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47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docx

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2009届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

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

3,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师重在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

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一般是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教学难点:

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

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专题需要突破的难点。

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难点在于具体语境中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要点

一、解读《考纲》

“正确使用熟语”是从2004年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但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二:

成语的特点:

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①古代寓言 例、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②历史故事 例、破釜沉舟  乐不思蜀

 ③诗文语句 例、老骥伏枥  万马齐喑

 ④口头俗语 例、一言为定  三教九流

3、成语的特点:

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

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

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

例、无所不至(贬) 无微不至(褒)

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

(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

 (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

 (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

 (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

 (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

 (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

(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

三、考试方式预测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

B项书写全部正确。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

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

(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贪得无厌)

3、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例:

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括号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刘刚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

“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②追根究底

4、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

(略)

5、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年浙江卷)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正确选项B。

擦边球:

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

高山仰止:

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

屈指可数:

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

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

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

总结:

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出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注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

成语(熟语)运用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

高考正是要通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2年到05年连续十二年都设置了这道题。

四、 成语使用的十大误区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来历,加之有些成语中某个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如果不仔细辨析,不追根溯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成语的错误。

 

  如: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2005年浙江卷)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止,指仰望、向往。

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尚的道德使人仰望。

而此题中将“高山仰止”误解为“面对书山,停止不前”,因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凝固性,一经形成,就不轻易改变,如果在使用时,只选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相悖的错误。

如: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

而该句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择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要解决”之意相悖。

) 

(三)词意重复 

成语一般精练警策,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中语义的比较对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义的重复。

如:

③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引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句③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的意思,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的“让人”重复。

句④中“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四)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

⑤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换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

(2005年北京春招卷)

   ⑥“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2005年江西卷) 

  ⑦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2005年江西卷)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⑤中把它与语素完全相同,但语素位置不同,且语意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不容置喙:

喙,指鸟兽的嘴,借指人的嘴;整个成语是不让人有(插嘴)说话的机会的意思,与成语“不容置疑”(不容许怀疑,形容非常真实可靠)相差一字。

句⑥应改为“不容置疑”。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与成语“不以为意”(不必在意,不把有关的事放在心上)相差一字。

句⑦应改为“不以为意”。

) 

(五)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上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

⑧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2005年北京春招卷) 

  ⑨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战,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5年江苏卷)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选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是贬义词,句⑧误当褒义词用。

巧舌如簧:

形容假话说得很动听,多用于言论,含贬义,不能用来赞美选手们的辩论技巧,句⑨误当褒义词用。

) 

(六)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成语的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如:

⑩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2005年广东卷) 

  ⑾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2005年湖北卷) 

  ⑿他们到底扶持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2005年山东卷) 

  (句⑩中的“毕其功于一役”意思是“经过一场战斗就取得全部的胜利”,对象指“战斗”,而句中用来指“工人装车”,对象不当。

句⑾中的“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能用来形容“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和“漂亮的吊灯”。

句⑿中的“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显示出来,对象指人才,而非“企业”。

) 

(七)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

 ⒀小王同学站起来说:

“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 

  ⒁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句⒀却把它用在“陈教授”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赞,只能对人,句⒁却把它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 

(八)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

 

如:

 ⒂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2005年山东卷) 

  ⒃公安干警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句⒂中的“走马观花”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作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感受”的状语。

句⒃中的“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只作谓语,而在该句中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充当“成了”的宾语,不妥,应改为名词性成语“瓮中之鳖”。

) 

(九)特定用法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特定的句式,有些成语既有固定的常用义,又有使用较少的本义,使用时,如果不辨明清楚,也容易出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