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22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docx

杜甫诗三首助学案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课题:

春望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

谭素敏

学习笔记

审核

助学教师

使用学生

第一步:

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资料链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

关键词封建国家分裂

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预习填空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别号__________,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他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创作来书写情怀,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影响所及,“世外桃源”一词已脍炙人口,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令人神往的异彩夺目的明珠。

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一、给加点字注音

1.晋太元中()2.缘溪行()3.便舍船()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6.阡陌()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遂与外人间隔()10.此中人语云()11.不足为外人道()12.及郡下,诣太守()13.刘子骥() 14.土地平旷()

二、根据译文写出相应的原文。

1、译文: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有几百步长,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原文:

2、译文: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原文:

3、译文:

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原文:

4、译文:

(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原文:

5、译文: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原文:

6、译文: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原文:

7、译文: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原来所做的记号,竟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路。

原文:

二、朗读,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的线索是:

2、用五个字的短语概括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

()桃花林-------------()桃花源-------------桃源人生活-------------()桃花源-------------()桃花源

3、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至少三句)

4、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至少三句)

第二步:

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2、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后来找不到呢?

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第三步:

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

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

今: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

今: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

今:

绝境:

古:

今: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

今: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

今:

(三)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忘路之远近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

处处志之

(四)成分省略

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

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

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五)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五个):

练练: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的红色的词。

(1)既出   

(2)得其船

(3)便扶向路(4)诣太守

2.翻译画线句子。

3.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

200字左右。

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背诵课文。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课题:

陋室铭

课型

新授

课时

2

主备

谭素敏

学习笔记

审核

助学教师

使用学生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复习论证方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会用名言警句。

第一步:

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资料链接1、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

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预习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朝代)诗人,哲学家。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一、给加点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案牍调素琴

二、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金经:

丝竹:

案牍:

何陋之有:

三、翻译《陋室铭》

第二步:

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夸父追日》

1、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引申1:

既然“陋室不陋”,甚至应当称“雅室”,那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现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

景色之雅:

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

引申2:

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第三步:

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

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总结一、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三、找出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

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课题:

爱莲说

课型

新授

课时

2

主备

谭素敏

学习笔记

审核

助学教师

使用学生

第一步:

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资料链接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预习填空周敦颐(朝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

一、给加点字注音

颐()濯()亵()蕃()蔓()鲜有闻()噫()淤()涟()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翻译《爱莲说》

第二步:

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1、“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4、“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

思考:

莲的这些特征象征着人的哪些美好品质?

例: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莲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溢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三步:

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

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作者对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

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说:

我喜爱……,因为它是……,……。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

谭素敏

学习笔记

审核

助学教师

使用学生

第一步:

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助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料链接

《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预习填空:

《礼记》,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知识拓展

四书:

《》、《》、《》、《》

五经:

《》、《》、《》、《》、《》

(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

预习作业1、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

二、根据译文写出相应的原文或写出译文。

1、原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2、原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3、原文: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4、原文:

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

5、译文: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原文:

6、译文: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原文:

7、译文: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原文:

8、译文: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原文:

三、朗读课文,填空并背诵。

大道之行也,,选与,讲修。

故人,,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故,是谓大同。

第二步:

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第三步:

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

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知识归类

一、词语积累(音):

与(jǔ)通“举”睦(mù)矜(guān)通“鳏”

长(zhǎng)分(fèn)恶(wù)

二、词语积累(意):

1.通假字:

与:

矜:

2.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子:

小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

2、背诵课文。

解释加点的字,涂黑加框的要写出古今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课题:

核舟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4

主备

谭素敏

学习笔记

审核

助学教师

使用学生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

三、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

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第一步:

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预习填空

《核舟记》是由(朝代)撰写的一篇文章。

选自:

《》.《虞初新志》是由清代张潮编选的,

《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一、给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八分有奇二黍许箬篷

髯石青糁之不属诎椎髻舟楫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ān)敞者为舱,篛(ruò)篷覆(fù)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鲁直居左,佛印居右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卧右膝(xī),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yǐ)哉!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其色墨 

19、其色丹

20、为人五;为窗八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其容视端容寂。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技艺灵怪矣哉。

四、通假字

诎右臂之船:

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五、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手卷一()人

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

篆章一()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

第二步:

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结构梳理填空:

第1段:

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

核舟的来历。

点明“核舟”主题:

__________。

第2段:

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

介绍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

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5段:

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第6段:

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1、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

2、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

3、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4、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第三步:

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

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

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填空题:

核舟记中间四段详细介绍核舟,先写核舟的______和______,次写船头的______,再写船尾的_______,最后写

船背的_________,重点写_________,恰与第一自然段_________一句说明核舟题材相吻合.

宝箴塞初中“三步六助”助学案

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