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242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须3第三章第1讲区域农

[最新考纲]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通过国内外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点的比较,寻找共性和差异性。

3.以某重要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4.结合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建设的案例,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5.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案例,考查引起产业转移的原因、意义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2)地形条件:

高原、平原、山地等地形,利于农业进行多种经营。

(3)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根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1)分布区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2)主要作物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偏少的草原区

具体分布区有: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问题及影响

(1)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

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2012·福建文综)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

(1)~

(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答案 

(1)C 

(2)A

解析 第

(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

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

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

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考向立意】

该题组以区域图与等值线叠加的形式,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和东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

【思维过程】

①等值线向北凸出→光、热、水组合状况优于两侧→结合东北地区地形(甲为东北平原,两侧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得出结论。

②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平原处高,山地处低)→结合东北地区地形及自然特征(东南→西北降水量逐步减少,日照时数变大,太阳辐射量变大)→得出结论。

【误区警示】

一是不能正确判读等值线弯曲的意义;二是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变化规律不熟悉。

【预测展望】

1.利用区域图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

2.相关度较高的两区域比较;考查各自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

特征

影响

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条件

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2)社会经济条件

拓展深化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发展

项目

内容

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表现

目前,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占全国的1/4多(所以最大),商品率达60%以上,三江平原的粮食商品率最高(所以比较稳定)

意义

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1.读图,完成

(1)~

(2)题。

(1)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

C.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D.地貌以山地、平原为主

(2)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

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

答案 

(1)A 

(2)A

解析 第

(1)题,通过经纬度和轮廓特征判断,图示区域为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属于外流河。

(2)题,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属于集约化经营;黑土肥力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持;东北山环水绕,大部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分条件不是产量较低的主要因素。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候,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黏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农场,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简述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条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

(2)东北黑土广布,在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3)根据材料分析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三江平原停止围垦后,耕地不再增加,其农业发展的出路何在?

答案 

(1)①水量丰富,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②含沙量较小;③结冰期长;④两河流均可能出现凌汛。

(2)①水土流失;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

(3)有利自然条件:

①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出路:

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②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③进行农、林、畜

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④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延长产业链条。

解析 第

(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其汛期、补给方式、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等方面阐述。

(2)题,东北地区黑土广布,但是开发利用中出现了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3)题,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要从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其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延长粮食生产链、发展深加工等措施来实现。

【考向立意】

该题以区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出路。

【思维过程】

①确定考查对象(水文特征)→调动所学知识(水文特征要素)→结合图中区域(东北地区)→得出正确答案。

②东北黑土开发中的问题→过度使用、污染等。

③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条件好→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停止围垦→耕地不增,效益要增→科技投入、多种经营、增加附加值。

【误区警示】

一是对东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不熟悉;二是不能找到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

【预测展望】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主要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1.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

环境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人口剧增,土地利用不合理

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保持水土,黑土培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的湿地。

②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市场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质量低、成本高,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产品和畜牧产品商品率低

2.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2.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区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草类

100~200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材料二 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 

(1)

区域

人口密度

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A区域

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B区域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松嫩平原地区;根据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可以发现当地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拓展了产业链。

(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

(2)题,本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第(3)题,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分析

右图为“东北地区三块商品粮基地分布

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A区域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无水稻种植,造成A、B地区以上差异的原因不包括(双选)(  )

A.B处降水较少

B.B处气温较高

C.A处更靠近海洋

D.A处热量较多

(2)B处为我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则B处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国家却决定不再开垦该区的宜农荒地,并且要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湿,原因是什么?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BD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如下表所示:

特点

成因或表现

意义

商品化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规模化

人少地多,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

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

机械化

人少地多,高度机械化

提高生产效率

区域化

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商品化的前提

2.商品粮基地建设须具备的条件

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运输方便。

3.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优势条件表现在:

(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

(1)水资源短缺;

(2)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一、选择题

据东北三省农业部门2012年10月29日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2012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2360亿斤,比去年增加260亿斤。

但由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因此要稳定粮食价格,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

3.目前不属于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答案 1.A 2.C 3.A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小,人均粮食产量高,粮食商品率高,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第2题,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土壤肥沃,冬季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

第3题,东北地区人均耕地较多。

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

“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

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黑龙江省在北纬48°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改良耕作技术B.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D.机械化水平高

5.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水平最高

B.土壤肥沃

C.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

D.地形平坦开阔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

第5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的气候条件,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有利于水稻生长。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用此法进行实验得出下表数据,阅读下表回答6~7题。

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资料对比表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

有机质

大气

悬浮物

大气

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6.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量B.增强空气污染

C.增强土壤透气性D.保持土壤水分

7.由上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江汉平原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实验后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水分增加,土壤空气、大气悬浮物减少。

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保护性耕作。

读图,回答8~9题。

8.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

A.地形B.降水C.热量D.光照

9.两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

A.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土地沙漠化

D.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本题考查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图知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9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而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

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B.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风沙危害,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11.当地人们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采取了收获后在田间留残茬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

(  )

①减少风的侵蚀 ②防止冻土扩大 ③增加土壤水分④降低地面辐射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该垦荒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冬春季多大风,人类垦殖导致地表植被减少,使土地沙化。

第11题,在田间留作物残茬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同时可以截留水分,抑制土地荒漠化。

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

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

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

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13.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

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

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①②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③为东北地区,④为黄土高原地区,⑤为黄淮海平原地区,⑥为青藏高寒牧业区,⑦为西南地区,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⑨为华南地区。

①②属同一农业区;⑦⑧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⑥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第13题,①②地因过垦过牧,土地荒漠化严重;③地因降水集中,开垦后的黑土地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旱涝、风沙、盐碱化是农业生产的三大障碍;⑥地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