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661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石门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量:

7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因素是(  )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4.《礼记》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以后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5.有学者指出:

“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随着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了雇募工匠。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实质上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B.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C.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D.官营手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9.《荀子•王制》记载: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工师”是指(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业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0.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11.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12.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13.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

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作者在此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

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14.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

它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5.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

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财富资源的猎取

16.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这场争夺从实质上反映了(  )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17.《全球通史》: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该描述着重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

“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9.“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

易和航运的发展。

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20.某历史老师运

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21.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2.晚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周学熙曾为其公司申请30年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

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23.下列表格反映了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变化情况(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919.5—1920.4

34177

138906

增减

-36714

+99745

A.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B.印度纱比日本纱价廉物美

C.五四反帝运动的开展D.日本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24.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

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

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5.下表反映了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该表说明(   ) 

年份

占工厂总

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

额比例

占工人总

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A.民族工业地理布局规划科学B.民族工业发展比例趋于协调

C.日本大举侵华破坏民族工业D.军事需要影响民族工业结构

26.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

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7.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2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是(  )

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0.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二、材料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2’)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一变化对

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

其结果如何?

(3’)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三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

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一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7’)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6’)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多

13000

75

1625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1)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

(2’)

(2)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原因是什么?

(6’)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6’)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1、单选题(60’)

1-5ADCDC6-10BABBA

11-15BAADC16-20BDBDA

21-25DBCAD26-30ADDDB

2、材料题(40’)

31.

(1)井田制(2’)

(2)变化:

井田制被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2’)

影响: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存困难;社会动荡

不安。

(4’)

(3)制度: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1’)

结果:

均田制最终被破坏,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2’)

32.

(1)变化:

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市场。

(3’)

影响: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2’)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

(2’)

(2)趋势:

经济发展缓慢,失去

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

原因:

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美德等国迅速崛起与竞争(2’)

33.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2’)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2’)

原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

(3)重工业发展缓慢。

(2’)

主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重工业;(2’)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掠夺(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