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742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湘教版.docx

精选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湘教版

【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普通性——与其他七大行星具有相似的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

公转运动

特征

涵义

方向

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轨道形状

近圆性

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小,都是近似于圆的椭圆

轨道面

共面性

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与黄道面的夹角小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物质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2)太阳辐射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

(太阳能和化石能源)

2.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

(2)海拔

(3)天气状况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4.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特征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周期为11年

与地球气候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

强烈电磁波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

高能带电粒子流

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产生极光

三、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的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时间

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3.速度?

线速度与纬度和地势高低有关;角速度两极除外均15°/时

——地球公转特征

1、基本特征

(1)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

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2.黄赤交角

(1)概念和大小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形成四个节气、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

(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的范围加大,寒带的范围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

注:

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H=φ,南半球无法观测到北极星。

——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

晨昏线日照图的判读(略)

计算直射点坐标:

直射点纬度①已知节气

②与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极昼夜的范围)互余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直射点经度①计算12点经线

②昼半球平分线

2.地转偏向

3.时间、日期界线

——公转的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1)空间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

随着直射点的移近而增大,随着直射点的移远而缩小。

(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H=90°—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间隔。

2.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某一时刻)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除外)。

(2)昼夜长短时间变化规律(某一地点)

只要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就会增长(极昼除外)。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质】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组成:

2.岩石分类:

3.地壳的物质循环:

(1-冷却凝固;2-外力作用;3-变质作用;4-高温熔化。

二、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1.内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构造

本质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未经侵蚀: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侵蚀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断块山地,

如庐山、泰山、华山、峨眉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

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③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侧蚀形成曲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横断山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荆江曲流、瀑布等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沉积作用

流水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大气】

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各层特点:

分层

厚度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动

特点

与人类

的关系

温度变化

原因

0—12KM

(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

气温垂直递减,每升高100米,降低0.6℃

地面是热源

对流

运动显著

①厚度不均,受对流强度的影响

②大气质量的¾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集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2—50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20—30KM)吸收紫外线增温

平流

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

利于高空飞行;“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气

50KM以上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

O吸收紫外线增温

存在电离层

极光、流星、火箭卫星、无线电短波通信

2.逆温

(1)概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某一高度处实际温度>理论温度

(2)辐射逆温过程(略)

(3)逆温的影响

①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夜间逆温多雾,白天逆温晴朗

③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和等压面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①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

高空与近地面正好相反。

③高低压只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气流上升,阴雨天气;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2.等压线和风

①利用等压线:

【1】.判断气压场【2】.判断天气【3】.判断风向【4】.判断风力大小

②风:

3.全球性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①:

地表性质均一

假设②:

直射赤道

假设③:

地球不自转

(2)近地面7压6风带及其对所控地区气候的影响

分布

气压带

影响气候

9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6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3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干燥

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

分布

风带

影响气候

高纬

极地东风带

寒冷干燥

中纬

中纬西风带

温和湿润

低纬

信风带

高温干燥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1月份北半球陆地出现的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仅保存在海洋上

7月份北纬30°附近出现的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保存在海洋上

三、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2.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定义

低气压形成的空气“旋涡”

高气压形成的空气“反向旋涡”

成因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

气流方向

垂直

上升

下沉

水平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示意图

垂直

水平(北半球)

中心天气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影响我国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3.锋面气旋

①概念:

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

②锋面气旋示意图(北半球):

③锋面气旋判读

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线处

锋面附近的风向:

等压线图中的风向

锋面类型及移动:

无论南北半球,西冷东暖

北半球逆时针移动,南半球顺时针移动

天气特点:

符合冷暖锋的天气特点

【水体】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3、意义:

(1)维护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2)使地表各圈层之间及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

1.形成: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分类:

寒流和暖流(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凸出的方向是一致的。

3.分布:

(1)分布模式:

(2)具体分布: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举 例

气候

对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①西欧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暖流影响;

③副热带大陆西岸荒漠的形成——寒流影响

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汇处;

②上升流

4大鱼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洋航行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

洋流从北冰洋南下携带冰山都对航行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