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787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一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仿真模拟(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毋庸罝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入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来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

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

虽然库兹韦尔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他的论证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他的著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至少说明他所思考的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看,许多预言不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后来都变成了现实。

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曾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让比空气重的机械装置飞起来纯属空想。

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因此,当科学家对某些科学技术进行否定性的领测时,他们更应该谨慎行事。

当然,要对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作出精确预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从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重视的程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极可能会快速地发展。

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深度学习、云计算、超算、大数据技术等也会推动人工智能的进步。

显然,谷歌阿尔法围棋的胜利使得人们普遍相信人工智能必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据报道,在阿尔法围棋与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之后不久,韩国政府宣布一项总投资约8.4亿美元的专项计划,用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然都不甘落后,希望抢占人工智能研发高地,科研经费与人员入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想要阻止人工工智能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杜严勇《探究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会快速发展起来,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对人工智能重视都是其有利的条件。

B.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C.虽然学界对库兹韦尔的观点并没有完全认同,但他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的著作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D.人类的智能水平整体上超越了其他生物智能,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成为地球的主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比尔▪盖茨评价库兹韦尔的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库兹韦尔“人工智能将在2045年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的观点。

B.本文是从人类智能与其他生物智能的比较入手,推论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提出下文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这样的议题。

C.文章第三段举出曾有人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的判断,从反面论证科学家应该谨慎地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某些科技发展进行否定性预测。

D.本文分别从人类对智能的认识、以哲学和未来学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科技史上预言与现实的关系、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人类的重视程度等角度来分析中心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和研究时间的增加,人类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和实现是有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是有可能的。

B.根据作者的观点,虽然现在科学家还很难对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出预言,但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C.谷歌阿尔法围棋的胜利既得益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的快速发展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使更多的人相信人工智能必将会更快的发展。

D.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可以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这一观点已被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论证。

【答案】1.A2.A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B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学界对智能及其实观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

C项,因果倒置他的著作产生的广泛影响可以说明他所思考的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题中D项,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很有可能”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比尔盖茨评价库库兹韦尔的话并不是本文证明论点的论椐,也证明不了库兹韦尔的观点。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科学家还很难对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出预言”错误,原文说的是“精确预言几乎不可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

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

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

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

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

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5.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答案】4.D5.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

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6.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

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

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读懂文章,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分析。

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扩大了范围。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试题分析:

题干问“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安排与作用的鉴赏。

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

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

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

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

从结构上看,河水→沙漠→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答出语段的的内容:

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然后从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

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中间语段,过渡段会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更加严密。

6.试题分析:

题干是“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同时属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鉴赏评价。

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

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即负担重任,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深层含义,即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担忧等),深层含义肯定涉及文章的主题。

必须从全文着手,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全文来看,文章主题集中在对塔里木河萎缩现状的担忧,对主题的表现从塔里木河和沙漠的较量、塔里木河沿岸文明的消失两个方面入手。

只要读懂了这些信息,再分条组织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

眼下,这场自去年开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战”。

3月26日,《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或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

等政策。

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

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口危机。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传媒2018年4月报道)

材料二:

注:

①入口出生率:

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入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生育率:

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

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lt18,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1、上海0.73、辽宁0.74、黑龙江O。

75、吉林0;76。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

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

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沫化,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下降。

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

此外,低生育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长期低生育率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如果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

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牟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潮生育事业发展规则》,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生育率要从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腾讯网2018年2月)

材料四: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

“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状态,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伴随人口危机论争议的,还有我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的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

坊间甚互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和老年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扬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那是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

中国要创造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向中央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方向迈进。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人大战”中,多个城市争抢的大多是高端、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这些城市“抢人”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前面临的人口质量、人口结构问题。

B.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大概可以推测同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例如东北三省2016年人口出生率排名全国倒数,相应的当地近几年经济持续低迷。

C.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占比越来越高,专家认为,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是总量超过适度人口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D.基于对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问题的管控等原因,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提出了要求。

9.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防、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

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

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7.A8.B

9.第一问:

两位专家都认可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第二问:

观点一:

是。

①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大学生、研究生,大都是适龄劳动人口,他们进入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②这些人才进入城市,有利于改变城市人口结构,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观点二:

不是。

①引入的人才不是普通劳动人口,城市更看重他们的才能,不是“量”的多少,而是“质”(才识能力)的高低。

②“人才争夺战”着眼点在“人才红利”,而不是“人口红利”。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梳理和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A项,“人口结构问题”“导致”“人口危机”错误,人口结构问题是人口危机的表现之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低生育率导致人口危机”。

故选A。

8.试题分析:

题干是“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要点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B项,“人口出生率”和“经济发展快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人口出生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性,不能推测同时期发展速度的快慢,另外,文中还提到技术进步等因素。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

“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

“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

”对曰:

“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

“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

“亦知有谗人乎?

”曰:

“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

“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

“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体恤士卒。

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仁宗宽厚本分。

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

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

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答案】10.C11.A12.A

13.

(1)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土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2)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项“在位一载”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用人”跟在后面多余;“岂不……哉”构成完整的反问句,不能断开,故排除A。

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