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615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docx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审美入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主持人:

刘昕

“审美入境”相关概念阐释

关于语文

语文是“在世”的确证

语文就是表达和表征。

作为表达,语文是把人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又是把外在的东西,通过人的认识,经由内部的“解码”再输出。

所以表达既是表现又是存在。

而表征,则是“经验留存”的一种“印迹”,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符号化”。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考察,语文既是记载文明的工具,同时自身也是文明演进的成果。

从前者来说,作为文明的记载,它与文明的关系是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外壳与内核的关系,是表征和所指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从后者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值得骄傲的成果,它是人类思维、交往、记忆、存读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万能者。

通过积淀,语文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因子,是人类存在的实践确证。

人类的标识可以通过民族的标识来做例证。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她的语言,语言是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血肉。

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借语文教师韩麦尔先生之口说过这么一段经典的话: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还记得他们祖国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把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充满警策的意味,同时十分深刻。

一个中国人(Chinese),讲堂堂正正的中国话(也是“Chinese”),写工工整整的方块汉字(又是“Chinese”),并以此自豪,不管他走到哪里,那“流在心里的血”,会永远“澎湃着中华的(还是“Chinese”)声音”。

我们挚爱着母语,不仅因为她来自我们民族母亲心中最真挚的呼唤,同时她亦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她的表现力的丰富,她形式的美感,她意蕴的丰赡,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都无法媲美的。

汉语,是世界上应该被确认最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其声韵“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声、韵、调都是音位,而在具体言说的语境中,不同的口吻都表达着不同的意义,甚至音值、音高、音长都有表意的功能。

再加上用汉语创造的诗词歌赋,其特有的合辙押韵、音节、平仄,与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圆融相谐,浓郁的美感由此而生。

汉语的“声音”不仅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声音,也是美的、有意思的声音。

汉字,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时还是艺术样式——书法的文字,事实上,我国古代向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查《说文》(段注):

对“文”,其解曰:

错画也。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源自图画,以其形来表义,以音表义是文字发展到后来的事。

而至今依然保留“音形义”的统一,绝大部分文字依然一眼就能看到图画的痕迹,汉文字如果不能说是“唯一”,至少也能说是“第一”。

即便是形声字,其表音的字符往往同时还兼有“以形表义”的功能,这就是文字学中著名的“右文说”。

从汉字的图符,我们能形象地看到祖先千万年来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看到自然与社会和人类关系的种种表现,看到祖先对美好的追求,看到科学、道德与艺术,看到人类的一步步进化。

总之,通过汉字,我们“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汉字,是有生命的图符。

“有声的表达是一种对心灵的体验的显示,而文字则是一种对声音的显示。

而且,正如文字在所有的人那里并不相同,说话的声音对所有的人也是不同的。

但它们(声音和文字)首先是一种显示,由此显示的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心灵的体验,而且,与这些体验相应的表现的内容,对一切人来说也是相同的”。

亚里士多德这段文字包含着一种明智清醒的道说,它揭示了那种始终掩蔽着作为说话的语言的经典结构。

文字显示声音。

声音显示心灵的体验。

心灵的体验显示心灵所关涉的事情。

“我们不能把语言看作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当视之为一种生产过程,不能仅仅注意到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作用,而应当更谨慎地回到语言的与内在的精神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本源和语言这一本源的相互影响上去。

”“如果在心灵中真正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即语言不只是用于相互理解的交流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这个世界必然是精神在自身与对象之间通过它的力量的内在活动而设定起来的,那么,语言就在真实的路上,在语言中作愈来愈多的发现,把愈来愈多的东西置入语言中”。

④绝对没有一种自然语言是那种无命运的、现成自在的人类自然地语言。

一切语言都是历史性的。

人始终被嵌入语言本质中,从而决不能离开语言本质而从别处来寻找语言本质。

我们始终栖居于语言之中,语言栖居于我们之中。

我们常讨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问题。

常听到批评“语文的狭隘工具论”和“语文的泛人文化倾向”。

其实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是在语文的功能功效上考量,却很少从本源上探索语文的本质属性,而语文的发生学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二者的关系。

我们说,“语”是有意义的声音,“有意义”是文化,“声音”是工具,“有意义”赖“声音”得以交流和传播,“声音”赖“有意义”而获得超越自然的“人化”价值。

我们又说,“文”是有生命的图符,“有生命”是文化,“图符”是工具,“有生命”靠“图符”得以留存和延展,“图符”靠“有生命”而获得超越自然的“人化”价值。

二者的统一本来是天造地设,圆融统整的。

而到了学生那里,语文积淀为他生命中的文化因子,或者说激活了“类”通过社会文化遗传,已经预留在个体生命里的“语文文化基因”,他作为工具使用也好,或是作为文化享用也好,都是他“在”世的一种确证。

关于审美与语文

再悟“美是自由的象征”

要问“美”是什么,首先得注意“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美”这个词首先可作词(字)源学的探究。

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

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是“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

另一种以李泽厚先生为首的美学家们则认为“羊人为美”。

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人带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最早是同一个字。

这又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如果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

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活动(自然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即人的实践。

在古代“美”和“善”经常是一个意思。

《论语》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

“何谓五美?

”孔子回答说: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在古希腊,美、善也是一个字。

上面是从词源学来说的。

那么“美”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它一般又用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种:

它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

第二种:

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把本来属于伦理学范围的高尚行为的仰慕、敬重、追求、学习,作为一种观赏、赞叹的对象时,常用“美”这个字以传达情感态度和赞同立场。

第三种:

专指审美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的是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从“美”等同于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来看,美总是具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从而与人们一定的审美感受相联系。

朱光潜先生讲: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形态”(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霞光、彩虹、景山、故宫、维纳斯、《清明上河图》……没有人去欣赏,就失去了美的价值。

西方近代美学家关于这方面讲得更多。

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

因为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和许多事物一样,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

再好看的画,若没有人观赏,也不成为审美对象。

情绪烦躁、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点也不美。

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

综上所述,美的根源现在为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所接受的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

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都认为:

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什么是自由?

黑格尔精神《精神现象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任性和偏见就是个人主观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对于这种意识,纯粹形式不可能成为它的本质,特别是就这种纯粹形式是被认作弥漫于一切个体的普遍的陶冶事物的力量和绝对理念而言,不可能成为它的本质。

这就是说,自由不是任性。

那么,自由是什么?

从主体性实践哲学看,自由是由于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于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

孔子说:

“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实际都在说明无论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实践中,这种在客观行动上驾驭普遍规律的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形式,才是美的创造或美的境界。

人的主观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完全交融在一起,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

所以自由(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形式(美的本质)并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作用(自然这个词要在广义上理解),不是人的产品,因而自由也就能够通过自然的手段来加以促进和阻碍。

”①当人是完整的,他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已经发展起来时,他才开始自由;只要人是不完整的,两种冲动中的一种被排除了,那就必定没有自由;并且必须通过一切把人的完整性归还给人的东西,自由才能够重新恢复。

我们知道,人从单纯的生命开始,他成为个体比他成为人格时间更早,他是从限制出发走向无限的。

因此,感性冲动发生作用要更早一些,因为感觉发生在意识之前,而在感性冲动的这种优先权中,我们找得到开启人类自由全部历史的钥匙——审美。

“心灵从感觉过渡到思维要经过一个中间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感性与理性同时活动,但是,正因为如此,它们的起规定作用的力量相互抵消,并通过对立引起了否定。

在这种中间心境中,心灵既不受自然的强制,也不受道德的强制,却以这两种方式活动,因而这种中间心境理应特别地称为自由的心境。

如果我们把感性规定的状态称为自然状态,把理性规定称为逻辑的状态和道德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状态称为审美状态。

”②审美的发生即为走向自由的钥匙。

美是属人的,符合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而美是自由的象征。

审美在语文实践中的梳理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启蒙的先驱,他扬弃了满清时代所钦定的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观及美育"教育,尤其是"美育",这是蔡元培先生一生不懈努力提倡的,也是最具有蔡元培特色的一项教育内容。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起到提高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作用。

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的是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教育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思想家、教育家、美育实践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结合于教育理论,丰富、完整而系统的美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对当下培养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仍有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在此之后,中国有胸怀、有眼界、有教育观的一批小学优秀的语文教师,把美育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

审美教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语文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的,语文教学是美育的广阔天地,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要素,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语文教学专家。

我把他们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观点和做法做一个梳理。

斯霞:

我们都清楚: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教育性。

它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等功能。

语文学科对培养“四有”新人起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教书育人”,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加之小学语文教师大都又是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因而,要千方百计去教好这门学科,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教材教法;因而,要认真、深入地去了解、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迅捷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

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我们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

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记忆。

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

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耗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

教材的编者为此在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出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多一点)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

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

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条件。

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

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

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

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节选自《我的识字教学观》

斯霞热爱教育,热爱儿童,因此她能透彻地了解儿童,切实地培养教育儿童,得以较早地进入小学教育的“自由王国”。

20多年前,斯霞自信又自豪地说过这样的话:

“要使一班50多个活泼好动的儿童都能集中注意力听你的课,跟着你的思想活动,”“决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容易。

”“课文越简单,儿童年龄越小,也就越难上好课。

”“一个教授或是专家未必能上好一堂小学里的课。

”教育“是一种科学,也是艺术”。

走进孩子心田的语文教学艺术就是审美。

霍愗征: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

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

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

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

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曹丕迫害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并教了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学生很感兴趣。

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还要求多教几首。

第二天我又教了一首《咏鹅》,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

学生更高兴了,有的说:

“我们都九岁了还不会呢!

”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

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

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

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

后来,我请演员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外校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

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

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

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

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

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这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小学生注意的特征是极易分散,而且带有极大的情绪色彩,对新鲜的、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容易去注意,对单调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容易感到疲劳。

疲劳是注意的大敌。

课堂上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怎么会好呢?

要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与注意分散作斗争,除了努力培养学生有意注意以外,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经常保持愉快的、积极好学的情绪。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教态要和蔼可亲,使孩子们一见就喜欢你,愿意听你讲课;讲课要生动,口齿要清楚,不要有习惯性的语病;教学内容要丰富,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该用直观教具的要创造条件使用直观教具,该用色笔强调的要用色笔强调,低年级儿童有时还可以用必要的游戏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地思考;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而又严密地组织教学;要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多让学生在相互竞赛中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要多鼓励少批评等等。

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注意方面的兴趣、情绪搞些华而不实的“花色”,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有意注意的同时,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这个可利用的条件。

演一出戏,有导演,有演员,有观众。

有经验的演员能够演得使观众爱看,使观众把戏中的情节内容看明白,记清楚,并且与戏中人发生共鸣,跟着动了喜怒哀乐的感情。

教师能当这样的演员,那是并不容易的,作为观众的学生们能从他的表演中有所得。

有的教师愿意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导,学生演,这样做的时候,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同时还增长了能力,也许所得更多一些,也更活一些。

前边说过教学的方法很多,大别之,也许主要就是这么两种,不过每种里边各有不少小异,两种之间又不免有些交错而已。

说来说去,凡是能让学生得到实益的就是好教法,而不在于用什么形式。

这里就用得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句古话了。

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收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

这正是咱们研究教学所当追求的目标。

——选自《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李吉林:

我清楚地知道,教材中的这些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学画面的;而单纯的符号会使教学索然无味。

因此如何使教材蕴含的美再现在孩子的面前,显得十分必要。

接着我又想,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其途径是什么呢?

我从孩子们喜爱艺术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舞蹈,喜欢看戏、演戏?

那不正是因为这些艺术活动都蕴含着美,展现着美吗?

不正是因为美能带给孩子快乐吗?

艺术总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抒发艺术家强烈的爱和憎,让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一种震动,感受到一种力量。

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向孩子展示了生活的美,有形有情。

即使像《海底世界》《小壁虎借尾巴》这类常识性课文,也同样向小读者呈现了海底世界奇异的美,描写了小壁虎作为一种小生灵的可爱与生命的特点。

其实,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

文学与艺术就是有着剪不断的渊源。

因此,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语文教学,并不牵强附会。

于是,这么多的想法和尝试,我用一句话把它明明白白地说出来,那就是: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

艺术是形象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是有情的。

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

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是相通的。

教育应该利用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与的活动。

经过一番琢磨,根据艺术和教育两者的特点,在小学阅读中我把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样情境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是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新的探索,同时又可就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课题,美既可以成为教学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因为孩子喜欢美;孩子应该懂得美,进而崇尚美。

首先,我就想到了图画,用图画来再现情境。

课文本身就是有情有景的,我们用图画的目的是使课文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乌什斯基有一句话“图画一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

”正是表明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

图画的再现使课文形象鲜明起来,这符合儿童对形象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接着,我很自然地想到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手段。

我懂得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音乐凭着特有的节奏、旋律,用另一种大家都可以感受、可以理解的语言诉说着什么。

而戏剧因为有人物,有情节,那是用象形在给观众说故事。

记得第一回,我借用戏剧的手段,再现生活的场景,结合语言训练的内容创设了“夜晚,小红在家做作业”的情境。

我自己扮演小红的妈妈,一女孩为小红。

这种没有任何化妆的戏剧性行为,使全体学生欣喜若狂。

预定的语言训练,伴随着学生热烈的情绪,急切的表达欲望,获得成功。

儿童喜欢戏剧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我也没忘记生活的真实情境,“以生活画面展示情境”,“以实物去演示情境”。

——节选《情境教育的诗篇》第52、53页

汉语特点与语言审美的关系

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在他的《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概括了八条汉语的特点。

这应该是大家公认的汉语的特点。

关于语音:

一是每一个音节有音调;二是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关于词汇:

一是双音节占优势;二是合成词占绝对优势。

关于语法:

一是缺乏形态的标志和形态变化;二是只要语境许可,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还有两条是,一条叫做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还有一条叫做有量词和语气词。

那么这简简单单的八条里面提示了我们什么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专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先生在《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中做了阐释,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他用比较简明的语言对阐释做了概括。

首先汉语单音节性,音节的总量不多。

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概念。

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由一个声母加一个韵母构成一个音节,单音节就是这样构成的。

21个声母,39个韵母,搭配起来组成410个音节,再配上四声,有意义的音节总共是1300个。

汉语的根就在这儿,把这1300个音节都学会了,学汉语就不难了。

1300个音节,还有同音、同调不同意思的,7000多个汉字把同音、同调不同义的音节表现出来,而其中常用的是3000字。

第二,汉语词的生成能力特别强,词汇非常丰富。

尽管只有3000个汉字,但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词。

可以说汉语是世界上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