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827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docx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探索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0017-2016-0054-04

  2016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首次在国内提出,随后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迅猛发展。

2016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纳入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19个重点课题,并在多份文件中均有提及,互联网金融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指出,守住风险底线,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对互联网金融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对其持支持和开放的态度;2016年12月,成立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行业自律式监管阶段,互联网金融得到多方认可,商业银行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不能脱离金融本质的金融活动范畴,是互联网与金融交叉结合的新兴领域和金融模式。

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包括三类:

一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活动;二是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业务,也就是今天的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三是纯粹的互联网金融,如1995年成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以及完全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线上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美国互联网银行等。

狭义上讲,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虚拟金融市场。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19%,发展主题从“量变”转向“质变”1。

随着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增加,从xx年的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004亿元,2016年互联网经济增速达51%,是GDP增速的倍,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倍,互联网经济增速远远领先于实体经济增速,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迅猛发展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6月30日,中国首支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用户突破1亿大关,基金规模达5742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成功开启了碎片化理财的新时代3。

不仅是阿里巴巴,腾讯、XX、网易等纷纷推出金融产品服务,网民便用鼠标投票,开始了活期存款搬家,一块钱起买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像团购一般,汇聚了数以千万计网民的闲散资金。

除了货币基金,P2P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在拓宽百姓投资渠道、提高社会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4。

  互联网金融业态形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开始仅仅是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逐渐介入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

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十余种商业模式。

从国内看,主要有五种业态形式:

一是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综合性支付平台和以“快钱”、“环迅支付”、“首信易支付”、“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独立支付平台。

二是P2P网贷业务,包括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无担保线上模式和以“红岭创投”为代表的有担保线上模式。

三是互联网融资业务,包括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和以“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

四是互联网投资,包括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和以“融360”、“好贷网”、“数米网”、“铜板街”等信息服务网站为代表的信息中介服务模式和以“天天基金”、“众安在线”为代表的基金保险代销模式。

五是互联网货币,如比特币、Q币、U币、G币、亚马逊币、脸谱币等。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2016年3月11日,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获批,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5家民营企业。

民营银行的设立,使得互联网企业可以合法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务,这将对金融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3月26日,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推出娱乐宝平台,预期年化收益率7%;4月1日,支付宝推出全新支付产品“空付”,通过对任一实物扫描授权赋予支付能力;继而,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合作,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网络金融平台,开创了银行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企业持续向金融领域渗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融合,在门户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和社交金融等领域加速发展,跨界创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市场博弈

  互联网金融以“包容、平等、去中心化”为特征,而传统金融则以“规范、守纪、尊重规则”著称,二者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博弈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逐渐走向融合。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互联网只是介质和平台,互联网金融改变的是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行方式,并未改变金融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的本质,二者各具优势。

  1、互联网金融优势分析。

一是服务“长尾”群体,受众面广。

依托虚拟网络,突破时空局限,服务半径更广,满足“长尾”群体金融需求,提高客户覆盖率。

二是依托网络平台,成本较低。

据测算,单笔业务成本营业网点美元,电话银行美元,美元,互联网只需美元,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是物理网点支付的1/16到1/6。

三是满足个性需求,客户体验高。

互联网平台聚焦于每个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客户需求得到了充分关注与满足。

四是掌握海量信息,精准度高。

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支持实现了准确的信息搜寻处理,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能有效识别潜在客户。

五是供求完全匹配,配置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类似于直接融资,对供求信息进行匹配,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定价完全竞争,提升资金效率。

  2、传统金融优势分析。

一是资产规模较大,诚信度高。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和机构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总资产、交易规模、信用度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商业银行。

二是基础设施完善,网点广泛。

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有遍布全国甚至海外的物理网点,有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的电子渠道。

三是客户资源丰富,竞争力强。

传统金融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网银用户逐年攀升,并与大部分黄金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四是风控体系完善,稳定性强。

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其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存在较大偏差,而商业银行拥有较为领先的管理理念、比较成熟的控制手段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能够较好地控制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冲击有限。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渠道优势和中介职能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整体上看,冲击有限,商业银行仍具有规模优势。

一是支付结算业务方面,201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16万亿,而同期商业银行仅网上支付业务规模已达1061万亿元。

二是网络融资业务方面,国内P2P贷款和电商小贷规模都不大,与商业银行客户群体不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

三是渠道业务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的理财、基金等代销业务和储蓄存款造成一定影响,但银行物理网点仍是服务的主渠道。

  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金融在给商业银行提出挑战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一是互联网金融唤醒了各层级客户潜在需求,为银行拓展业务创造了更多商机,所产生“鲶鱼效应”也迫使银行加快了转型创新的步伐。

二是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银行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为客户服务,既提高了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

三是大数据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入分析客户行为,提高定价水平和管理效率,挖掘潜在客户资源。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能够拉近虚拟空间的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却不能解决信任问题,单纯的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金融需求。

由于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各自核心领域比较优势的存在,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打了一剂强心针,引发银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进而通过技术升级促进转型发展。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欧美等成熟市场互联网金融只是补充。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二者未来在经营、管理、数据信息领域必将融合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折射商业银行转型方向

  互联网金融从支付领域逐渐拓展到融资、理财等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其业务范围与商业银行的重叠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与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深层次变革。

对商业银行来说,必须从战略导向、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产品体系、服务方式上积极创新,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深化经营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迅猛发展,主要基于其更为民主、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模式。

因此,必须要树立“客户体验至上、开放包容、平等普惠”的互联网思维,用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积极转变观念,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战略导向上,争取主动,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在经营理念上,实现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在经营模式上,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在产品体系上,研发组合产品,开发“一揽子”金融产品,提供系统专业的理财融资产品体系,在服务方式上,提供“金融超市”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延伸支付渠道,提升用户新体验。

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支付中介职能,在互联网时代,该项职能逐渐呈弱化趋势,对银行的其他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渠道建设,不断延伸创新,改变客户体验。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不断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探索建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全面延伸支付渠道。

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物理网点转型升级,由支付结算为主向营销服务为主、由业务处理为主向应用体验为主转型,加强线上线下协同,通过强化线下业务来赢得线上业务,提升用户体验。

  创新科技支撑,建立大数据系统。

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加快创新发展、实现业务转型的基本手段。

以现有业务和客户为基础,采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技术应用的“双创新”,实现经营管理向全流程化、科技化转型。

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探索开展网络贷款,创新推出网络互动银行及微客服、微支付等。

搭建电商平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开展一对多、制导式的精准营销。

开发大数据系统,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与多维度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

  强化三方合作,搭建一站式平台。

对银行而言,客户流量意味着数据积累和价值创造。

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在平台与流量方面的强有力冲击,必须深入研究客户需求,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合纵连横,开展跨业、异业合作,推进多方位及深度合作,建设交易流的枢纽平台,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在大流量数据中寻找客户、发现机会、精准营销、嵌入服务。

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开发及运用,持续推进新功能的加载、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渠道的拓展,实现与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平台和产品有效对接融合。

  完善组织机制,培养专业化人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提出挑战,而经营模式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共同努力。

结合商业银行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实施转型的整体规划,要组建一支熟悉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在线营销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