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系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7985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9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域生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水域生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水域生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水域生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水域生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域生态系统.docx

《水域生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域生态系统.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域生态系统.docx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

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

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流域

流域面积/km2

占全国总面积/%

外流流域

太平洋(东海、南海、黄海、日本海)

5444595

56.71

印度洋(安达曼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

624575

6.52

北冰洋(喀拉海)

50860

0.53

总计

6120030

63.76

内陆流域

内蒙古地区

528740

3.42

甘、新、青地区

2374112

24.73

藏北、藏南地区

728898

7.59

松花江内陆区

48220

0.50

合计

3479970

36.24

总计

9600000

100.00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

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

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

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

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亚热带占25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湿地面积已大大缩减,据估计,自1990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近一半的湿地。

美国在实施控制湿地开发的法律之前,湿地曾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王宪礼等(1995)自农业部全国土肥总站资料报睁我国湿地大约有5710×104h㎡,其中包括1100×104h㎡沼泽,1200×104h㎡湖泊(自然及人工的)和210×104h㎡,滩涂、盐沼地,还有320×104h㎡的稻田。

当前由于农业开发,城市发展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主要是自然湿地)仍在减少中,这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海流

(一)海流的定义

海流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个月、一个季节、一年或长期)具有大体一定方向及速度的较大规模海水运动。

因为它是大体恒定的(定常的)的海水流动。

所以又称之为常流。

海流并非指所有的海水运动,像波流、潮流等短时间的周期性的海水运动和潮汐都不属海流范畴。

海流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地转流与风海流(或称漂流)。

地转流是由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海水流动,风海流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流动。

由于风的连续作用,某海区海水的流失,另一海区的海水将流来补充.十是形成补偿流,这种补偿流可在水平方向卜发生,也可在乖直方向r_发生,后者被称为上升流(涌升·流)或下降流。

海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可分为寒流和暖流,前者来自水温低处,后者来自水温高处。

由于寒流和暖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温度为标准的,这种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概念。

例如北人西洋海流潜人北冰洋时,其本身水温低于3℃,但被称为暖流;而沿南美太平洋海岸北上的秘鲁海流,当海流抵加拉伯戈斯岛时水温为22℃,却被称为寒流一实际上寒流和暖流是标志只海流起源从高温到低温或低温向高温方向的流动相对而言。

(二)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概况

我国海区的海流主要由沿岸流和洋流(黑潮等)两大流系的控制。

东海的主要海流近似地呈东北向带状分布,东部有黑潮主干、对马暖流、黄海暖流以及黑潮逆流(位于黑潮主干和琉球群岛之间,流向西南),西部有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

此外,台湾海峡的海流是由黑潮的台湾海峡分支、南海季风漂流的延续部分及台湾海峡的沿岸流组成。

黄海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向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向偏北流。

黄海环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的环流和水系大体上是由高盐的黄海暖流余脉和低盐的渤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环流的变化受制于气候条件,冬季流速较大而夏季流速较小。

总而言之,东中国海的海流可以分为两个大流系,一个是以黑潮主干及民分支所组成的暖流系统,另一个则是沿岸区域被大陆径流冲淡的沿岸流系统(图13-1)。

南海位于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方向与海区长轴一致,有利于稳定流系的发展。

所以在季风的作用下,南海的表面环流基本上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

夏季盛行西南风期间,南海表面流为东北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南流(图13-2)

(三)海流的生态作用

1.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

海流对海洋生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暖流可将南方喜热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

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例如,欧洲鳗鲡的产卵均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水域,幼鱼洄游时是海流把它们带到欧洲沿岸,其程达数千km,历时3年。

浅海区的底栖动物的卵和幼体能被海流带到远处到达适宜栖息的地方,幼体在变态后定居下来。

2.海洋指标种

在不同性质的海流里,栖息着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海流的指标种。

研究海流指标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及水团的移动,尤其是判断不同性质海流的交汇锋面,这对探索海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3.海流交汇区形成良好的渔场

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

如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和挪威渔场。

在中国海,台湾暖流和不同性质水系的交汇面,也都有良好的渔场,如烟威渔场和舟山渔场等.。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渔场。

五、潮汐

(一)潮汐现象和我国的潮汐类型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现象。

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周期性水平流动,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潮汐现象无论是潮时、潮高或潮差都有周期性的变化,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的情况,可以把潮汐大体分为如下的3种类型。

l.正规半日潮

在一个太阳日(约24h50min)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

2.棍合潮

混合潮可分为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两种。

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乃中的大多数日子里,每天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当月赤纬较大的时候,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征就不显著。

不正规全日潮具有日潮型的特征,但当月赤纬较小或接近零的时候就变成半日潮(图13-3)。

3正规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一有时也称之为全日潮。

我国沿岸潮汐类型分布总的特点是:

渤海沿岸多属不正规半口潮,黄海、海沿岸多属正规半口潮,南海沿岸较复杂,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都有。

因此,就整个中国近海来说,潮汐性质是相互交错的(图13-3),

(二)潮间带及其分区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的中间过渡地带。

根据潮汐水位的变化,可把正规半日潮沿岸的潮间带划分为高、中、低三潮区。

在潮间带划分时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1.生物划分法(英国人TAStephenson,1949)

高潮带:

限为滨螺分布上限或是海岸陆生地衣或种子植物分布的下限,下限是藤壶分布的上限。

全年中有大量的滨螺和海蟑螂分布。

中潮带:

藤壶分布的上限至褐藻海带类分布的上限。

低潮带:

海带类分布上限至大潮低潮线。

2.水文划分方法(法国人LVaillant,1896)

高潮带:

大潮高潮最高水面至小潮高潮平均水面。

中潮带:

小潮高潮平均水面至小潮低潮平均水面

低潮带:

小潮低潮平均水面至大潮低潮最低水面。

(三)潮间带生物的分带特征

生活在潮间带的动植物在不同程度上都适应于昼夜期间生活环境的交替变化、因此,它们在潮间带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

对外界环境剧烈变化适应力最强的种类(如滨螺和海蟀螂)栖息在潮间带的下部(高潮带);适应力小的海绵、水熄虫、棘皮动物等)则栖息在潮带的下部(低潮带);藤壶、牡蛹等适应中等的分布到中潮带。

因此,在潮间带通常能看到层次分明的种类垂直分布层.特别是在岩石相潮间带.由此可见,潮汐对潮间带生物的分布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六、赤潮

赤潮,又名红潮,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实际上.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不仅有赤色.而且还有自、黄、褐、绿色的赤潮,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牛物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流内湾水域。

发生的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季为发生盛期。

赤潮的成因至今尚未定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赤潮生成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但当大量含富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印染和造纸有机废水)和农业废水入海,加之海区的其他理化因子(如温度、光照、海流和微量元素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赤潮生物便急剧繁殖而形成赤潮。

第二节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一)生境特征

绝大多数的湖泊是直接受河水补给的,湖泊是水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文状况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水库是一种人工湖泊);而不受河水直接补给的湖泊数量不多,它们大都是孤立的水体。

湖盆的成因,既有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也有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湖泊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条件,其中河流的水情动态是重要的因素。

我国湖水的温度既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也受湖面高程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差别很大。

我国一些较深的湖泊,水温的垂直变化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夏季水温的分层现象比较明显,冬季则在冰面下呈逆温分布。

我国的湖泊每年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自北向南出现冰情,北纬28°以南的湖泊属于不冻湖。

按湖水矿化度qJ将我国的湖泊分为3类:

淡水湖(<1g/L)、咸水湖(1一35g/L)、盐湖(>35g/L)。

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矿化度一般在150--500mg/L之间。

此外,新疆和青藏高原也有少量的淡水湖。

淡水湖泊的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钙质水。

(二)淡水湖泊的资源、结构与功能

湖泊湿地是指陆地到开敞湖面的过渡带,在宏观上(至少季节性地)具有陆地景观,并以湿生植物为标志,它是湖泊与其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尤其在湖泊生物生产和营养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湖泊湿地包招湖滩地和河滩地,含盐量小于1‰的湖泊湿地为淡水湖泊湿地。

我国主要淡水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

湖泊湿地地处水陆过渡带,湿生植物的促淤功能使得湖泊湿地得以蓄积来自水陆两相的营养物质而具有较高的肥力,又有与陆地相似的光、温和气体交换条件,并以高等植物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因而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

同时,湖泊湿地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优越的栖息条件,只有较高的渔业生产能力。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并具有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湖泊湿地,其湿地面积即高低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已超过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洞庭湖或太湖的全湖面积。

鄱阳湖湿地主要分布在五大入湖河流三角洲前缘,在地貌结构上介于陆上三角洲向湖区常年淹水区的延伸过渡带,地面高程自吴淞高程18-12m。

由天然堤与堤外洼地所组成的三角洲前缘鄱阳湖泊湿地,兼有水、陆生态特点。

每当湖水退却时,天然堤逐渐显露水面,形成背向河岸缓缓倾斜的草滩。

其不同高程连续出水时间长达310-140d,光热条件优越,富含石杭质的草甸土,因年复一年的植被自生自灭与鸟粪的积累,土质肥沃,使淹水山处于休眠状态的湿生草本植物随着退水相继萌发,而水生植物则退缩到地势最低的积水洼地。

由天然堤顶至积水洼地,高程一般18-20m。

因不同高程处土壤和光热条件不同,形成了都阳湖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植物种类有38科102种。

依据种群结构特点,地面由高到低分布以下群落:

18--I6m为芦苇和荻群落带;16-14.5m为苔草群落带;14.5-13.8rn为水毛莫、蓼子草群落带;13.8m以下为水生植物群落带。

呈环状和片状分布的湖泊湿地植物群落带,随着弃夏水位上升,湿生植物优势种群逐渐为水生植物种群所代替,秋冬水位下降又被湿生植物种群取代,并随着每年季节性水位涨落呈现周期性演替。

此外,水有不少浮水植物群落等。

都阳湖湿地植物资源不仅是湖区绿肥、牧草及柴薪的主要来源。

而且是鱼类饵料基地和某些经济鱼类的产卵场,鄱阳湖湿地有,鱼类21科122种,其中鲤科鱼占50%。

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积水注地鱼类资源和各种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候鸟动物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粪肥上又促使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草食性候鸟的食物,形成一个有利于珍禽栖息越冬的生态链除此以外,都阳湖湿地记录到鸟类280多种,分属于17目51科,其中水禽l15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白鹤、白头鹤、大鸭t白鹤、黑鹤、金雕、自肩雕、白尾海雕、丹顶鹤和中华秋沙鸭等10种,属于二类保护的有40种,因此,鄱阳湖湿地有“白鹤王国”和“鸟类乐园”的美誉。

鄱阳湖湿地不仅在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生物资源及维系湖泊生态平衡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有着明显的调蓄洪水的功能。

但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围湖垦殖,严重污染水域环境,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湖区淤积,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影响湖泊水情变化的大刑水利工程等破坏了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就鄱阳湖而言。

以围湖垦殖影响最大。

围湖垦殖对湿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草滩血积减少,植被群落结构变化和生物量咸少,鱼类产卵场和育肥场破坏和渔业资源的衰减,湖泊库容减少,水位抬高,调蓄功能降低,栖息地面积减少及越冬环境变差等,从而影响和改变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1965年和1983年实测调查对比。

鄱阳湖草滩植被资源衰减明显(表13-4)。

湖泊湿地具有卓越的渔业生产功能和环境生态功能,盲目的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善已引起了许多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丧失,因此加强对现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制定科学的管理与资源利用计划,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湖泊湿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二、淡水沼泽生态系统

(一)沼泽的基本特征

1沼泽的水文特征

沼泽的基本特征是地表常年过湿或有薄层积水。

在沼泽地表除了具有多种形式的积水外,还有小河、小湖等沼泽水体,以及饱含于泥炭层的水分。

沼泽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渡类型,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水文过程。

2.泥炭特征

泥炭又称草炭,是沼泽形成和发育过程的产物,是沼泽的本质特征。

3。

植物特征

沼泽植物是沼泽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综合反映沼泽的生境,是沼泽的指示特征。

我国沼泽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乃至“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都有沼泽发育。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区系的历史不同,因而沼泽中的植物种类较多,约有90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74科。

植物中最多的科为莎草科、禾本科。

其次为灯心草科、杜鹃花科、伞形科、木贼科、梦科、玄参科、草科、天南星科、水麦冬科、狸藻科、菊科、蔷薇科及泽泻科一等。

其中以莎草科、禾本科、毛一陡科、狸藻科、伞形科、天南星科、要科及水麦冬科等为广布科。

如禾本科的芦苇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到西南的云贵高原。

从东海之滨至西北的北疆山地,到处都有。

(二)淡水沼泽的分布

淡水沼泽在世界几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森林、森林挥原地带以及森林草原地带。

我同沼泽的分布与世界上的分布规律相似,广泛分布于东北寒温带、温带湿润气候区,在那里沼泽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类型最多。

尤其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同时。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山地高原。

在四川和西藏形成高原高山沼泽区,这是我国沼泽地理分布的独特之处,并成为世界沼泽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

(三)沼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沼泽生态系统的沼泽生物群落包括沼泽植物、沼泽动物、细菌和真菌4个类群,其组成极为复杂。

沼泽半水半陆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植物群落和动物。

具有明显的水陆相兼性和过渡性。

沼泽植物群落包括乔木、灌木、小灌木、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和其他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苔鲜和地衣。

沼泽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者和有机物的最初生产者,是最重要的营养级,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也为人们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沼泽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成分有所差别,三江平原地区的草本植物纤维的总贮量可达884多万t;沼泽中有价值的纤维植物芦苇,资源比较丰富,如新疆博斯腾湖的芦苇,其商品规格刈割产量达60余万t(郎惠卿等,1983)。

有的沼泽中生长着药用植物和优良牧草。

此外,茂密的沼泽植物死亡,以泥炭的形式贮存了大量的太阳能。

沼泽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又受生产者沼泽植物的影响。

沼泽种类有涉禽、游禽、两栖哺乳和龟类等,其中有的是珍贵的或有经济价值组动物,如黑龙江西部扎龙和二江平原芦苇沼泽中的世界濒危物种丹顶鹤、三江平原沼泽中的白鹤、白枕鹤、天鹅,华北和新疆天山地区沼泽中的矶鹬,青海湖周围沼泽中的斑头鸭,青藏高原芦苇沼泽中的大型涉禽黑颈鹤以及斑嘴雁、棕头雁等。

沼泽中还有哺乳类动物水獭、秦鼠、和两栖类的花背蟾蛛,黑斑蛙等此外,由浮生植物所形成的沼泽及其水体,为鱼类提供了产卵、繁殖、育肥的场听,如产粘性卵的鲤科鱼类。

沼泽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型自然综合体,本身就构成r一个生态系统.和自然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是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系统。

能量通过沼泽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沼泽生态系统,然后沿着食物链从绿色植物移动到昆虫、软体动物、小负、小虾等草食动物,再流到游禽、两栖、哺乳等肉食动物,以至到顶部肉食动物--泽鹤。

最后由微生物将它们分解的有机物质分散返回到环境中,同时在各营养级由于呼吸作用都有能量的损失,即把部分能量逸散到外界。

沼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也是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当沿食物链上升时,在单位面积内可利用的能量越来越少,这一事实对合理利用沼泽资源,其有重要意义。

沼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蕴藏的较大生物生产力,对研究沼泽的生态平衡和科学地利用沼泽,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产意义。

沼泽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

沼泽地草本植物生长茂密,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排干后可开垦为耕地;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都是从沼泽开发出来的。

沼泽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适当利用时,可垦为农田,改沼育林或辟为牧场:

沼泽上的纤维植物和泥炭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纤维植物(小叶章、大叶章、芦苇、毛果苔草等)是很好的造纸和人造纤维的原料。

泥炭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为50%-70%。

氮、磷、钾等的含量也较高,是良好的肥料,并可用泥炭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泥炭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第三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统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它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不同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海区60%--70%的岸滩有红树杯成片或星散分布。

(一)生境特征

1.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

因此,它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

自然发育的滩面,平坦而广阔,常可沿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伸至内陆数公里。

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而以中潮滩为最繁茂区。

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

如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适于红树林生长。

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层。

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滩。

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红树林生长。

2.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

在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冲积层)由粉粒(silt)和粘粒(clay)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适合于红树林生长。

一般红树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盐量0.2%-2.5%,pH4~8,少有pH3以下,或pH8以上。

3.温度

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范围内。

我国海南岛海口的海水温度年平均在2S℃左右,而厦门港年平均水温为21.7℃,平均气温为20.9℃。

后者红树林种类仅5种,比前者红树植物种类25种少得多。

4.海水和潮汐

含盐分的水对红树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

虽然有些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潮汐,没有潮间带的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

长期淹水,红树很死亡;长期干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二)红树林生物组成及其适应性

1.红树林植物组成及其适应性

(1)红树林植物组成:

红树植物(mangroveplants)是能忍受海水盐度生长的木本水植物。

已知全世界有真红树20科27属70种。

我国真红树有12科25属37种;半红树9科10属10种;我国真红树和半红树之和共达20科25属37种(林鹏,1997。

主要建群种类为红树科的木榄、海莲、红海榄、红树和秋等,其次有海桑科的海桑、杯等海桑,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紫金牛科的桐花树等。

可组成7个主要群系:

即木榄群系、秋茄群系、红树群系、桐花树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

(2)红树植物对海滩湿地的适应性

①根系:

红树植物很少有深扎和持久的直根,而是适应潮间带淤泥和缺氧以及抗风浪,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常见的有表面根、板状根或支柱根、气生根呼吸根等)。

表面根是蔓布于地表的网状根系,可以相当长时间暴露于大气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如桐花树、海漆等。

支柱根或板状根是由茎基板状根或树。

几伸出的拱形根系,能增强植株机械支持作用,如秋茄、银叶树等有板状根,红海榄等有支柱根。

气生根是从树干或树冠下部分支产生的,常见于红树属和白骨壤属的种类,悬吊十枝下而不抵达地面,因而区别于支柱根:

呼吸根是红树植物从根系中分生出向上伸出地表的根系,富气道,是适应缺氧环境的通气根系,常

见有白骨壤的指状呼吸根,木榄的膝状呼吸根,海桑的笋状呼吸根等。

②胎生:

不少红树植物的果实在成熟后仍然留在母树上,种子在果实内发芽。

伸出一个具棒状或纺锤状的胚轴悬挂在树上,长8-40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