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352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教案

教材解读: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在任期间他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富足的生活。

虽然被贬,他却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

他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优美的记游文字中。

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及对滁人、宾客和太守宴游的叙述,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景,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全文以“乐”为主线,含蓄委婉,结构严谨,语言凝练,节奏铿锵,全篇充满着诗情画意。

而作者虽被贬却不沉沦,其在朝廷则胸怀天下苍生、在地方就造福一方百姓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的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手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4.体会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朗读法: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也是一幅游乐的风俗图。

其文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韵铿锵,极富音乐美。

文中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易于成诵。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延伸拓展法:

积累描写山水的古诗词,培养学生比较阅读和品评鉴赏的能力。

学法:

1.勾画圈点法:

将文中的难句、美句圈画出来,或提出质疑,或品析美点。

2.合作、讨论、探究法: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录音等,相关文字资料。

学生:

初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基本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导入设计。

师: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文学家写了一篇游记,此游记一出,盛传不衰。

滁人唯恐失之,请人把全文刻在了石碑上。

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遂请北宋大文豪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非凡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篇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品——《醉翁亭记》。

(板书:

醉翁亭记欧阳修)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

他家境贫困,四岁丧父,母亲用荻草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他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酣畅,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2)“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奇闻异趣,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

3.背景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设计意图】以《醉翁亭记》的名气之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作者及体裁、背景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一)朗读课文。

1.欣赏: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朗读,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熟练而准确地反复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要求: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注意重读音节(如文中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第1段,“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第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2段,这一段中“而”较多。

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需重读;凡作为连接词,起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3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

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陈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这些句子均应读出相应的语气。

第4段,“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3.指名读、齐读。

(要求:

注意语速、停顿、重音和节奏)

4.点评:

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5.认读、强化字音。

(多媒体出示)

滁(chú)壑(hè)琅琊(lángyá)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辄(zhé)霏(fēi)暝(míng)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lǚ)洌(liè)蔌(sù)射者中(zhòng)弈(yì)

阴翳(yì)觥筹(gōngchóu)

(二)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

2.教师补充注释: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

原指精神不振,文中形容醉态。

杂然:

错杂的样子。

伛偻:

弯腰曲背,文中指老人。

蔌:

菜蔬。

3.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讨论,逐句试译。

4.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词句,通译全文。

5.归纳重点内容。

(多媒体出示)

(1)一词多义

①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②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③归

云归而岩穴瞑(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④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快乐,动词)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2)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者翼: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号: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

(3)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

情趣今义:

意思或愿望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③颓然乎其间者古义:

醉醺醺的样子今义:

颓废的样子

④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花今义:

芳香

⑤非丝非竹古义:

管乐器今义:

竹子

(4)重点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②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即述之以文,以文述之。

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③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设计意图】通过解释、整理、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内容,让学生规范地把握本课的文言现象,便于朗读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所流露的感情。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根据以往所掌握的古文背诵的方法,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

2.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

前一层介绍亭子周围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子命名的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可分为两层:

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众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3.交流心得:

每一篇文章在语言或句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本文中“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

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背得自然。

教师小结:

背诵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记住一些词句篇章,还在于培养语感,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

古文是我国经典文化的载体,我们要通过学习传统的语言,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背诵方法的指导摒弃了学生耗时费力的死记硬背,让他们能找到适合的技巧,灵活应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林壑尤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琅琊也()()(4)酿泉也()

(5)饮少辄醉()(6)云归而岩穴暝()

(7)山肴野蔌()(8)伛偻提携()()

(9)觥筹交错()

2.解释下面加线的字。

(1)临溪而渔临:

(2)环滁皆山也环:

(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_______(4)杂然而前陈者陈:

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

(1)作者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山间之朝暮的句子是:

(3)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

(4)描写太守宴的句子是:

(5)文中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句子是:

5.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文学家。

字__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__,吉州永丰人。

他的散文大都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2)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_______,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紧扣“_________”字,突出“与民同乐”的主题。

检测小结答案:

1.(l)hè

(2)wèi(3)lángyá(4)niàng(5)zhé(6)míng(7)sù(8)yǔlǚ(9)gōng

2.

(1)到、靠近

(2)围绕(环绕)(3)情趣(意趣、兴趣)(4)摆开(陈列)

3.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2)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3)树林里浓荫覆盖,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快地跳跃呀。

(4)老老小小,来来往往而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在游玩。

4.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

(1)欧阳修北宋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内容充实气势酣畅

(2)记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亭子命名滁人游玩宾客宴饮乐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

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

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

“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

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

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

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

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是“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二)探究主旨。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中太守的“醉”呢?

朗读第3、4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第3、4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然后归纳。

1.思考:

若仅表现山水之乐,第1、2段的山水画似乎已经足矣,那么第3、4段是写什么内容呢?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

我们看第3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算一句),若以一句话为一幅图,我们可命名为: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2.思考:

这几幅图画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样的联系呢?

(提示:

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太守周围的人情景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弯腰曲背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

在他所治理的这一方水土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

他沉醉于山水之乐,也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3.思考:

在第4段中,列出了四种“乐”,分别是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很显然,文章着意表现的是“太守之乐”。

结合全文来看,请你总结他的“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明确:

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

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也得到了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他所治理的滁州,政事清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

他沉醉于景色之乐,更沉醉于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

这种“乐”也许并不全为别人知晓,也不需要别人知晓,他能够自得其乐便心满意足了。

(三)梳理结构。

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1.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

2.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

第1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3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代称,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的“夫子自道”。

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感受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一)赏析美句。

师:

《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富有诗情画意。

请大家就课文景物描写的内容,重点诵读,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

课件出示:

示例: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幅山水画。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也有分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还有四季变化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等。

只要选出适当的句子并加以扩充、描绘,教师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体会写作特色。

教师讲评,学生效仿,互相点评,然后归纳总结如下: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写享受“山水之乐”的人,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皆可纵情山水。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长短相间,形式和谐,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易诵易记。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文章显得潇洒自如,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将结构、内容、情感、语言一一落实,完成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醒能述以文者:

述说

B.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伛偻提携:

扶植,携带

C.泉香而酒洌:

清觥筹交错:

酒杯

D.颓然乎其间者:

精神不振的样子临溪而渔:

捕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秀丽的自然风光,把作者的山水之乐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给人以美感。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生动地写出游人归去后山林的情景,以“禽鸟之乐”巧妙、自然地引出“乐”,为下文“人之乐”蓄势。

C.这篇文章把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D.“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并无多大关系。

4.本文在语言上以散句为主,又兼有骈句,这样骈散结合,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请你就这一特点,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C

2.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D

4.文章在语言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出语自然,无雕琢痕迹,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为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传唱千古的经典美文。

在教授时,教师应立足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在诵读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在诵读中感悟作品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般的意境。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