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54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

第一节昼夜的成因

第一节的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日的定义

②古代计时工具

③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张衡

②祖冲之

③一行

④郭守敬

【概念与规律】

1、地球自转(rotation):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period):

约24小时(1日)。

4、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5、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6、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日(day)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1日=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8、通过测量竿影长度和方向活动,可知一天中太阳不仅从东到西地改变位置,还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高度。

一、昼夜形成的原因?

昼夜交替形成原因?

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一般的表面积。

3、地球的自传。

二、地球自转方向?

从北极看朝哪个方向?

从南极看朝哪个方向?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三、地球自转以什么为中心?

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地轴。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和日晷。

如何定义一日?

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

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顺时针D、逆时针

分析:

地球自转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

(1)习惯上定义为自西向东;

(2)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3)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本题中未说明是从南极或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故正确答案选A。

1.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地球不发光、不透明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公转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夹角

2.如果我们站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顺时针B逆时针C自东向西D顺时针或逆时针

3.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

A气候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变化D昼夜长短变化

4.地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球自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

第二节四季与节气

四季与节气

知识要点:

1、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中心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

...③地球公转的周期

...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2、四季的形成

...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

...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

...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

......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

...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3、二十四节气

...①地球公转与节气

...②节气与农业生产

【概念与规律】

1、地球的公转(revolution):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有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周期:

365.256日。

4、地球公转的特征:

⑴公转的轨道是接近圆形的椭圆;

⑵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

⑶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天文现象:

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6、四季的形成:

⑴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66.5°夹角,地球是倾着身子在轨道面上运动的,而且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会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对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来说,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阳光照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就形成不同的季节(如下图2-1所示)。

 

图2-1四季的形成(指北半球的四季)

⑵我国温带地区春夏秋冬四季特征

季节

春季(spring)

夏季(summer)

秋季(autumn)

冬季(winter)

正午太阳高度

适中

适中

昼夜长短

相差不大

昼长夜短

相差不大

昼短夜长

气温高低

适中

适中

⑶我国温带地区“两分”和“两至”日的特点:

春分(3月20日或21日):

昼夜等长;

夏至(6月21日或22日):

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竿影最短;

秋分(9月23日或24日):

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竿影最长。

7、年(year)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

8、公历: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编制的历书。

公历中,1年=365日,每四年有一次闰年,1闰年=366日(闰年的二月份有28天)。

9、节气:

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一年有二十四节气。

例下列自然现象中,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是()

A、昼夜交替现象B、昼夜长短变化

C、昼夜现象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了解情况。

地球本身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故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当地球自转时,白天和黑夜就在其表面产生交替现象,故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征: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总保持66.50的夹角,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太阳的直射点会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运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故本题正确的答案是B、D。

例如图2-2所示是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和4个节气(北半球),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和4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节气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地球公转至b处时间是____月_____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是_____季;

(3)地球公转至d处,太阳高度______(填“最高”或“最低”);北京白昼___(填“最长”或“最短”);

(4)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______表示;

(5)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______、______;

(6)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______、______。

分析:

首先应判断北半球夏至和冬至的位置,可根据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的南面还是直射在赤道的北面来判断。

如图2-3所示地球公转轨道上所画的四个地球位置中,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以北的为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以南的为冬至日,故b应表示夏至日,d表示冬至日,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a表示春分日,c表示秋分日;夏至日时间是6月21或22日,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冬至这一天,北京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第4问中答案应为A;第5问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有一定的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最北界限――北回归线上,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在最南界限――南回归线上,以后太阳直射点又向北移动,故从冬至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再到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所以第5问的答案应为D、A。

从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南半球的夏半年,这个时期,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故第6问的答案是C、D。

1.下列不属于时间计量单位的是()

A日B月C秒D光年

2.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

A地轴B北极星C太阳D赤道

3.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定义为()

A日B年C月D秒

4.下列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我国温带地区春夏秋冬的变化B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星星每天的东升西落D北京是正午时,纽约还是黑夜

5.节气的应用非常广泛,节气的制定主要依据是()

A月球绕地球公转情况B地球绕地轴自转情况

C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D月球绕轴自转情况

6.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日期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国庆节D冬至日

7.在我国的下列节日中,白昼最长的是()

A儿童节B元旦C圣诞节D春节

8、将下列节气与相应的日期用线连接起来:

A、春分①6月21日或22日

B、夏至②3月20日或21日

C、秋分③12月21日或22日

D、冬至④9月23日或24日

第三节四季与月相

课题

2.2四季与节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使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难点:

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以教师的演示结合地球绕日公转课件与讲解想结合,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互相联系。

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特点及农村广为人知的《节气歌》、《九九歌》,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领会。

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引入课题

观测杆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杆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

(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

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

(中午杆影最短)

问题2:

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

(方向正北)

2、探讨杆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杆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思考P64】问题3:

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

(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3、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P64】问题4: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长?

(冬至日(12月21或22日)最长)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短?

(夏至日(6月21或22日)最短)

一、地球的公转

1、归纳上述杆影长短的特点: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在一天),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作公转(板书)。

地球公转特点: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且与赤道平面倾斜的角度为66.5°。

(三)公转周期: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即公历,一般一年等于365天,每隔四年有一闰年等于366天。

二、四季形成

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北极星附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得出结论】

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四季的形成:

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

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

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

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

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2、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联系生活看下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

(1)、节气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

春分、秋分

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九九歌:

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课堂小结

1、绕日公转特点。

2、四季的成因。

3、熟悉二十四节气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划分依据。

 

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地球绕日公转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转特点并结合讲解说明

 

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同时学生配合演示

 

思考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会怎么样?

可以作为课后思考内容去探究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课件说明

 

昼夜的成因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

,从南极上看:

2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方向。

5张衡:

浑天仪,地动仪

四季与节气

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简称。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公转,公转周期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

,,

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和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天

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

10太阳光直射点在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

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

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南北回归线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月球与月相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相貌的变化叫做,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为环形山。

最大的环形山是。

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也没有任何生命,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3月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

它的自转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恰好相等,都是27.3日。

4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2%,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00km。

5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

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12个月。

6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满月、下弦等一系列的变化,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能反射太阳光。

7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一个,等于日。

8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等。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0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使得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发生月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成一直线

11发生日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12发生月食时,先缺失的是东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满月;发生日食时先缺失的是西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新月。

13xx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5号——杨利伟

14xx年,神舟七号——

1地球公转:

绕太阳,自西向东,365.256天

2地球自转:

绕地轴,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3月球公转:

绕地球,自西向东,27.3天

4月球自转:

绕月轴,自西向东,27.3天

5月相变化:

一个朔望月,29.5天

6一天中杆影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一般正午12点钟,杆影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至日杆影最短,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7赤道:

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极圈:

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线;北极圈——北纬66.5°的纬线。

8春分:

3月20日或21日。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

秋分:

9月23日或24日。

冬至:

12月21日或22日

9A阳光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是冬至

B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春分

C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是夏至

D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秋分

第3节月球与月相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月球上存在的是()

A.液态的水B.空气

C.小草D.矿产资源

2.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

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有碧海蓝天

C.有日光、彩虹和风

D.有平原、高原、山地

3.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陨石的撞击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他们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球表面上举步维艰

C.闲暇时宇航员可以放风筝轻松一下

D.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只是看到的天空背景是黑色的

4.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国籍是()

A.美国B.中国

C.前苏联D.德国

5.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变化是月球形状在变化

B.“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周围气候在变化才产生月相变化

C.月相的变化与月球、地球运动无关

D.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形状

6.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正确的是()

A.地球—月球—太阳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D.月球—太阳—地球

7.日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农历()

A.初一B.初七

C.十五D.廿三

8.下列现象同时存在于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是()

A.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B.日食、月食可以发生在同一天

C.天空一片漆黑

D.在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

9.儿童节这天的月相可能是()

A.上弦月B.下弦月

C.满月D.都有可能

10.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的过程的是()

A.A→B→C→D→E→F→G→H→A

B.E→A→G→B→F→C→H→D→E

C.F→A→G→B→F→C→H→D→F

D.E→D→H→C→F→B→G→A→E

11.不同类型日食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①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②时间的不同③月、地距离不同④太阳大小的不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2.小马在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晚上看到的月亮应该是图中的()

 

二、填空题

1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称为,它们绝大多数是由于而形成的。

月球表面没有和,向阳地方温度高达,背阳地方可降到,任何生物都无法生长,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14.月球的运动形式有和。

月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转周期为;月球的公转方向为,公转周期为。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绘制出新月的月相图;

②重阳节的晚上出现的月相是图中的位置;

③小明说春节看到了月食现象,小强说看到了日食现象,他们两人中谁的话可信?

为什么?

16.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但每逢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会掀起几米高的大浪。

它的形成和月球有关吗?

为什么?

 

17.为什么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孔对着地球?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节

一、1.D2.D3.D4.A5.D6.C7.A8.A9.D10.B11.B12.A

二、13.卫星环形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