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539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516大众传媒的变迁解析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主预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时间

作用

戊戌变法前后

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3.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问题思考]

材料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依据材料分析近代报刊的作用。

答案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推动政治运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起步: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4)走向辉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思考]

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问题思考

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

互联网与其他媒介手段相比,有什么明显优势?

答案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自主探究】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1905年)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业没有持续办下去。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

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提示】 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自主检测】

1.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当时《民报》属于(  )

A.艺术性报刊B.娱乐性报刊

C.通俗性报刊D.政论性报刊

【答案】 D

【解析】 《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主要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属于政论性质的报刊,故D项正确。

2.(2019·郑州高一检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

B.《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

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

D.《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答案】 C

【解析】 《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主要宣传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正确。

3.(2019·湖州高一检测)下表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大事记(部分)》,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

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宣传政治纲领的阵地

B

《昭文新报》于1873年在汉口创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

C

《民报》于1905年在东京创刊

国人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影响巨大

D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

该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

【答案】 C

【解析】 《民报》是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宣传暴力反清的思想而挽救民族危亡,史实和结论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故C项正确。

4.(2019·唐山高一检测)1898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

“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

”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

A.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D.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可以得出近代报刊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

5.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

“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建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

6.(2019·开封高一检测)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答案】 A

【解析】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

7.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答案】 C

【解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故选C项。

8.(2019·淄博高一检测)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上述材料说明(  )

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

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

9.(2019·石家庄高一检测)《松花江上》是1947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

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B.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D.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答案】 D

【解析】 《松花江上》电影的放映,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说明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故D项正确。

10.(2019·郑州高一检测)“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大众文化消费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答案选B。

A、C、D三项材料文字并无直接体现。

11.“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来看,报刊业的发展“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这与社会政治变革运动的推动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12.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广告内容可知以报纸为媒介,促进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故C项正确。

13.(2019·常州高一检测)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

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D项正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

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

(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体验高考】

1.(2018.4·浙江高考·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电信成为“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与邮政并没有合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电信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但没有体现出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新的交流方式,没有体现出城市化进程加速,故C项错误;电信成为“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2.(2018.4·浙江高考·28)【加试题】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有戏剧电影,如京剧《定军山》,但不能推断戏剧电影的地位,故①错误;表中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②正确;中国电影事业初期以进口片为主,到中后期以国产片为主,故③正确;材料“《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2017江苏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主题时间

1880—1889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

4.(2016·海南单科·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解析】“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它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它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甚至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