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139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docx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摘要: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Drabble,1939-)是当代英国文坛著名的妇女小说家,曾于1980年荣获英国女王陛下授予的CBE勋位。

在德拉布尔早期小说中,作品多关于母爱、个体的自我真实和知识女性的困境。

然而在后期,德拉布尔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社会与历史,作品多为社会批判小说。

关键词:

女性社会爱情人物关系

一本小说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小说并领悟小说中的真谛。

然而其中,小说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又是小说反映生活的关键。

人物形象的形成与发展,维系或断绝会受到阶级地位、心理情感和所处环境等的影响。

因此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可反映出人物所处社会中的许多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认识文学。

1父母与子女关系

1.1英祖国王与思悼王储

英祖国王(1694-1776),是李氏朝鲜第21代君主,在位时期长达52年之久。

作为一位国王来说,据传闻英祖国王通过“毒蘑菇”事件杀害了他的长兄景宗,篡夺了皇位,关于篡权谋杀还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但相似点均为英祖玩弄了诡计。

1724年8月30日,在一些大臣的拥护下,英祖国王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客观地讲,英祖国王是一位明君。

为政者都应体恤百姓,减少苛捐杂税,英祖国王常走出宫廷,倾听民生,削减税收。

此外,英祖还提高了平民子女的地位,开辟了庶民社会地位上升的又一个可能性。

在文化方面,英祖热心推广用韩文印刷重要书籍,坚持儒教治国,发扬人道主义的统治。

当时,朝鲜与中国清朝联系密切,所以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都有借鉴于中国。

然而,这种封建君主制度不可避免地扭曲了英祖国王的人性。

对他而言,至高无上的皇权比他继承人的健康,后代的继位甚至比自己残喘的生命更重要。

即使到了行将就木之时,已经看不清呈递的折子,英祖国王还是坚持亲自批奏。

“他当然并不情愿撒手西去,他拼尽老命跟死神斗,临终都还把大权死死攥在手里。

垂危之中他还挣扎地挨了好几天,迟迟不肯咽气。

”①作为一个父亲,英祖莫名地特别喜爱他的几个女儿,荒谬地厌恶他唯一的儿子。

英祖国王之前有过一个儿子,却不幸早卒。

四十二岁时,英祖才盼来了思悼这个王位继承人。

作为仅存活下来的王储,英祖对思悼的教育十分严格,经常抽查他的功课。

一旦思悼回答得差强人意,等待他的便是怒吼与责骂。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再加之英祖自身十分成功,他自然对思悼有非常高的期待。

他要求他的儿子必须成为一个在政治同人格上都完美的君王。

在后期思悼病情加重,崇玉王孙聪颖过人,崭露头角的时候,英祖开始越来越关注并将期望寄托于王孙身上。

思悼越是被父亲责备、挑剔和忽视,他便更加放纵自己,不务正业,沉迷于军事和暴力杀戮事件。

这一切使得这对父子之间产生了摩擦,出现了嫌隙,关系日趋恶化,最终导致了“米柜事件”。

虽然是谁提出“米柜”这想法的罪魁祸首还具争议,不过很明确的是英祖国王下令让自己的琴声儿子爬进那“木头坟墓”。

英祖先剥夺了思悼的名号,将其贬为平民。

而英祖命令思悼以那样的方式自杀是有社会原因的。

在当时的朝鲜社会,皇子犯罪会罪及妻儿。

如果思悼用自刎或者服毒的方式,王孙将会是戴罪之身,这会使未来李氏王朝的王位后继无人。

思悼王储不能继续存活下去的原因有三。

第一,壬午事件前思悼的精神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思悼扬言要钻下水道去杀一干人,弄得宫廷上下人心惶惶。

这无疑让多疑的英祖害怕思悼会同自己弑兄一样谋杀了他这个父亲。

第二,思悼嗜杀成性,举止怪异,生活淫乱,结交狐朋狗友,这些行为有损王室的声誉,会影响到大王孙皇位的顺利交接。

第三,朝鲜王朝之前就存在党派纷争的问题,英祖期待思悼的诞生就是为了安抚最危险的两大派系——少论派和老论派。

思悼王储之死可能是为了荡平政治斗争。

虎毒不食子,可怜的思悼最终还是被父亲为了王位、权利和安定无情地杀害了。

1.2洪氏父母与红王妃

献敬往后洪氏,又被人称为“洪夫人”,即红王妃(1735-1815)出生于母亲娘家,首尔西城的坂城区。

红王妃是朝鲜宣祖嫡长女贞明公主的后代,由于她显赫的家世和自幼接受过严厉的教育,最终通过了选秀,成为了思悼的王妃。

洪父是个野心勃勃的男人,早年忙于科举考试。

第一次时落榜,洪父却依然被委以监守皇陵的重任。

这暗示了其中另有蹊跷,由于洪氏是名门望族或由于洪氏是提供秀女的家庭,所以即使洪父落榜了也给其安排了官职。

小说中对洪母的描述很少,是个不事张扬,勤恳善良的传统家庭妇女形象。

红王妃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里就集万千宠爱,祖父对她寄予厚望;姨妈亲自教导她读书写字;入夜后还享有同母亲同睡一室的特殊待遇。

在红王妃的姐姐去世后,洪氏父母似乎将全部希望和家族命运都寄托在红王妃身上。

洪父曾编造了红王妃在出生前一天,他梦见了条黑色的祥龙。

龙,在中朝文化中都是吉祥之物,能预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国王便是真龙天子,王妃肯定相应也是人中龙凤。

洪父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那便是给女儿的身世造势。

这个女孩自打出生便是大富大贵之象,这为以后红王妃进宫选秀创造了有利条件。

洪父在红王妃年仅十岁的时候将女儿作为王室新娘的候选人呈报朝廷。

洪氏父母称这是他们的“义务”,同时如果不这样做会使门庭无光。

在男权社会里,父亲与丈夫在家庭中居于至尊地位,妻子和子女处于无权与服从的地位。

做妻子的应当恪守妇道,在家从夫。

做女儿的应当听从父母之命,遵循孝道,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毫无婚姻自由。

洪氏父母的这种包办婚姻的行为是出于家庭、家族利益的需要,并没有考虑女儿的个人幸福。

尽管在得知红王妃真正当选后,洪父洪母表现出了懊悔之意,但如若再重新选择一次,洪父依旧会用女儿去交换畅通的仕途和洪氏家族的兴旺。

然而,虽然洪父与红王妃的父女关系是具有功利性的,但却同时也有真情实感。

例如,在思悼去世后安顿红王妃和大王孙,忙里忙外,努力保住洪氏家族;在思悼尸体入殓后,也为这个可怜的前程牺牲品——红王妃,感伤。

洪父希望已沦为寡妇的女儿能长命平安,告诫女儿只有大王孙安好并成为王储,她的余生才能有依靠和保证。

2夫妻关系

2.1思悼与红王妃

“我没有名字,却又有很多名字。

我是个无名的女人。

我的真名并未载入史册。

我是名人,却又无名无姓。

还有,我在世之时并没有真正成为王后,红色的也罢,别的什么颜色的也罢,都不是,我是死后背追封为王后的,我死后发生的事情那就太多太多了。

”②红王妃(1735-1815)是思悼王储的结发之妻,两人于1744年完婚当时年仅十岁。

思悼在儿时游戏中称其为“我的小红王妃”,再加之红王妃对红色和红绸裙的喜爱,她的本性“洪”也与“红”同音,故称之为红王妃。

红王妃出身于一个男尊女卑,女性毫无地位,戒律森严的社会,年仅十岁,听从父母之命,嫁予思悼王储为妻。

在嫁妆里,她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红绸裙。

红绸裙寓示这女孩的爱美之心,象征着自由、热情。

可惜它的到来要以红王妃无忧无虑的童年,终身陷入囹圄作为交换。

红王妃与思悼之间的爱情也并不是纯粹的。

两人的结合都是父母的命运的安排以及繁衍国家继承人的需要。

红王妃未曾有性爱的快感,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必须盛满皇室精液的器皿,性爱的目的只是为了替王室传宗接代。

就连对朴英爱是否应存忌妒之心也得顾及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妇道要求。

忌妒,则有为妇道,因为妻子应当无条件地服从丈夫的意愿;不忌妒,却又将被怀疑对丈夫不忠。

当然,思悼与红王妃之间也是存在爱意。

红王妃在思悼的一生中充当着监护人和保护,这不仅是因为红王妃是她的妻子,还因为儿时两人曾共同分担过对未来莫名的恐惧,她是她婚床上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第一个孩子的母亲。

红王妃因逗得思悼高兴而更加开心,因为无力将丈夫从疯狂中拯救出来而难过,甚至想轻生。

由此可见,红王妃对思悼的感情一半出于责任,一半出于真爱。

当思悼王储爬进米柜,拥抱死亡之后,红王妃连自尽的权利也没有。

死去与偷生,都会视为犯罪与背叛,而失去丈夫这个依靠,红王妃也失去了王妃的头衔,失去了国王儿媳的身份,沦为一个罪犯之妻,一个平民。

2.2彼得·霍利威尔与芭芭拉·霍利威尔

芭芭拉·霍利威尔之所以对《王妃回忆录》那么着迷不仅是因为对红王妃超前的女权主义思想的震惊或深宫历史事件解密的好奇,而是因为芭芭拉与红王妃,彼得·霍利威尔之间惊人的相似性。

彼得·霍利威尔是芭芭拉唯一,也是现任丈夫。

芭芭拉或在婚前爱着彼得可以令她仰视的身高和冷酷,独特的性格,但婚后几年,这段婚姻变得名存实亡。

彼得·霍利威尔同思悼王储一样可以冠名的悲哀王子、棺材王子。

彼得同样患有严重的心理与生理疾病。

在身体方面遭受着间歇性发作的皮肤病,满目疮痍。

心理方面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常表现出侵蚀性的、具有暴力倾向的绝望。

而彼得患病也同样归因于彼得父亲过高的期望、愤怒的折磨和极端的排斥。

在思悼所处的朝鲜王朝,思悼主宰生杀的权利,他可以通过杀戮与对妻妾施暴以平抚自己。

然而,彼得生活在现代文明法制社会,是无法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甚至对妻子家暴都是不能接受的。

当红王妃第一次挨思悼打的时候,红王妃只好逆来顺受,谎称自己不小心磕碰到自己。

在当时妻子挨了丈夫的打谁能一眼看出来,但谁也不会揭穿,阻止,因为不管是谁都已习以为常。

但今非昔比,当彼得·霍利威尔对芭芭拉施暴的时候,芭芭拉反抗并挣脱开了,这不仅是由于芭芭拉身体的强壮,还因为人人生而平等与女权主义思想普及的社会背景。

此外芭芭拉·霍利威尔拥有自由与权力,面对失败与痛苦可以逃避。

芭芭拉享有教育的权力,可以不像红王妃一样偷学知识,从丈夫与父亲口中获取信息。

她可以选择去牛津继续深造,不用约束自己“女子无才便是德”,甚至可以让自己成为男性的师表,当无力拯救丈夫之时,尽管法制上是“一夫一妻制”但她还可以同别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在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对性的欲望是宽容甚至持鼓励的态度、尽管如此,·霍利威尔夫妇还是维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但芭芭拉仍戴着婚戒帮助彼得治病,尽到妻子的责任每周看望丈夫并为其带回了不具爱意但具关怀的礼物,是道德良知维系着·霍利威尔夫妇的婚姻。

2.3占·范乔斯特与维维卡

维维卡是占·范乔斯特的第三位兼现任妻子,半西班牙瑞典血统。

维维卡长相漂亮,有一副好嗓子。

在学者占·范乔斯特的恋爱过程中大胆、主动地开展了追求,她自身没有生育能力,却极其渴望能成为母亲,因此要求领养一个中国孤儿。

维维卡与占·范乔斯特的婚姻从头至尾都不是因为爱情建立和维系的。

维维卡主动追求一个年少与她相差那么大的学者是因为对占·范乔斯特的崇拜,有追星之嫌。

而占·范乔斯特愿与之共结连理也不过是因为维维卡年轻、貌美,满世界地追求他,满足了男人的虚荣心,后期两人没有结束婚姻关系是因为占·范乔斯特已年老,而且结婚的次数已经够多了,离异或者在结婚对于他这位著名且年纪大的学者的声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维维卡而言,她依附于占·范乔斯特生存和满足她极近疯狂的购物欲。

再者,她想领养孩子,根据荷兰政策夫妻共同领养会比单身离异女性领养孩子容易。

这对夫妻的关系是各取所需,相互依存的。

维维卡被自己的丈夫评价为“黏黏草”、“疯子”、“购物狂”,却让芭芭拉联想到《简·爱》中罗切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梅森。

但通过养女陈建依的桥梁,芭芭拉发现维维卡只是神叨叨、爱冲动、情绪不稳定,没有严重到是个疯女人。

是她丈夫把维维卡“疯女人化”了。

尽管了解自己的妻子想领养孩子,占·范乔斯特却并未真正放心的信任过自己的妻子,他只是把领养孩子当作一个大赌注,赌如果办成了,妻子或许能正常起来。

维维卡同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样,被丈夫评定为疯子就是疯子。

失去丈夫的关爱,进而更加疯癫。

如果罗切斯特不迎娶简爱,占·范乔斯特也不同芭芭拉搞“三夜情”,其实世上可以没有那么疯狂的女人。

3情人关系

3.1思悼与朴英爱

由于思悼王储与红王妃是夫妻,朴英爱只是思悼的一个妃嫔,故将其纳入情人关系。

朴英爱出身低微,曾是王太后的一名侍女,在御衣坊做活儿。

她头脑聪慧,貌美时尚,是位具有野心、不甘平庸的知识女性。

虽然按照现代的逻辑,思悼与她不存在血缘关系,可以结合。

可是在朝鲜王朝,这样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违禁的,可视为乱伦。

更何况1757年,英祖国王仍健在,此事一旦东窗事发,思悼也不一定能保得住自己全身而退,可见朴英爱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爬上思悼的床笫的。

通过这一点,可看出朴英爱是一个利欲熏心,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女性。

她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贪慕物质享受,不愿听从命运的安排安分守己地做一个浣衣女。

她动用自己的智慧,使出她擅于取悦于人的伎俩,当东窗事发后能让思悼王储不惜与父亲发生口角,跳入水井。

除了牢牢抓住思悼的心外,朴英爱还懂得与红王妃搞好人际关系,但这一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权利采取的不一般的手段。

红王妃视朴英爱是闺中密友,真正的朋友和同盟者。

因为朴英爱与愚笨的林淑萍不同,她接受过教育,具有艺术天赋,喜爱诗歌,且诗歌中含有与社会抗议的味道。

她还大胆创新,穿着内宫中无人能及的短上衣、小马甲;她是红王妃宫外自由时刻的主讲;她能同红王妃一起构建心中的“放生湖”、“逃离山”。

正是因为朴英爱敢于追求地位、知识,向往自由,红王妃才喜欢与之为伴。

哪怕明知对方是丈夫的爱妾,是身份低下的嫔妃,红王妃也情愿违矩与之交好。

红王妃解释道她这样有失身份的原因是定此规矩的王太后已作古,而她自己又太孤独。

嫁入宫廷的红王妃虽行为自由上受限,可是她有母亲与弟妹可进宫探望,子女伴膝下玩耍,最不济还可以同林淑萍研究刺绣、拉家常。

红王妃的孤独源于缺少一位像朴英爱的和自己一般的新女性。

可惜,好景不长,虽然红王妃努力想保住朴英爱,命运却没有停止对朴英爱的捉弄。

1761年1月的某个晚上,当朴英爱劝阻思悼外出时,思悼暴跳如雷,精神失控,活活将朴英爱殴打致死。

然而事后的思悼却若无其事,仿佛这个女人压根没有存在过一样。

在封建的朝鲜王朝,“一夫一妻多妾”是极为正常现象。

一个妾室连合法配偶都算不上,其命运的好坏在于能否讨得丈夫的欢心。

一念之差,思悼就可以夺去朴英爱的性命。

可见,在那个女人没有地位的社会里,妾室只是丈夫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命运从不曾掌握在她们的手中。

3.2思悼与崇夫人

崇夫人,即和缓翁主是思悼同父同母的亲生妹妹,是英祖国王最宠爱的女儿。

崇夫人早年丧夫,并且未生育有子嗣,性格奸诈放荡,嫉妒心强,权迷心窍。

起初这对兄妹的关系正常,崇夫人在思悼前往温阳温泉一事上给予了帮助。

她为思悼向父亲,英祖国王求了请,获得了恩准。

这时的崇夫人是出于对哥哥疯狂暴力的顾忌和对样子性命的担忧。

但随后,崇夫人这位年轻的寡妇遭受着生理同心理孤独的骄傲,当看着哥哥在朴英爱死后日益酗酒,她抓住时机与哥哥成为了酒友,开始了两人不正常的亲密关系。

这俩兄妹滥饮无度、极端放纵,连红王妃都怀疑他们俩人是否发生了性关系。

“壬午事件”前夕,思悼不停地写信给崇夫人,狂野且亲昵的措辞证实了俩人非同寻常的关系。

尽管思悼是兄长,可思悼同时是一个能满足崇夫人生理、心理需求的男人,更重要的是,思悼是朝鲜王朝的王储,日后登基僵尸朝鲜权倾一世的天子。

哥哥思悼将是崇夫人获得权力的捷径。

在思悼去世后,崇夫人又将目标锁定在侄子大王孙的身上,诽谤大王孙阳痿,小王妃不具生育能力。

崇夫人开始绞尽脑汁诱惑自己的侄子,甚至还想控制大王孙的思想。

若崇夫人生活在当代,她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她定不会允许自己那尊贵的身份被贬责,甚至余生被流放。

3.3芭芭拉与占·范乔斯特

占·范乔斯特是一位年过六十,“衣冠楚楚”的“阿玛尼知识分子”。

他五官精致,肤色微黑,在芭芭拉心目中犹如“国王”、“皇帝”、“一位王室贵胄”、和“电影明星”。

由于占·范乔斯特第一次出席演讲时迟到,芭芭拉对他的印象不佳,但通过之后的几次接触,芭芭拉意识到那些只是她个人做出的错误揣测。

当这两位学者同时参观首尔博览馆时,出现了“蝴蝶”这一意象。

“教授的手停留在霍利威尔肉感而又有点儿汗津津的肩上,蝴蝶飞走了,教授的手却还没挪开。

她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她一看。

两人的目光相遇了,相视一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就像电影院里的一对情侣。

”③落在芭芭拉肩上那只有形无实的蝴蝶使得她与占·范乔斯特在精神上已有一点儿灵犀,产生了情愫。

蝴蝶这一意象代表了芭芭拉与占·范乔斯特之间的美丽却又短暂,难言的爱情。

此外,当芭芭拉再次路过货摊看到那双绣有蝴蝶的红袜子时,她表现出了依依不舍的喜爱,占·范乔斯特读懂了她的心思,将红袜买给了芭芭拉。

象征爱情的蝴蝶再次出现,随之出现的还有红袜子。

罗伯特·琼斯著名的诗歌《红红的红色玫瑰》就是对红色这一意象最佳的代表作。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象征着炽热的爱情。

因为占·范乔斯特像芭芭拉的父亲,因为俩人对《王妃回忆录》共同的兴趣,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芭芭拉自知已经彻彻底底地爱上了占·范乔斯特。

与他在一起让芭芭拉记起了纯粹的爱情诗什么滋味,让她努力想把握好现在。

芭芭拉和占·范乔斯特之间发生了“三夜情”,她们做了三天的情人。

然而占·范乔斯特选择“三”晚也是别具意义的。

一个晚上是追星,纯属鱼水之欢;两个晚上其意义难做定论;而三个晚上却有本质的不同,它意味着爱情,意味着关系将长久发展下去,意味着占·范乔斯特心中有着这个英国女人。

4结语

通过对小说《红王妃》中人物关系的分析,即父母与子女、夫妻关系和情人关系,反映了朝鲜王朝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婚嫁、尽孝、受教育等政治、社会问题以及同当代社会相关问题的对比。

以期对相关研究该小说的学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1974.

[2]翟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杨跃华.知识女性的愿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研究[M].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4]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著.红王妃[M].杨荣鑫,译.云南: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5]MargaretDrabble.TheRedQueen[M].Middlesex:

PenguinBooks,2004.

[6]程倩.无望的突围——评德拉布尔的女性小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119-123.

[7]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著.空床日记[M].林之鹤,译.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8.

[8]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北京:

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4.

[9]王军.英美女性作家与作品赏析[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

注释

①参阅《红王妃》,109页

②同上,19页

③同上,17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