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209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8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咽喉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耳鼻咽喉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耳鼻咽喉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耳鼻咽喉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耳鼻咽喉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咽喉复习.docx

《耳鼻咽喉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复习.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鼻咽喉复习.docx

耳鼻咽喉复习

面神经疾病

1.面神经解剖-分段:

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运动神经核下段(桥脑小脑角段),内听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颞骨外段

2.面神经解剖-分支:

2.1岩浅大神经:

膝神经节→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泪腺及鼻腔腺体

2.1镫骨肌神经:

经锥隆起到镫骨肌。

2.3鼓索神经:

出鼓室后入舌神经,感觉纤维司舌前2/3味觉;副交感纤维达下颌下神经节,司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功能。

3.面神经解剖-分支:

颅外分支

3.1面支

上支:

颞支:

(额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颧支:

(上唇方肌、颧肌)颊支:

(口轮匝肌、颊肌)

下支:

下颌缘支:

(下唇方肌、三角肌、颊肌)颈支:

(颈阔肌)

3.2其他支:

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枕肌、耳后肌,部分耳上肌、耳廓内肌

4.面神经解剖-纤维成分:

运动纤维(自主运动和内脏运动),感觉纤维(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4.1运动纤维:

颜面上部(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接受来自两侧皮层的运动纤维;

颜面下部(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颊肌),接受来自对侧皮层的锥体束的运动纤维。

5.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少见),周围性(多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的迟缓性瘫痪,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

6.周围性面瘫-病理生理:

6.1外膜损伤:

神经外膜损伤,神经成分未累及,传导正常,无面瘫。

6.2神经失用:

髓鞘损伤,轴索正常,轻度、暂时性面瘫,去除病因后可在短期内恢复。

6.3轴索变性:

轴索断裂,内膜完整,远端顺向变性(瓦勒变性,Wallerian’sdegeneration),近端退行变。

3周后轴索可再生,部分或完全恢复。

6.4神经断伤:

神经完全断离,近端形成神经瘤,远端变性,功能不能恢复。

7.临床表现:

7.1面肌麻痹(患侧面部随意运动障碍)额纹变浅或消失,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7.2面部运动障碍:

不能表情;不能皱眉和闭目,眼球露白(Bell’s现象);口角下垂并向对侧歪斜,不能鼓鳃或吹口哨(漏气),食物存留于齿颊间,饮水外流,说话欠清晰、不能发“b”“p”等爆破音;张口时下颌偏向健侧(下颌缘支受累)。

7.3联动现象(部分表情肌运动时另一部分表情肌被动运动)如闭目时口角出现运动,与神经再生时错向生长至其它表情肌有关。

7.4泪腺功能障碍

溢泪:

膝状神经节以下病变,泌泪正常,鼻泪管被动运动受阻;

鳄鱼泪:

膝状神经节或以上部位病变时唾液腺神经纤维错位再生长入泪腺,致进食流泪;

无泪:

膝状神经节或以上部位病变累及岩浅大神经。

7.5味觉障碍:

鼓索神经受累,味觉异常、减退或丧失。

7.6听觉过敏:

镫骨肌支受累,鼓膜张肌反射消失;

7.7涎腺分泌减少:

鼓索神经受累,舌下腺分泌减少。

8.诊断:

定位检查:

8.1镫骨肌反射:

消失——镫骨肌以上

8.2味觉检查:

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鼓索神经以上

8.3泪腺分泌:

减退60%以上或消失——膝神经节以上

8.4涎腺分泌:

减少20%以上——膝神经节以上

定性检查:

8.5最大刺激试验:

测试时逐渐加大刺激强度,直至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大限度时的强度。

比较二侧面肌收缩的情况、电流的差值,如10天内MST明显减退或消失,预后不佳。

8.6肌电图:

面肌动作电位,2周后无神经电活动为完全性麻痹,出现纤维颤动电位为失神经电位;6~12周出现多相神经再支配电位为早期恢复征象。

8.7神经电图:

评估神经退变纤维数量。

根据二侧面肌最大反应幅度差值计算变性运动神经的百分数。

发病二周内,若最大反应幅度为健侧的10%或不足10%,提示病侧变性运动纤维>90%。

9.面神经功能分级:

House-Brackmann分级法

分级

面瘫程度

定义

无面瘫

两侧对称,各区功能正常

轻度功能障碍

(不易察觉)

注意观察才能发现的轻度面瘫,轻闭眼可使眼睑完全闭合,用力抬额时可见轻度额纹不对称,轻微联带运动或痉挛,无面肌痉挛

中度功能障碍

(容易察觉)

面部明显不对称,但无损面容;可有皱额不能,用力时眼睑能完全闭拢;口部运动时有力,但不对称;可见联带运动或痉挛,但无碍面容。

中重度功能障碍

面容受损。

不能皱额,面肌明显无力,眼睑不能完全闭扰,口部运动不对称,有明显的联带运动或痉挛。

重度功能障碍

仅有的轻微面肌运动,眼睑不能闭合,联带运动和痉挛消失。

完全麻痹

无面肌运动,缺乏张力,无联带运动和痉挛。

耳肿瘤

耳廓及外耳道肿瘤:

外耳道外生骨疣(瘤)

1.概述:

外耳道骨壁骨质局限性增生形成结节隆起,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或双侧,可多个

2.病因:

不明,创伤,物理,化学及慢性炎症刺激

3.临床表现:

小者:

无症状

大者:

可致外耳道闭锁并压迫外耳道皮肤引起耳痛,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耵聍栓塞,胆脂瘤形成;

感染者:

耳痛,流脓

3.检查:

3.1外耳道骨部可有局限性半圆形隆起,质地硬,上覆正常上皮

3.2影像学:

X线,CT,了解病变范围,位置与周边结构的关系

4.治疗:

小者无需处理,大着手术切除,重建外耳道

耳廓与外耳道乳头状瘤

1.概述:

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异常增殖,常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20-25岁多见,男性多见

2.病因:

不明,与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损伤有关。

3.临床表现:

小者,无症状

大者,耳廓及外耳道局部瘙痒,耳胀,听力下降

感染者:

耳痛,流脓

4.检查:

乳头状新生物,淡褐色,质较实,无蒂,基底较广;可向中耳及耳道外生长;感染时可充血肿胀;有恶变倾向,须常规病检。

5.治疗:

尽早手术、彻底切除;电凝、激光、微波、硝酸银烧灼,鸦胆子油、干扰素涂抹;累及中耳乳突者行乳突根治术;恶变者行扩大乳突根治术或颞骨部分切除术。

外耳道叮咛腺肿瘤

1.概述:

外耳道软骨部耵聍腺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的腺样结构肿瘤,外耳道底壁和前壁多见,恶性多见,占外耳道耵聍腺肿瘤的70%,恶性者生长缓慢,易扩散,易复发,可远处转移。

2.病理分类:

耵聍腺瘤,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耵聍腺癌

3.临床表现:

3.1早期:

无症状

3.2耳痛,痒,阻塞感,听力下降,耳鸣

3.3感染:

出血,流脓,耳痛,可想颞部放射

4.辅助检查:

4.1检查:

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肿块

良性(耵聍腺瘤,多形性腺瘤):

灰白色息肉样,或表面覆以正常上皮,质地韧

恶性(耵聍腺癌,腺样囊性癌):

肉芽或结节样新生物,表面不光滑,结痂,外耳道红肿,狭窄,血性分泌物,或类似良性肿瘤外观。

4.2影像学:

X线,CT

4.3活检:

确诊

5.以下表现须考虑耵聍腺瘤的可能:

5.1外耳道肉芽经一般治疗后不消退

5.2外耳道狭窄,突起,伴有血性分泌物

5.3外耳道肿物伴局部疼痛或其他耳部症状者

6.治疗:

6.1手术:

根治性治疗,因复发率和恶变率高,应按具有恶性倾向或潜在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处理

6.2放疗不敏感

中耳肿瘤

颈静脉球瘤

1.起源:

中耳和颈静脉孔区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

2.分类:

 

2.1颈静脉孔型(颈静脉球瘤)原发于颈静脉球部,颈静脉窝扩大,周围骨质破坏,大者相邻颅底骨质破坏;

2.2鼓室型(鼓室球瘤)原发于鼓室,可突入外耳道;

2.3混合型(颈静脉鼓室球瘤)同时累及颈静脉孔和中耳鼓室。

3.临床表现:

3.1搏动性耳鸣与脉搏节律一致,压迫颈部血管可暂时消失;

3.2听力下降在鼓室影响或破坏听骨链;

3.3耳流血、兰色鼓膜破坏鼓膜并侵入外耳道,致出血性肉芽组织;

3.4后组颅神经症状颈静脉孔周围及颅底骨质破坏,出现面神经7、舌咽神经9、迷走神经10、副神经11及舌下神经12等损害;

4.检查:

4.1鼓膜检查:

搏动性红色肿物;

4.2听力检查:

早期传导性聋;

4.3CT和MRI:

鼓室内软组织影,颈静脉孔扩大,颅底骨质破坏,强化明显;

4.4血管造影(DSA):

显示肿瘤范围、血供和责任血管;

4.5活检:

禁忌

5.治疗:

5.1手术

鼓室球瘤经鼓室或乳突径路切除;

颈静脉球瘤经颞下颌或+乳突径路,结扎乙状窦和颈内静脉,切除肿瘤。

中耳癌

1.概述:

中耳良性肿瘤少见;中耳癌少见;多原发于中耳,或由耳廓、外耳道、鼻咽、颅底或腮腺癌肿侵犯至中耳;少数由远处(乳腺、胃肠道等)肿瘤转移而来;鳞状上皮癌多见;好发40~60岁;多数病人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2.病因:

中耳炎,80%有中耳炎史;中耳乳头状瘤

3.临床表现:

3.1早期症状:

①耳痛:

耳深部跳或刺痛;②出血、流脓;③耳闷胀,听力下降,耳鸣。

3.2晚期症状:

①张口困难侵犯颞肌、三叉神经、颞颌关节;②面瘫③眩晕和听力下降④其他颅神经症状:

Ⅴ、Ⅵ、Ⅶ,Ⅸ、Ⅹ、Ⅺ、Ⅻ脑神经(面部感觉异常、复视,面瘫、咽下困难、声嘶、软腭麻痹、抬肩无力、伸舌偏斜)

3.3其他症状:

颈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症状。

4.辅助检查:

4.1检查:

4.11外耳道深部或鼓室有肉芽或息肉样物,易出血,易复发

4.12中耳炎症状突然加重,或转为脓血性、血性分泌物,或突然出现面瘫

4.13耳深部持续性头痛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和体征不相称

4.14乳突根治术后术腔长期不愈,并有顽固性肉芽生长

4.2影像学:

X线,CT,MRI

4.3病理活检:

确诊

5.治疗原则:

早期:

手术+术前或术后放疗,晚期:

综合治疗

5.1局限于中耳乳突腔内者,乳突根治或扩大乳突根治术

5.2范围广或侵犯邻近组织如内耳、岩尖者,颞骨次全或全切术

5.3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颈淋巴结廓清术

听神经瘤

1.概述:

常见的耳神经源性良性肿瘤;

起于Ⅷ脑神经分支的前庭神经纤维鞘膜(前庭神经鞘膜瘤、Schwannoma瘤);

2/3来自前庭上神经;1/3来自前庭下神经;

蜗神经和面神经罕见;生长缓慢,每年1~10mm。

占桥小脑角肿瘤80~90%,颅内肿瘤8~10%;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和垂体瘤;

30~50岁好发;约96%为单侧。

2.病理分型:

2.1AntoniA型:

致密纤维状、束状型。

细胞平行排列,梭形细胞排列成旋涡状或栅栏状。

2.2AntoniB型:

稀疏网眼状、网状型。

稀疏的网状细胞排列成栅状,同一瘤体内可见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3.临床表现:

3.1耳痛:

耳深部刺痛,痒,外耳道麻木感

3.2耳鸣:

进行性耳鸣,可为早期唯一症状

3.3听力减退:

一侧进行性下降,可全聋或突聋

3.4眩晕:

轻度不稳感或瞬间头晕,少数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

3.5中晚期(多组颅神经损害及颅高压症状):

三叉神经5:

面部感觉迟顿,角膜反射减退

面神经7:

周围性面瘫

小脑:

患侧肢体运动障碍,精细动作不能,步履不稳,向患侧偏倒

脑脊液:

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障碍,脑疝

其他颅神经:

颈静脉孔区Ⅸ、Ⅹ、Ⅺ脑神经;颅中窝压迫动眼及外展神经

4.辅助检查:

4.1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通常高频下降最明显,可为缓慢下降型或陡降型;ABR是目前检测听神经瘤最敏感的听力学检查方法,听神经瘤患者波V潜伏期常明显延长,双耳波V潜伏期差可超过0.4ms。

4.2前庭功能检查:

自发性眼震:

如眼震向键侧,提示肿瘤压迫脑干和小脑;

变温试验:

患侧水平半规管部分或全部麻痹,可有向病侧的优势偏向。

4.3神经系统检查:

三叉神经:

肿瘤>2.5cm,角膜反射迟顿或消失;面神经:

面肌痉挛,面瘫;小脑:

肿瘤>5cm,平衡失调。

4.4影像学:

X线:

早期诊断率不高;CT可发现内听道内或内听道口的肿瘤;MRI:

可早期诊断小的听神经瘤,有助于与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的鉴别

5.治疗:

手术:

择期彻底切除肿瘤。

观察:

高龄、肿瘤局限于内听道、生长缓慢、有条件定期复查者

立体定向放疗:

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肿瘤小于2cm等

喉梗阻

1.概述:

是因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吸气期呼吸困难的一组症状群。

2.临床表现:

2.1吸气期呼吸困难:

吸气运动增强,时间延长,吸气深而慢,但通气量不增加,一般呼吸频率不变

2.2吸气性喉喘鸣:

吸入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门裂时形成气流旋涡反击声带,声带颤动所发出的声音。

2.3吸气性软组织凹陷:

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

2.4声嘶:

若病变位于声带,则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2.5发绀:

因缺氧而面色青紫,吸气时头后仰,坐卧不安,烦躁不能入睡,晚期可出现脉搏减弱,快速,心律不齐,心力衰竭

3.喉梗阻的分度:

3.1一度:

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或哭闹时有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稍有吸气性喉喘鸣及吸气性胸廓软组织凹陷;

3.2二度:

安静时也有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喉喘鸣和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脉搏尚正常

3.3三度:

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喉喘鸣声较响,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明显,并出现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进食,脉搏增快

3.4四度:

呼吸极度困难,患者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定向力丧失,心律不齐,脉搏细数,昏迷,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则可因窒息以致心跳呼吸暂停而死亡。

4.三种呼吸困难的鉴别: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混合性呼吸困难

病因

气管上段及咽喉部的阻塞性疾病,

如咽后脓肿、喉炎、异物、白喉

小支气管阻塞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气管中下段或上下呼吸道同时患阻塞性疾病,

如喉气管支气管炎、气管肿瘤

呼吸

深度频率

吸气期延长,呼吸运动增强,呼吸频率基本不变或减慢

呼气期延长,呼气运动增强,吸气运动略增强

呼气与吸气均增强

四凹征

吸气时明显

不明显。

若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时则有

伴发声音

吸气期喉喘鸣

呼气期哮鸣

一般不伴发明显声音

检查

咽喉部阻塞性病变,肺部充气不足体征

肺部有充气过多体征

可闻及呼吸期哮鸣音

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

1.概述:

气管插管术是需紧急解除上呼吸道阻塞、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和便于给氧、加压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

同时也是全麻病人呼吸道管理的常用方法。

2.气管插管术的适应症:

急性喉梗阻,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人工呼吸

3.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

喉梗阻:

部分三度,四度

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如昏迷,呼吸肌无力,喉肌麻痹等危重病人

预防性气管切开:

头颈部如喉,下咽及口咽等手术前

4.气管切开术:

4.1体位:

一般仰卧位

4.2麻醉

4.3切口:

纵切口:

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上一横指,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进行分离。

横切口:

在环状软骨下约3cm处,沿颈前皮肤横纹作4-5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后,向上下分离。

4.4切开气管

4.5插入套管

4.6固定套管

4.7缝合切口

5.术后护理

5.1保持套管通畅:

一般每4-6h清洗套管内管病消毒一次,第一次更换气管套管应在术后1周

5.2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2度,湿度90%以上

5.3保持下呼吸道通畅

5.4保持颈部切口清洁

5.5防止套管阻塞或脱出

5.6拔管:

拔管前应先堵24-48h,即在活动及睡眠时呼吸平稳,方可拔管

6.术后并发症:

6.1皮下气肿:

最常见:

常见于过多分离气管前组织,气管切口过长及皮肤切口缝合过紧,切开气管或插入套管时发生剧烈咳嗽

6.2纵膈气肿

6.3气胸

6.4出血

6.5拔管困难

7.环甲膜切开术:

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的喉梗阻患者,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换届后,再做常规气管切开术

8.环甲膜切开术位置:

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间隙作一长约3-4cm横行皮肤切口,并分离颈前肌层,迅速行环甲膜处横切口,长约1cm直至喉腔完全切通,用止血钳撑开,插入气管套管,时间不宜超过48h,情况十分紧急,来不及切开,可用一根粗注射针头或快速环甲膜穿刺器,或就地取材如水果刀,锐器等,经环甲膜直接刺入喉腔,暂时缓解呼吸困难。

喉肿瘤

喉乳头状瘤

1.概述:

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幼年型好发于5岁前,成年型多发于20-40岁;儿童的乳头状瘤生长较快,极易局部复发,常被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成年型有癌变的可能。

2.病因:

现认为该病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所致,儿童以PHV-6,11为主,其他较少见的有HPV-16,18,31,33等

3.病理:

一般单发或多发,为带蒂或广基粉红色分叶状新生物,易出血。

镜下可见肿瘤为指状或叶片状复层鳞状上皮聚集而成的上皮瘤,中心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可出现少量角化灶,有时可见明显挖空细胞,一般不浸润基底膜。

4.临床表现:

进行性声嘶,肿瘤大者甚至失声,也可出现喉喘鸣及呼吸困难,由于儿童喉腔较小,肿瘤生长较快,且倾向多发性,易发生喉梗阻。

5.喉镜检查:

肿瘤主要位于声带,可向上波及室带,会厌,向下蔓延至声门下,气管,肿瘤呈淡红或暗红色,表面不平,呈乳头状,成人型一般为单发,幼儿型多为广基,多发性。

6.治疗:

儿童患者易复发,需多次手术。

支撑喉镜下应用CO2激光切除肿瘤是目前最常用的的方法之一。

喉癌

1.概述:

喉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生于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喉癌多指占其中绝大多数病理类型的喉鳞状细胞癌。

好发于50-70岁男性。

2.病因:

吸烟饮酒,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空气污染,石棉等职业暴露

3.病理:

鳞状细胞癌为主,分化较好的鳞癌多见(Ⅰ~Ⅱ级),声门癌多见(60%),声门上癌次之(30%)。

大体病理可分为菜花型,溃疡型,结节型及包块型,根据解剖部位,喉癌可分为声门上癌,声带癌,声门下癌。

4.扩散途径:

4.1淋巴转移:

声门上区癌转移率33.3-62%,声门下区癌转移率13-20%,声门区癌甚少转移

4.2直接扩散

4.3血行转移:

较少见,可发生于疾病的晚期,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其次为肝和骨。

5.临床表现:

5.1声门上癌:

早期可无症状;

咽喉部不适、咽部异物感;

咽痛、耳部放射痛、吞咽痛;

咳嗽、咯痰、痰中带血;

侵犯声门区时出现声嘶,甚至呼吸困难;

可早期出现同侧颈Ⅱ区淋巴结转移。

5.2声门癌:

早期持续性声嘶,进行性加重。

当肿瘤长到一定体积时,就出现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声门区癌早期极少有颈淋巴结转移。

5.3声门下癌:

早期症状不明显。

常规喉镜不易发现,晚期可有咳嗽、血痰、声嘶、吸气性呼吸困难等。

5.4跨声门型癌-声门旁型癌-贯声门型癌;

原发于喉室,早期可无症状;常规喉镜不易发现,肿瘤溃烂时可有痰中带血,出现声嘶时声带常已固定。

6.诊断:

6.1喉外检查:

晚期可喉体变形,甲状软骨左右推动时甲脊音消失

6.2颈淋巴结检查:

注意颈部(Ⅱ、Ⅲ、Ⅳ和Ⅵ区)淋巴结有无肿大。

6.3喉镜检查:

间接喉镜:

最方便使用,可取病理活检

纤维或电子喉镜:

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器官的活动状况,可取病理活检或涂片细胞学检查

6.4影像学检查:

CT:

肿物的边界、部位、侵犯范围、颈部淋巴结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临床TNM分期;

X-平片;

钡剂造影;

MRI:

与CT相似。

7.鉴别诊断:

7.1喉结核:

喉痛明显,伴声嘶,发声低弱。

喉镜见喉黏膜苍白,浅溃疡,病变多位于后部,伴有肺部结核病灶。

7.2喉乳头状瘤:

病程长,单发或多发,多见于儿童,易引起喉梗阻。

喉镜见肿瘤乳头状凸起,病变限于黏膜层,无声带固定。

7.3喉梅毒:

喉痛轻,声音嘶哑但有力,喉镜见病变位于喉前部,黏膜红肿,常有隆起的梅毒结节和有较深溃疡,组织破坏较重,愈后瘢痕收缩粘连,致喉变形。

血清学(RPR,TPPA)检查可确诊。

7.4声带息肉:

用声不当,呈间歇性声嘶;表面光滑,色淡红或灰白,可有蒂。

7.5声带小结:

用声不当,呈间歇性声嘶;一般双侧对称,基底宽,灰白色,可有充血水肿。

8.治疗:

喉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治疗等。

着重于喉功能保全性治疗。

据肿瘤部位、病理、分期、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不同治疗不同。

8.1手术治疗:

喉部分切除术(喉显微CO2激光手术,常规喉部分切除术)喉全切除术,喉功能重建,颈清扫术

8.2术后并发症:

创口感染,咽瘘,肺部感染,气管造瘘口感染,喉狭窄,进食呛咳

8.3放射治疗:

早期声带癌,小于1cm声门上癌,全身情况差不宜手术者,病变范围广泛术前辅助放疗

下咽癌

1.下咽癌(喉咽癌)概述:

发病率相对较低,据发生部位分为:

梨状窝癌,环后癌,喉咽后壁癌,愈后较差

2.病因:

过量烟酒,营养因素

3.病理:

鳞状细胞癌为主(95%),分化较差(鳞癌Ⅱ~Ⅲ级),梨状窝癌多见(70-80%)

4.临床表现:

喉咽部异物感、吞咽梗塞感

吞咽疼痛、同侧耳部放射痛

进行性吞咽困难

痰中带血

晚期可有声嘶、呼吸困难

5.诊断:

早期无典型症状,发现困难,颈部检查喉体,颈部淋巴结,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检查解剖部位,病理活检,CT和或MRI了解肿瘤范围。

6.治疗:

综合治疗:

手术、放疗、化疗;争取保留部分或全部喉功能;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修复与重建;术后辅助放疗、化疗。

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概述:

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2.咽的分部:

鼻咽(上咽),口咽(中咽),喉咽(下咽)

3.鼻咽部:

位于颅底和软腭平面之间

3.1侧壁:

咽鼓管咽口,咽鼓管扁桃体,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咽口距下鼻甲后端1-1.5cm,鼻咽癌好发部位:

咽隐窝上方和破裂孔相连

3.2顶后壁:

呈穹窿状,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聚集,呈橘瓣状,称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

3.3前方:

借后鼻孔与鼻腔相通

3.4下方:

与口咽相延续

4.口咽部:

位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4.1上与鼻腔相通,下与喉腔相通,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后壁平对第二三颈椎,黏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两侧:

咽侧索;重要结构:

咽峡,咽侧索,腭扁桃体,舌扁桃体

4.2咽峡:

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组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

5.喉咽部:

会厌上缘平面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

5.1上与口咽相通,下与食管连接,前通喉腔,后平对第三到第六颈椎,重要结构:

喉入口,会厌谷,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入喉处),环后隙

5.2喉入口:

会厌,杓状会厌壁,杓状软骨

5.3环后隙:

下方即食道入口,由环咽肌环绕;食道镜最易穿孔部位

6.咽壁的结构:

6.1粘膜层:

鼻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口咽喉咽复层扁平上皮

6.2纤维层(腱膜层):

咽缝,咽缩肌附着处

6.3肌层:

咽缩肌组,咽提肌组,腭帆肌组

6.4外膜层(筋膜层):

上薄下厚,颊咽筋膜延续

7.肌层:

7.1咽缩肌组:

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后缩肌,各咽缩肌共同收缩时可使咽腔缩小,吞咽食物时,各咽缩肌由上而下依次进行收缩,将食物压入食管。

7.2咽提肌组:

茎突咽肌,咽腭肌,咽鼓管咽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提,咽部松弛,封闭喉口,开放梨状窝,食物越过会厌进入食管,以协助完成吞咽动作。

7.3腭帆肌组:

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