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997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古诗三首》学历案.docx

17《古诗三首》学历案

课题名称

17.古诗三首

课时

3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2.能初步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景分析

三首古诗都是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

(1)学习《望天门山》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

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描写天门山的意境。

2.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评价任务

学习任务一1,3。

(检测目标1)

学习任务二2,3,4(检测目标2,3)

学习任务二6(检测目标3)

学习任务三1,2,4(检测目标1,2)

学习任务四4(检测目标3)

学习任务五4,5(检测目标1,2)

学习任务6(检测目标2)

学习任务7(检测目标3)

所需条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三首诗描写地方的资料。

教师制作PPT。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绝

西子湖好

望洞庭妙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标出文中生字词。

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

4.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事迹,回忆原来学过或背过的李白的作品。

课中学习

一.出示目标,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望天门山》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小游戏:

古诗连线。

把同一作品的两句古诗连接起来。

上面的所有诗句都是谁写的?

(李白)介绍作者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著名的诗作《望天门山》。

二、学习任务一:

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检测目标1)

1.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阅读提示:

(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指向目标1)

评价标准:

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生字我会读(检测目标1)

断楚孤帆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检测目标1)

中断楚江孤独帆船

断开楚国孤单风帆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互助读词。

(3)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比赛读。

(4)指读四个生字:

断楚孤帆

4.课文我会读。

(检测目标1,2)

(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古诗,要求:

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3)教师范读。

(4)集体朗读。

5.生字我会写(检测目标1)

出示生字:

断楚孤帆

(1)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说笔画笔顺。

(3)指导把字写美观。

(4)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三、学习任务二:

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检测目标2,3)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

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

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

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

“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

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

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

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

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检测目标1)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

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指向目标3)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出示《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宣布下课)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标出文中生字词。

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

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事迹及西湖景点。

课中学习

一、激情导入:

1.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西湖美景课件)

旁白:

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

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

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

是啊!

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苏轼)你了解苏轼吗?

(生答。

师补充:

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

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学习任务三:

初读感知。

(检测目标1,2)

1.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阅读提示:

(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指向目标1)

评价标准:

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2.生字我会读(检测目标1)

亦宜

多音字“抹”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检测目标1)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互助读词。

(3)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比赛读。

(4)指读:

亦宜抹

4.课文我会读。

(检测目标1,2)

(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古诗,要求:

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3)教师范读。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生字我会写(检测目标1)

出示生字:

亦宜

(1)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说笔画笔顺。

(3)指导把字写美观。

(4)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三、学习任务四:

精读诗歌。

(检测目标2,3)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

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

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瞧!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

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

)(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

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

(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

(板书:

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

晴天的西湖真美!

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播放课件:

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

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播放音乐:

《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

(课件出示:

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

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

雨后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

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

)(板书:

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

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课件出示:

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

(课件出示:

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板书:

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板书:

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

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

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检测目标3)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

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

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

请课外读一读他的作品,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标出文中生字词。

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

4.查阅资料,了解刘禹锡生平事迹及洞庭湖。

课中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学习任务五:

整体读,感知美。

(检测目标1,2)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指向目标1,2)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检测目标1,2)

三、学习任务六:

理解读,洞察美。

(检测目标2)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和:

和谐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

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四、学习任务七:

对比读,深化美。

(检测目标3)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五、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

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

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

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

”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

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

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

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

“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

”接着,他便问左右:

“此乃何地?

”侍臣回答说是君山。

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

“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

”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

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

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

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六、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1.背诵三首古诗。

2.画一画三首诗描写的景色。

《新课堂》“对话窗”相关练习

课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抓实自主学习,促进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问题化、任务化,具体明确。

学生能解决学习目标预设的问题,能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目标达成度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