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082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docx

八年物理上各单元教材分析教师备课必备

第一章机械运动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7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速度的计算

3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2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二章声现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所讲的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全章分为五节,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重点所在。

通过探究活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学习方法,并且掌握这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这对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了基础。

本章的探究活动难度不高,因此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中最好是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总结出实验结论。

本章中还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探究乐音的特性,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乐音的特性的探究就更加容易。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危害及防控以及超声的利用次声危害等

3、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4、初步了解弦乐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总结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转换法·推理法的方法。

3、通过实验根据我本人的特长演奏一些乐器·马头琴·电子琴·军鼓·学习乐音3个特

4、播放多媒体材料了解声的利用

5、能利用声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4、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征,防控噪声的途径。

难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特点利用、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三章物态变化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物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载体。

研究《课标》,实施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以科学探究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对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本章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顺当的。

本章教学要贯彻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

通过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观察,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通过探索,学生可以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从而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

2、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会查熔点表,能用熔点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到液体有沸点,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5、认识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来解释科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的系统过程,学习知识系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意识,达到学以到致用的目的。

通过复习拓展,有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愿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会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

2、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会查熔点表,能用熔点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到液体有沸点,知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5、认识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并能用来解释科简单的现象。

难点:

认识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四、教学课时:

本章共四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 温度1课时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课时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课时 

第4节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四章光现象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

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

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

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

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

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

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

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

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

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

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

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

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5、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6、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7、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8、初步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9、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10、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11、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12、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前,学生作探究的计划时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

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

可以让不同组采用不同的3组入射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在总结规律时,要取得多组数据。

为了使学生更相信实验事实,最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入射角度。

光的反射规律一定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3、实验现象比图片更真实,教师最好现场做实验引入课题。

用实验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前,先让学生猜想:

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

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

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注意,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实验时,应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来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五.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一节 光的传播1课时

第二节光的反射1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

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

 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

复习1课时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

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

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

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一、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

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2)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

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

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

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

  

  1.原《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1)原《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

  2.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

  与《大纲》相比,《标准》有三处不作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还有将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来的“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

能力方面比《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地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新《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2.难点。

  “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

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

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教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

有些内容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课程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

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

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

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四)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

  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

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

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

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

  三、教材特点

  

(一)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科书贴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

凡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

例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幻灯机,换成了学生现在学校常用的投影仪,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还增加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和矫正视力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更爱护眼睛;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

例如,从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眼睛和眼镜,又联系社会科学──显微镜和望远镜。

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所有的知识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要引导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现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记忆结论,同时也注意了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

  教科书中差不多每节课都有“想想做做”,节后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个、“动手动脑学物理”五个、“探究”一个。

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四、教学课时:

本章共五节,建议用8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 透镜2课时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课时 

第4节 眼睛和眼睛 1课时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第一节质量

第二节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知道质量的单位和性质。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单位和公式,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

1、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

本章共4节,安排8课时。

第一节质量2课时

第二节密度2课时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2课时

第四节密度和社会生活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