子生(个性)非异也谷不可胜(尽)食也

解析:

A项,或,有人;C项,族,类;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

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罟不入洿池罟: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

盾牌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

断绝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解析:

C项,绝,横渡。

答案:

C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

指示代词,这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

连词,表递进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其:

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以:

连词,表目的

解析:

C项,其: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受”通“授”;B项,“景”同“影”;D项,“知”同“智”。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却匈奴七百余里

解析:

D项,是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6.下列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是(3分)(  )

A.不拘于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B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分)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3)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师说》

答案:

(1)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无以至千里 (3)孰能无惑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

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

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8.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解析:

C项,理解不正确,原文“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比喻的说法。

答案:

C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解析:

A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来就属于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见第二段。

C、D两项都是以偏概全。

C项,从原文看,构建审美人格的应是两个并列的方面,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D项,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儒道共同影响形成的,不能只说道家。

见第四段。

答案:

B

10.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解析:

B项理解不正确。

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不会因为时代、个人遭际的变化而变化。

见第四段相关文字。

答案:

B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3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

解析:

D项,池,护城河。

答案:

D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B项,介词,把/介词,用;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停顿。

答案:

C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解析:

B项,“转入攻势”不对。

答案:

B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始皇心里自认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关键点:

“以为”“固”“业”,句意)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它们,销毁刀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7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

釐:

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

连缀,写作

B.乃征为廷尉征:

征召

C.孝文帝说之说:

谈论

D.乃短贾生曰短:

诽谤

解析:

C项,说:

通“悦”,喜欢。

答案:

C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一组是(3分)(  )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⑥为赋以吊屈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

⑤是对贾谊的贬谪;⑥是表达贾谊怀才不遇的心情。

答案:

A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

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向他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

B项,“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答案:

B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2)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文帝宠爱(文帝最宠爱他),又喜欢读书,(文帝)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

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旧时和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

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

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

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

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尊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

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

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三年。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坐席向前靠拢。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9.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

(2)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做铺垫。

20.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即诗眼),请说说你的理解。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或:

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三、语言表述(15分)

21.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5分)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⑤②从反面讲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及其危害,④紧承⑤②说明新能源不久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①③紧承④说明新能源的具体表现。

答案:

⑤②④①③

22.以本文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文段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5分)

屈原流落湘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身处乱世,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留下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白居易体察民情,目睹“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场景,吟出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心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孟子周游列国,心系百姓,高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郑板桥勤政于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发出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呼喊

23.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5分)

《过秦论》中写了秦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

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

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位同学读书时偶尔发现了前人这样一句名言:

“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他很欣赏这句话,便把它讲给他的好朋友。

而他的朋友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

“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

”两个人于是争论起来。

请你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先审材料,“深水”可用来比喻更深、更高的领域,“浅水”则相反,两者形成对比;“蛟龙”与“鱼虾”也形成对比;冒着喂蛟龙的危险也要涉深水与有鱼虾可食即安于浅水更是形成对比。

这样不难发现,这个同学看到的是涉水者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他朋友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要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务必以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思考的出发点。

由“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我们可以联想到探索、追求、目标与收获、警惕眼前小利的诱惑等。

这样,可有如下立意:

勤奋刻苦与最终获得成正比,行动目标决定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