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海拔
(3)天气状况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4.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周期为11年
与地球气候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
强烈电磁波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
高能带电粒子流
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产生极光
三、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的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时间
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3.速度?
线速度与纬度和地势高低有关;
角速度两极除外均15°
/时
——地球公转特征
1、基本特征
(1)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
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2.黄赤交角
(1)概念和大小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形成四个节气、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
(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的范围加大,寒带的范围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
注:
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H=φ,南半球无法观测到北极星。
——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
晨昏线日照图的判读(略)
计算直射点坐标:
直射点纬度①已知节气
②与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极昼夜的范围)互余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直射点经度①计算12点经线
②昼半球平分线
2.地转偏向
3.时间、日期界线
——公转的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1)空间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
随着直射点的移近而增大,随着直射点的移远而缩小。
(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H=90°
—纬度差
(“纬度差”是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间隔。
)
2.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某一时刻)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除外)。
(2)昼夜长短时间变化规律(某一地点)
只要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就会增长(极昼除外)。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质】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组成:
2.岩石分类:
3.地壳的物质循环:
(1-冷却凝固;
2-外力作用;
3-变质作用;
4-高温熔化。
二、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1.内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构造
本质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褶
皱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未经侵蚀: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侵蚀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断块山地,
如庐山、泰山、华山、峨眉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
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③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
蚀
作
用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
流
水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侧蚀形成曲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横断山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荆江曲流、瀑布等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沉积作用
流水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大气】
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各层特点:
分层
厚度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动
特点
与人类
的关系
温度变化
原因
对
层
0—12KM
(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
气温垂直递减,每升高100米,降低0.6℃
地面是热源
对流
运动显著
①厚度不均,受对流强度的影响
②大气质量的¾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集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
12—50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20—30KM)吸收紫外线增温
平流
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
利于高空飞行;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气
50KM以上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
O吸收紫外线增温
存在电离层
极光、流星、火箭卫星、无线电短波通信
2.逆温
(1)概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某一高度处实际温度>
理论温度
(2)辐射逆温过程(略)
(3)逆温的影响
①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夜间逆温多雾,白天逆温晴朗
③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和等压面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①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
高空与近地面正好相反。
③高低压只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2.等压线和风
①利用等压线:
【1】.判断气压场【2】.判断天气【3】.判断风向【4】.判断风力大小
②风:
3.全球性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①:
地表性质均一
假设②:
直射赤道
假设③:
地球不自转
(2)近地面7压6风带及其对所控地区气候的影响
分布
气压带
影响气候
90°
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干燥
0°
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
风带
高纬
极地东风带
中纬
中纬西风带
温和湿润
低纬
信风带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1月份北半球陆地出现的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仅保存在海洋上
7月份北纬30°
附近出现的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保存在海洋上
三、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2.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定义
低气压形成的空气“旋涡”
高气压形成的空气“反向旋涡”
成因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
气流方向
垂直
上升
下沉
水平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示意图
水平(北半球)
中心天气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影响我国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
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3.锋面气旋
①概念:
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
②锋面气旋示意图(北半球):
③锋面气旋判读
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线处
锋面附近的风向:
等压线图中的风向
锋面类型及移动:
无论南北半球,西冷东暖
北半球逆时针移动,南半球顺时针移动
天气特点:
符合冷暖锋的天气特点
【水体】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3、意义:
(1)维护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2)使地表各圈层之间及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
1.形成: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分类:
寒流和暖流(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凸出的方向是一致的。
3.分布:
(1)分布模式:
(2)具体分布: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举 例
气候
对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①西欧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暖流影响;
③副热带大陆西岸荒漠的形成——寒流影响
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汇处;
②上升流
4大鱼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洋航行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
洋流从北冰洋南下携带冰山都对航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