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示范栽培技术培训材料.docx
《水稻高产示范栽培技术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高产示范栽培技术培训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高产示范栽培技术培训材料
水稻高产示范栽培技术培训材料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新措施的不断面世,我省水稻栽培技术措施也在不断更新。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水稻育秧、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整地与施肥、水稻的田间管理。
一、水稻育秧
育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育秧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水稻产量。
培育壮秧,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壮秧的特征:
现我省是全面种植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强调多蘖壮秧。
(1)根系发达,根粗短,无黑根。
(2)叶片宽大挺健,不披重,叶鞘较短,苗基部粗扁,要有三个以上分蘖。
(3)叶色青绿,绿叶多,无黄叶、枯叶、无虫伤病斑,稻苗生长整齐,个体差异小。
(二)育种技术:
水稻育秧过程包括种子处理、浸种催芽、播种各秧田管理。
1、种子处理
(1)晒种:
浸种前将种子翻晒1—2天,可以增强种皮的透性,使种子吸水均匀,还可起到杀菌作用,杀死部分稻种颗壳上的病菌,晒种还能提高种胚生命力,提高发芽率和发芽热的作用。
(2)选种:
首先要选优良品种。
然后选出充实饱满的种子。
选种的方法是先经风选、筛选,再用溶液选种,以剔除空秕粒、虫粒、病害粒及脱壳和杂草种子。
(3)种子消毒:
当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用300—500倍强氯精药液浸泡12—29小时,对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斑病、白叶枯病、恶苗病有特效,浸种后需用清水冲洗干净。
2、浸种、催芽
(1)浸种:
目的主要是满足稻种发芽对水分的要求,保证全部种子均匀吸足水分,发芽迅速而整齐,气温在15—20度时,需浸种3—4天,浸种也可连同消毒同时进行。
(2)催芽:
根据种子萌发对水、热、气的要求,人为的创造条件,促使发芽快、齐、匀、壮,水稻催芽后播种,可使出苗整齐,幼苗生长迅速,缩短秧田期,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利培育壮秧,催芽有多种方式,有温室催芽,有竹萝、藤萝催芽,煤灰催芽等方式。
无论用何种方式,其催芽原理和技术要求则基本一致,即做到“快、齐、匀、壮”:
“快”是指在三天内催好芽;“齐”要求发芽率达90%以上;“匀”是芽长整齐一致;“壮”是指幼芽粗壮、根、芽比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油味无霉粒。
催芽全过程:
根据种子萌发时的器官生长特点和技术要求,分为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摊凉炼芽三个阶段。
(1)高温破胸:
自种谷上堆至种胫突破谷壳露白时,称为破胸阶段,破胸阶段主要是胚内原有器官的细胞伸长和体积增大的结果,可以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在种子吸足水分的基础上,温度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在38—35度范围内,“露白”快而整齐;若温度超过40度,且持续3—4小时以上,易产生高温烧芽,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则伤害越大。
(2)适温催芽:
自种谷破胸至幼芽伸长达播种要求时为适渐催芽阶段。
要求幼芽、幼根生长齐、壮,一般情况下,幼根比幼芽生长快,易产生根长芽短现象。
为了控制根芽生长,群众总结了“冷长芽,热长根,温长茸,干长根”、“有氧长根、无氧长芽”的实践经验,具体做法是在种谷破胸后淋透水或放入水中清洗一次,在齐芽后谷壳发白时适当补足水分,并注意翻动调节谷堆温度到25度左右,以达“温长芽”的要求。
(3)摊凉炼芽:
早春季节播种,为增强谷芽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催芽后还应摊凉炼芽半天,降温降湿中控制根芽生长。
3、育秧方式
育秧方法有五种:
水育秧、湿润育秧、塑料薄膜育秧、两段育秧、水稻旱地育秧,主要介绍两段育秧:
两段育秧:
两段育秧就是把育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在温室或场地上育小苗,再寄插到寄秧田继续培育大苗,然后移栽于大田。
这是我省杂交水稻主要的育秧方式。
不但省种,省专用秧田,还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培育多蘖壮秧。
第一阶段育小苗,目前我们地区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温室无土育小苗;二是场地育小苗或水田旱育小苗并加盖薄膜,进行保湿育苗。
温室无土育小苗,首先是建造温室。
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搭木架用塑料薄膜覆盖。
温室一般高1.7—1.8米,长1米,宽0.85米,室内分为5—6屋,第一层距地面10厘米,各层间隔25厘米,每层放两排秧盘,秧盘间隔17厘米,作为蒸汽通道。
温室内一端挖一个放小锅的小灶,灶口在室外,灶道通过温室底通向另一端外。
秧盘用木板或铝板做成,长80—82.5厘米,宽33厘米,高2—3厘米,秧盘底部和四角都打排水孔。
播种前秧盘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然后将浸泡好的种子装盘,要作到谷粒不重叠、盘内无空隙。
种子入室前,先升火提高室内温湿度,秧盘入室后,室内温度保持35℃左右,相对湿度为95%以上。
温室的管理,按照“高温高湿促齐亩,适温适湿育壮苗”的原则进行。
种子入室后,在高温高湿下,约经36—40小时,可出苗现青。
此阶段,要保持“谷亮不现白,秧盘子不渍水”的湿度标准。
缺水时,可喷晒30℃左右的热水。
现青后,谷芽容易翘起,用木板,每隔3—4小时,轻压芽苗一次,使之不抬芽、盘好根,现青后,室内温度降至30℃左右,并均匀少量多次喷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使“谷芽湿淋,秧盘不积水,苗尖挂水球”,还要注意调换秧盘,使秧苗均匀受光,叶绿苗壮,当第二片真叶伸出后,室内开始逐渐降温,达到23—25℃。
两天后完全停火,使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然后开窗炼苗,喷冷水保湿。
并可结合用0.2%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喷施。
寄栽前夜,可将秧苗取出,平放在寄秧田中,诱使盘结的秧根下伸,以利寄栽时分秧。
两地育小苗,水田旱育小苗的作法,与旱地育秧类似。
第二阶段寄栽,培育多蘖壮秧。
按4×6厘米或6×6厘米的规格寄插。
寄插宜浅,以“根粘泥,泥盖谷”为准,插正插稳,每窝单株或双株。
寄插可浅水护苗。
3—4叶后进行间歇灌溉,促进分蘖,以后保持一层浅水直到移栽。
寄秧田的管理关键是足水足肥,寄栽期间,可根据苗情,轻追肥2—3次,移栽前施好送嫁肥。
两段育秧,要注意小苗阶段培育矮壮秧苗,防止徒长。
管理上以控为主,采用水田旱育方式,以利秧苗稳长。
寄秧阶段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稳长。
因此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浅水勤灌,防治病虫害,是十分必要的。
4、秧田管理
根据秧苗播种后的生长特点,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立针扎根期:
秧苗现青扎根后,开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良好的水、气条件对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防止烂秧有重大的影响。
此期管理主要掌握排灌技术,湿润秧田应采取晴天满沟水,水不漫上板面:
阴天半沟水,坚持湿润而不淹灌。
当遇到暴雨时,可用灌深水的方法防止冲散谷种,但雨后应立即排水。
(2)扎根至三叶期:
芽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进入2—3片叶时抗寒性明显减弱。
因此时秧苗正值异养生长转入自养生长,胚乳内养分逐渐耗尽,加之又未形成较强的根系。
所以当低温后转晴时,由于蒸腾作用增强,极易出现水分收支失衡而死苗。
因此,扎根至三叶期秧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不定根的发生,为培育壮秧打好基础。
为了促根,首先要管理好水,调节好水气关系,注意以水调温,以水护苗。
一般情况下,晴天灌浅水,雨水排干水。
遇到强冷空气侵袭,要采取“低温期拦腰水护苗,回暖期换新水保苗”。
此期还应根据育秧方式、秧龄长短和天气特点因地制宜地追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施用“断奶肥”,施用时间一般以一叶一心为宜;三叶期前施一次接力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3)三叶期后:
秧苗已转入完全的独立生活阶段,由于分蘖开始发生,对养分的吸收增多。
而秧苗体内通气组织开始形成,对土壤的缺氧适应性增强。
因此,不论从秧苗的生理需水或生态需水都需要有水层,所以三叶期后原则上应保持秧田有水层不脱水。
在秧苗移栽前5天左右,应追施“起身肥”,作用在于提高秧苗体内养分含量,使移栽后早发根,早返青,缩短返青期。
二、合理密植与适时移栽
水稻的栽插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窝数及每窝苗数而合理密植。
还包括良好的配置方式及行向。
因此,如何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调节好单位面积上的窝数,每窝苗数及配置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栽培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合理密植的幅度与规格
合理密植,首先应合理安排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数,其次才是合理调整行窝距和行向以及每窝苗数等,使其既有利于扩大叶面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又可减少苗荫蔽,利于通风透光,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以利增产。
1、基本苗调节:
基本苗的多少,应根据田营养生长的状况和分蘖利用率的高低,结合高产预计的穗数而定。
我省是以一季中稻为主,若利用早熟品种,在肥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比预计穗数稍少插基本苗,增苗增穗;中肥水平,则可插预计穗数的1/2或稍多的基本苗;高肥水平,中迟熟品种,则可插预计穗数的1/3或稍多的基本苗,杂交水稻或迟熟品种,一般栽插预计穗数的1/4的基本苗即可。
2、行窝距及窝苗数调节:
在保证基本苗的前提下,还必须合理确定行窝距以及每窝的苗数。
过去较长面间采用增加基本苗,重施分蘖肥,以增加每亩穗数,作为水和增产的主要措施,但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穗数增加过多,必须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劣化,不能再增产。
因此,提倡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推广“稀少单”栽培法,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又一途径。
具体方法是:
常规稻行窝采用23×16.5cm或26.4×16.5cm,每亩栽插1.8—2万窝,每窝5—7片苗,亩基本9—10万,杂交稻亩栽1.6万窝左右,基本苗6—8万,现在推广的超级杂稻,亩密度1.1—1.2万窝。
每窝栽两粒谷种。
3、栽插方式调节:
在合理规划水稻的栽插密度时,不仅要使每亩栽插的窝数和每窝的苗数适宜,而且还应注意行、窝距的配置方式和栽插方向。
近年来,我们都采用宽行距、窄窝距、东西向的栽插方式。
根据田块的肥率不同,中上等田块一般采宽行1.2尺,窄行6寸,退步行6寸,错窝栽培,下等田块适当收短距离,宽行1.1尺,窄行5.5寸,退步行5.5寸。
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第一,宽行窄株东西向栽插较行窝等距能更好地改善稻株的受光条件,增加有效受光量,增加稻株的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第二,宽行窄株栽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密植条件下水稻的穗部性状,使植株生长整齐,茎杆粗壮,籽粒充实。
第三,宽行窄株栽插,能明显地提高植株生长的整齐度。
(二)适时早插,提高插秧质量
适时早插,提高插秧质量,争取穗多粒多,是夺取水稻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移栽期和品种的适宜秧龄,确定播种期,做到播种期、移栽期和秧龄三对口,一般应以当地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日期作为该地区的适宜移栽期。
在适时早插时,还必须提高插秧质量。
总的要求是栽插做到“浅、匀、直”。
浅:
就是浅插不倒。
插秧深度3cm左右。
浅插的作用在于表土层容易接受太阳辐射热,温度较高,氧气也较充足。
有利于根的生长和低位蘖的早生快发。
而栽插过深,不但因底层土温较低,氧气不足而影响根、蘖的生长,而且深插的稻株要等待根茎伸长形成“地中茎”把分蘖节送到上层适宜浅处,才开始分蘖,因而分蘖迟缓,分蘖节位上升,低位蘖少,降低成穗率,根茎伸长需消耗大量养料,直接影响主茎正常的生长发育。
匀:
包括行、窝距要均匀,每窝苗数均匀。
栽插均匀有利禾苗生长整齐一致,棵棵秧苗都能健壮生长,提高成穗率,特别是插小苗和温室秧,要防止每窝苗数过多,过于拥挤,而影响窝中部的秧苗成活和正常发育。
直:
就是秧要插正,不插“倒水秧”,以利早返于早分蘖,行直,以利通风透光。
三、整地与施肥
(一)稻田整地
稻田整地的中心任务就是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有减少或消灭病菌和杂草的作用。
稻田整地是通过犁、耖、耙平等作业来完成的。
其目的就是创造松软的耕层结构,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做到土肥融合,保持田间平整,有利于灌排和露泥晒田,掩埋基肥,消灭杂草和病虫。
为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1、绿肥田:
绿肥田由于不能冬耕,土层比较板结,春耕时犁耙闪数应适当增加,翻犁时间要根据绿肥生长情况和插秧期而定,既要力争绿肥高产,又要保证插秧季节。
而翻埋时间一定要在插秧前10—15天,以保证插秧前绿肥已腐烂,插秧后不致发生“烧盐”。
绿肥田翻犁一般是头道深,可掩埋绿肥,促进腐烂,同时翻上底土,接触空气,促使还原物质氧化,释放有效养分;二道浅,这是为了使腐烂的绿肥与土壤拌合均匀,并进一步促进下层绿肥腐烂,头道与二道一般相间7—10天,若绿肥生长繁茂时,可先割出部分作其它稻田基肥,或做青贮饲料。
进行二道耕翻时不能排水以防止肥料流失。
翻耕后耖耙平整,即可插秧。
2、冬闲田:
冬闲田有炕冬田和泡冬田两种
炕冬田在水稻收后及早翻耕晒垡,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开春结合施基肥,再耕一次。
晒垡数日后灌水泡田。
随泡随犁,使土肥融合,然后耙平栽秧,对无水源保证的炕冬田,早春应及时抢雨犁翻,做到细耕细耙,使土壤细碎。
炕冬田晒垡时一定要晒透,否则失去炕冬的效果,严重时还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泡冬田的整地是在水稻收后及时翻犁,将残茬杂草埋入田中,使其在秋末腐烂。
临冬前再犁耙一次,栽秧前浅犁细耙,耖平栽秧。
“烂泥田”由于土壤团聚性差,土粒悬浮,土层较厚,犁耙不好易成糊烂状态,移栽后易造成浮秧或深秧。
所以犁耙次数宜少,沙泥田只犁少耙或不耙,以免田耙后泥沙分家使土壤紧实,影响栽后根系生长。
3、夏收作物田:
由于季节紧迫,应按夏熟作物成熟先后抢收、抢耕、抢栽。
但为提高整地质量,尤其是土壤粘重的田块,在不影响的插秧季节的情况下,应力争进行三犁三耙和短期晒垡,使土壤细碎松软,以利栽后早发。
(二)合理施肥
水稻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且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各不相同。
如何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吸肥规律,掌握好施肥的时期和有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提高施肥效果,以达到水稻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是水稻栽培的重要措施。
1、水稻的吸肥规律:
在水稻的一生中,对氮、磷、钾的需要量特别多,据测定每生产500公斤稻和稻草,需吸收7.5—8.5公斤纯氮、4—5公斤磷、9.1—19.1公斤钾,三者比例约为2:
1:
3。
水稻对硅的吸收量也很大。
茎叶中硅的含量约占本身干重的11%左右。
水稻对各种成分的吸收速度都在抽穗前达最大值。
表现出生育前、中期吸收量大,吸收速度快,而抽穗期后则迅速降低。
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也受气候条件影响,在气温较高地区其吸肥动态表现出前、中期多而速度快。
而气温较低地区,则表现出吸收平稳,无大起伏。
各地应根据气候特点调整施肥时间,避免前期旺长,防后期脱落早衰。
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除碳、氢、氧外大多数是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在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土地利率日愈增加及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土训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远不够需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吸肥特点,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配方施肥,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前提。
2、施肥方法
在掌握水稻需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特性实施施肥技术,是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而施肥还必须要以肥料类型和各种肥料的利用率为依据,决定肥料用量,而肥料用量的确定又必须根据产量指标来推算,常用的公式为:
某元素理论施用量=(计划产量吸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该元素含(%)×肥料利用率(%)]
由公式可见,计划产量不同,土壤中所含有效养分不同,肥料种类不一样,其利用率有差异,总施用量亦不一样。
其中肥料利用率很关键,肥料利用率高低与施用方法有关。
如单施农家肥比与化学肥料配合施利用率低,化学肥料作球肥深施比粉状表层施用利用率高;而氮素肥料作追肥比用作基肥利用率高等。
所以在生产上要充分考虑发挥肥料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
水稻生产上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如下几种:
(1)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为主的施肥方法。
(2)前促、中控、后补法。
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足苗晒田,复水后酌情追施穗肥和粒肥。
基肥用量占60%,追肥用量占40%,在生育期较长的一季中稻栽培中常采用这种施肥方法,尤其对争取杂稻高产效果明显。
(3)前稳、中促后补法:
减少基肥用量。
适量追施分蘖肥,增加穗肥用量,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粒重。
基肥用量占50%,追肥用量占50%,对生育期长的品种或保肥力差的沙泥田及密度大、肥料不足的稻田可采用这种施肥方法。
(4)一道清施肥法:
即将全部肥料都用作基肥,一次施入田中,不进行追肥。
这种方法在保肥性能好的稻田和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
四、水稻的田间管理
(一)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浅水勤灌:
为了保证足够的基本苗,移栽后要逐田检查,补漏扶正,要求不漂秧缺窝,达到块块苗齐苗全。
在水稻管理上应采用“薄水栽秧,水层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的灌溉方法。
在生产上采用浅水勤灌能使秧苗基部和表土较好的接受阳光,有利提高水温、泥温,增大昼夜温差,增加土壤氧气和有效养分,从而促使秧苗的发根,多分蘖,也有利于低位分蘖的萌发,降低分蘖节位。
而且浅灌下叶鞘较短,有利于分蘖的伸出,抑制叶片徒长,强化茎秆组织防止倒伏。
灌水深度,矮秆品种不超过3.3cm,每次灌水后待自然落干,再灌第二次水。
对于冷浸田、烂泥田应采取晴天排水落干,轻度软晒,通气增温,促进早发分蘖,即采用干干湿湿、湿润为主的灌水方法。
当全田总茎数达到预定指标后,要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为壮秆大穗创造条件。
(2)看苗早施分蘖肥:
分蘖肥分为促蘖肥和保蘖肥二种。
促蘖肥是争足穗、大穗的重要措施,所以要早施。
一般促蘖肥应占总追肥量的50—70%,在栽后7—10天施下。
保蘖肥又叫补肥,对分蘖不足、长势不良而表现缺肥的田块,补施保蘖肥,补肥一般数量宜少,每亩2.5—5公斤硫酸铵或1.5—2.5公斤尿素即可。
分蘖肥一般应以速效氮素、化学肥料为主,配合磷钾肥施用。
(3)及时中耕除草:
稻田中不仅为了除草,还有搅乱氧化层、还原层、补充土壤氧气、消除土壤中还原有毒物质、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尤其是土壤粘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质肥料多的田块,及时中耕就更有必要。
一般在栽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中耕,隔一周后中耕第二次,第三次在分蘖末期。
幼穗分化开始后不能再进行中耕,以防伤根,妨碍幼穗发育,增加空秕粒。
中耕要注意质量,要求做到“水要浅、头道浅、肥摸匀;二道深、薅到根;三道精,田抹平”。
同时要“见缺就补,见倒就扶,见大就分,见小就帮”,以弥补插秧质量的不足,促进稻田平衡生长。
使用化学除草剂,可有效防除杂草,减少中耕次数。
一般在栽秧后3—5天,用除草剂,田水保持3.3—4.5cm,3—5天即可。
(4)及时防治病虫害:
分蘖期发生的病虫害有稻蓟马、稻飞虱、稻叶蝉是影响分蘖发生、传播病毒病的大敌,螟虫为害会产生枯心苗,一定要及时防治。
(二)拔节孕穗期的田间管理
(1)适时适度晒田。
晒田是稻田水分管理的重要措施。
通过晒田,可以促进土壤空气的交换,消除还原物质,有利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从而促进根系的生长。
晒田因短时缺水,控制了对氮的吸收,可抑制茎叶徒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晒田还降低了田间湿度,有利减轻和防止病虫害,所以晒田是一项先控后促的高产栽培措施。
晒田时间,一般应掌握在水稻对水分不太敏感的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
当田间茎蘖数达到预定定穗数时,便开始排水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
这称之为“够苗晒田”。
适度晒田应注意:
生育期已到,苗数足,长势旺,田肥、施肥多的应早晒、重晒;反之则迟晒、轻晒。
一般掌握在脚不陷泥、叶色退淡、叶挺直、表土白根冒为宜。
对长势旺、田肥、叶多的可晒到田边开大裂,中间开“鸡爪裂”,从立不陷足,叶色明显落黄。
而保水不良的田块不宜晒田,可采取排水多次晾田的办法来解决。
注:
水源不便的田块,不宜晒田。
(2)巧施穗肥。
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种。
在生产中,穗分化期茎蘖已达到预定苗数,晒田后稻株自然落苗,叶挺株健,叶尖现黄,如土壤肥力不高,前期分蘖肥少,叶色转黑缓慢,可酌施促花肥,相反时则应控制施用或不用。
保花肥的施用,则视孕穗期“二黑”程度,决定施肥与否。
要防止施肥过多,造成后期贪青晚熟。
(3)浅水勤灌。
拔节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其需水量均占全生育期40%,因此,采取浅水勤灌,在生理生态上都有积极作用。
此期要防止长期水层灌溉。
因为,水稻进入长穗期,气温升高,有机物质分解加速,微生物活动旺盛,大量耗氧,长期淹水,极易造成嫌气状态,积累有毒物质,影响根系生长。
同时也易造成茎基部节间变长,抗倒性减弱。
水分的管理上每次灌水宜浅,3cm左右,待自然落干后再灌。
(4)及时防治病虫害:
拔节孕穗期,田高温,群体大,植株生长繁茂,通风透光差,田内相对湿度大,容易引起螟虫、白叶枯病、纹枯病、穗颈稻瘟病等大量发生,应加强预测预报,及时进行防治。
(三)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这一时期的主攻目标:
保穗增粒,增重,保持有效多的功能叶和落色正常的长势长相,保持根系有较强的活力,达到以根养叶,以叶饱粒的目的。
养根、保叶的技术措施
(1)干干湿湿的水浆管理:
采用间隙灌溉方法,即灌一次浅水,2—3天自然落干,湿润1—2天再灌浅水,以利保根养叶。
(2)酌施粒肥:
为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保证养分集中穗粒,在水稻生育后期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施粒肥。
粒肥的施用应看天、看苗而定,苗不黄不施,阴天雨多不施,病虫害时不施。
施肥量一般应掌握每亩用尿素1—1.5公斤左右,加2—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100公斤或1/500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根外追肥。
(3)注意病虫防治。
水稻抽穗后,穗颈稻瘟、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均会有危害,要及时防治。
(4)适时收获。
收获适时,有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
过早收获,青米多,出米率低;过迟收获,收时易落粒,且碎米多。
在谷粒90%变成金黄、穗枝梗也变黄时,为收获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