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儿童团团歌.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69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儿童团团歌.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产儿童团团歌.doc

目录

1绪论 1

2《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曲名的由来及作品分析 2

2.1《共产儿童团歌》歌曲曲名由来及词作者简介 2

2.1.1《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的曲名由来 2

2.1.2《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的词作者简介 2

2.1.3乔羽歌词的艺术风格 3

2.2共产儿童团歌》歌曲的创作背景 4

2.3《共产儿童团歌》的歌词分析 5

2.4小结 7

3《共产儿童团歌—简易变奏曲》的曲作者简介及作品分析 8

3.1《共产儿童团—简易变奏曲》钢琴曲的曲作者简介 8

3.2《共产儿童团歌——简易变奏曲》作品分析 8

3.2.1变奏曲 8

3.2.2《共产儿童团歌——简易变奏曲》曲式分析 9

3.3小结 12

4结语 13

5参考文献 14

6致谢 15

13

1绪论

《共产儿童团团歌》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这首革命歌曲让我们回想起了革命年代那些儿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奋斗,激发起我们一代代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赋予在自己身上的伟大使命。

每当提起这首歌曲我们都能够想起那些英勇的童子军,每当唱起这首歌曲我们就会鞭策自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时刻准备着,正是因为这首歌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将其改编为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合唱曲等,其中甘壁华改编的钢琴变奏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我将这首歌曲作为我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对于这首歌曲及钢琴曲的研究内容少之又少,许多演奏者或歌唱者在处理作品的时候没有进一步挖掘歌曲本身的内涵,其中邵阳学院的杨耀华与杨帆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革命信念的热情礼赞——评两首钢琴变奏曲《小红军》、《共产儿童团歌》,但他们只针对曲式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对歌曲及钢琴曲的作更深一步的探讨。

本文将先通过对这首歌曲分析研究,然后对其改编成的钢琴变奏曲作进一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的发掘这首歌曲的内在价值,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曲名的由来及作品分析

2.1《共产儿童团歌》歌曲曲名由来及词作者简介

2.1.1《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的曲名由来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一共有两首:

第一首队歌是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第二首队歌是1962年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此曲1978年经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定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最老的“队歌”是“共产儿童团团歌”,之所以在“队歌”上加上了引号,是因为少先队是建国后才有的,所以共产儿童团歌不是最早的队歌。

共产儿童团最早是成立于北伐战争时期,当时叫劳动童子军,土地革命时期改称共产主义儿童团,共产儿童团是少先队的前身,受共青团的领导,总的来说是一脉相承,我们非常熟悉的小英雄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海娃、红孩子里面的小兵张嘎等都是优秀的儿童团员。

团歌也是早就有的(上世纪30年代),但是《共产儿童团歌》的曲调是将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词:

阿·扎罗夫曲:

谢·凯丹—杰什庚)的歌谱经过重新填词,曲调改成五声调式才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共产主义儿童团之歌》。

在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儿童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跟白匪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的勇气和“作战”能力丝毫不亚于成人。

这首歌流传广泛在当年革命根据地,随处都可以听到儿童团员歌唱《共产儿童团歌》的声音,儿童团员从激扬的《共产儿童团歌》中得到无限的力量。

2.1.2《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的词作者简介

《共产儿童团团歌》歌曲的词作者是乔羽,乔羽原名乔庆宝,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中共党员,当代著名的词作家,全国第一届金唱片获奖得者,有“词坛泰斗”之称。

乔羽年幼时家庭生活很拮据,都是靠着哥哥做店员维持生活。

高中时期当过小学教员,1946年初曾今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一些秧歌剧。

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成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了专业创作。

乔羽的创作以歌词和剧本为主,作品《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一经谱曲,就广为传唱。

1956年时乔羽和时佑平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少年行》(即电影《红孩子》),该片描写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群儿童成长为革命少年的故事。

乔羽1954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60年乔羽将创作与1959年的广西柳州彩调剧团原创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成电影剧本《刘三姐》,柳州彩调剧以反映反压迫与阶级斗争为主线,将一个隐约的传说创作为歌颂美丽智慧勇敢的民间歌手刘三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1964年乔羽还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诗词部分的写作。

粉碎四人帮后,乔羽与树园等合作创作了话剧《杨开慧》幷继续创作了歌词,是中国音乐创作界不折不扣的词坛泰斗。

乔羽曾历任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专业创作干部,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一级编剧,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

乔羽著有的歌词集有《小船儿轻轻》,为《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牡丹之歌》、《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等歌曲创作的歌词都获得了全国大奖。

2.1.3乔羽歌词的艺术风格

乔羽认为:

“歌词是语言艺术,它的文学性正在于语言的生动和准确,而不是从书本上寻找词藻,把歌词写得文绉绉,生僻和晦涩是歌词的大忌。

一切艺术特别是歌词艺术,以雅俗共赏为好,以孤芳自赏为患”,因此笔者认为自然睿智、雅俗共赏是乔羽歌词的主要艺术风格。

乔羽的歌词语言自然平易,即使是重大的政治题材,深厚悠长的历史主题,歌词也都是那么浅显、平白、朴素得仿佛是常上家来串门的邻居,自自然然地相契,但是乔羽创作的歌词却既具有诗的精魄、诗的境界、诗的哲思、诗的品格,同时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能让广大的听众从歌中获得即时的感染、感受、甚至是感动。

歌词中平淡自然的语言同他乐于平淡处世,与人交往不做作、喜欢本色有关,与他常能以“闲心”、“闲情”欣赏世界、玩味人生有关,也与“五四”以来歌词作家们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创作新诗的影响有关。

他歌词作品的睿智,一是表现在抒情的情趣上,幽远豁达,富有远见,如《巫山神女之歌》中“我把议论付与古往今来的过客,我把豪情献给风涛万里的船夫”。

在写景抒情之中目光穿越古今、豪情飞向万里。

又如《难忘今宵》中的结束句“青山在,人未老”,意趣也十分隽永、绵长。

二是表现在说理的理趣上,智慧风趣,富有哲思,或如才子的评说,如《说北京》;或如智叟的趣谈,如《说聊斋》;或如朋友的劝导,如《说溥仪》;或如史家的感叹,如《说雍正》;或如哲人的启示,如《算盘歌》、《黄果树瀑布》。

只有思想者,才能写出有思想发现的作品;只有智慧而有远见的人,才能写出睿智的语言。

乔羽歌词语言睿智风格的形成,是与他从小喜欢读哲学书、与他多思的性格分不开的,他说:

“诗人,应该是哲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正是由于他喜欢读哲学,喜欢思考,善于思考,才造就了充满睿智的语言风格。

乔羽是通过自己概括的“五个寓”来做到雅俗共赏的,就是:

“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同时,他把坦诚率真、乐观旷达的品性熔铸于歌词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乔羽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主旋律为领唱,在歌词祖国、赞美家园等歌词中回避一些政治历史,从一般经常被人忽视的生活细微之处着手,采用提升的戏剧性手法,把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未来与历史巧妙地勾连起来,这样就既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又有人性的亲和力与艺术的美感效应。

2.2共产儿童团歌》歌曲的创作背景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共产儿童团量身定做的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这首歌曲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歌曲的曲调是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片中的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苏里找到了他的好朋友也就是著名的剧作家、作曲家乔羽,说自己想给孩子们拍一部戏,请乔羽写一个剧本,乔羽很爽快的答应了他,幷问他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在这之前苏里曾经拍了一部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而这次他还是想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因此他对乔羽说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就是乔羽和苏里两个人都是有着很深很深的孩童情结,因为他们曾经也都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怀念和热情。

乔羽在接受任务后,经过了反复的思考,最终把剧本的内容定格在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北上之后中央苏区的一群红孩子们的身上,那个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也是最能够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孩子们的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乔羽为挖掘所需要的创作素材,曾专门去苏区体验生活,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渡过长江到苏区,通过一家一家的了解,倾听当年的“红小鬼”们讲红军北上之后他们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这样一个有关当年“红小鬼”的故事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红孩子》这个电影还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1958年2月14号,毛主席还曾经身披深色的呢绒大衣,到长春电影厂探班。

中午时分,毛主席健步走进拍戏的长影第六摄影棚,毛主席对儿童团的演员一一端详,兴奋地说小演员很像“当年苏区的儿童嘛”!

看着眼前的红孩子,毛主席特别激动,还叫摄影师给他和小演员们合影。

剧本写好之后,经过众人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同广大群众见面了。

影片上映之后就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好评,本影片于1979年获得了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的二等奖,由少年广播合唱团演唱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传唱至今,历久不衰。

2.3《共产儿童团歌》的歌词分析

歌曲《共产儿童团团歌》

歌词:

准备好了么?

时刻准备着,

  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们呀,小姊妹们呀!

  我们的将来是无限好呀,

  牵着手前进,时刻准备着。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国主义者,地主和军阀,

  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

  快团结起来,时刻准备着。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红色的儿童,我们向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以上是《歌词儿童团歌》歌词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歌的歌词层次,这首歌的层次分明清晰,意义也一层一层推进。

歌曲一共分为四段歌词:

第一段歌词是发出召唤,强调“将来的主人”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段歌词是展望前景,提出“时刻准备着”的具体要做出什么要求;第三段歌词就是说明了将来的任务,鼓舞“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的勇气;第四段歌词就是再次发出号召,坚定“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的信念。

而每段结束句的“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就像是不断吹响的号角,让我们中国的少年儿童时刻不忘自己身上赋予的伟大使命;就像永远不停息的战鼓,激励着中国的少年儿童时间履行自身的职责。

旋律抑扬顿挫,咏唱回环往复。

全曲的六个乐句,每三个一组,在结构上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旋律各节对应,音调是由弱渐渐变强,反复的咏唱,形成了照应,烘托了情感,让全曲一直都处在一种洋溢的革命热情之中、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具有豪迈坚定、朝气蓬勃的气质蕴含。

《共产儿童团歌》中“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团结起来”“美丽的世界”等词句,伴随着传唱的歌声,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牢记责任、培养情操、追求理想、坚定信仰的关键词,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少年儿童心中。

911CHA.com提《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