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217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周教案

课题

观察物体

(二)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吕杰

周次

第十二周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分析: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简单物体。

教材分析:

例2呈现了学生从侧面、正面、上面观察一个长方体的情境图,长方体各个面的颜色相同,且没有图案标记,学生只能根据图形的形状加以辨认,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与例1相比,例2从观察实物转化为观察立体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同时,三名学生分别从长方体的前(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体现了对三视图知识的初步渗透。

需要说明的是,例2中从上面观察的学生是站在长方体的右面俯视的,这里只是让学生能辨认从这个位置所观察到的图形的形状。

真正的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应是站在物体的正前方俯视的视图。

教师今后在正式教学三视图时要注意这一点。

例3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给出了从一个位置所观察到的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让学生推测所观察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教材的编排继续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的例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

学生所看到的圆柱的侧面的形状图和球的各个面的形状图是学习的难点,只是学生能感受到:

“从各个位置观察球,所看到的球的形状一样;从侧面观察圆柱,所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即可,不必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一个侧面可能相同。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1、观察小药箱

师:

出示自制小药箱,请同学们观察,从你坐的角度看过来,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从正面看是第二个图形,从左面看是第三个图形,从上面看是第一个图形。

如果举起来呢:

生:

下面、右面、前面。

2、图形推想。

师:

现在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出示正方形。

生:

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师:

正方体我还能理解,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怎么理解?

生:

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

像这个样子吗?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还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检查例2完成情况(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球等,为下面的知识呈现做铺垫)。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组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

(同一个立体图形让多名同学观察,并说一说)

在这里老师接着提出问题,那我们可以只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形状来确定它是什么物体么?

如果我们看到了物体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你知道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例3)

老师将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盒子放在讲桌上,用桌布盖起起来,只露出是正方形的一面,让学生猜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限于新学的知识,很容易猜成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小组合作

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发问,只有正方体的面可能是正方体么?

还可是什么?

联系刚刚完成的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并回答(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

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上台展示给大家看自己的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老师适时引进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庐山,横看和侧看看到庐山的样子却不同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

对了,苏轼是因为观察庐山的角度不同,所以才看到了庐山不同的样子,那么庐山是什么样子,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光从这两个角度去观察还是不够的。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

么?

回顾一下。

(将课件重新回放)

师:

我们知道了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观察圆柱可以最多看到几个面?

生:

两个面,一个圆,一个曲面。

师:

球体呢?

生:

一个曲面。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

观察一个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而且不同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

生2:

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出示71页练习十六第5题"连一连":

1、谁来猜一猜,他们摆的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吗?

2、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3、学生现场操作演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次备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正确地辨认从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形状了。

 

提出问题,那我们可以只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形状来确定它是什么物体么?

如果我们看到了物体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你知道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吗?

 

老师予以总结:

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评价

课堂检测:

1、

 

2、连一连。

 

3、判断:

(1)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体。

()

(2)球从各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

()

(3)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从侧面看也是圆。

()

 

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

单元新课标分析:

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运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

在解决问题方面,继续鼓励学生用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并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单元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较好地记忆口诀。

2、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大约10课时

7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吕杰

周次

第十二周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分析:

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运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新教材分析:

例1教学7的乘法口诀。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的具体编排是以学生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

引导学生在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展现编制和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最后,教师进行系统而有条理地小结,同时鼓励有特别想法的学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

3个星期有多少天?

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

怎样算最简便呢?

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

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用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

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应该对应哪个算式?

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得?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一七得七1×7=7×1=

二七十四2×7=7×2=

三七二十一3×7=7×3=

……

七七四十九7×7=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

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

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感受?

二次备课

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用,利于学生思考

 

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教学评价

课堂检测:

1、根据出示数字对口诀

2814363549721

2、口算

7×4=4×8=8×7=2×7=

2×5=7×7=6+7=7×5=

6×7=3×7=9×2=4×9=

3、拓展性学习

□+◎+□=45□=()

□+◎=35◎=()

◎+○=45○=()

课题

7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时

第三课时

主备人

吕杰

周次

第十二周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分析:

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运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

练习十七编排了10道习题和1个数学游戏。

其中,1—5题是基础练习,7—10题是综合性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运用它口算乘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算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记住并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熟练程度还不够。

尤其后几句。

需要进一步加强记忆,并在应用上进行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记7的乘法口诀,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7×3=7×6=6×4=

5×2=7×2=7×4=7×7=

6×3=6×5=7×1=4×7=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4、6、8、10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三七()六七()

四七()()七三十五()七四十九

3、第5、7、9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科书第74页第10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同桌讨论交流:

每组3道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说出:

你发现了什么?

5、接龙背口诀。

1—7的乘法口诀。

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明白题意后,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时。

师:

认真观察,说说在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罐奶粉?

该怎样解决呢?

讨论、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二次备课

先说结果再说口诀

复习背诵1—7的乘法口诀。

 

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教学评价

课堂检测: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七三十五三()二十一()七四十二四()二十四

()七十四四七()一七()()七四十九

2、看口诀写算式。

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二七十四

3、一根绳子场7米,6根同样长的绳子共有多少米?

算式是:

4、一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多少天?

算式是: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课时

第四课时

主备人

吕杰

周次

第十二周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分析:

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运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

例2教学8的乘法口诀。

七编排思路与7的乘法口诀编排体例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情境的呈现方式略有改变。

7的乘法口诀通过操作得出连加结果,这里只是让学生直接独立观察直观图—学校军乐队训练的队列:

每行8人,一共8行,进而分析得出8连续相加的结果。

二是连加结果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

7的乘法口诀中用表格呈现,这里借助“数轴”这个直观模型,以小狗在数轴上8个8个地跳跃的形式呈现,使数与形结合,并更突出了连加的结果,为记忆乘法口诀作好铺垫。

三是加大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基本内容留给学生完成。

如,根据8的连加结果引出8的乘法算式,让学生依照乘法算式编制出8的乘法口诀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1到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前面已经理解、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有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写、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

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对学困生,教师要单独对话,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7×23×65×66×43×35×27×3

7×4+75×7+56×6+63×5-37×4-46×3+64×4+4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和5的积是多少?

2)4个3的和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例2的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军乐队在训练:

站成了8排,每排有8人)

师:

提一个数学问题?

如:

1排有几人?

1个8是81×8=88×1=8

2排有几人?

2个8相加2×8=168×2=16

……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填书上)

0816()()()()()

3、自己想办法,尝试编口诀。

师:

根据乘法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如:

1个8相加1×8=8一八得八8×1=8

2个8相加2×8=16二八十六8×2=16

……

4、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

(1)齐读口诀,

(2)师:

怎样很快记住8的口诀呢?

它们有规律吗?

你有什么窍门?

学生交流。

(3)师:

你觉得哪句口诀难记?

谁有办法帮助他?

(4)口答:

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补充: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

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0  81624324048……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三八()四八()

五八()六八()七八()  八八(  )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75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八第1、2、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性学习:

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36=□×□

24=□×□×□ 36=□×□×□

二次备课

 

对平时的易错点比较、分析、总结

 

用你喜欢的方式总结并记忆8的口诀,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

课堂检测:

 1、完成口算题

  8×4      8×3      8×2       8×7

  8×1      8×5      8×8       8×6

 2、完成闯关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3、完成练习“聪明的你想到了吗?

A、( )×( )=16  B、( )×( )=24 C、( )×( )=36

8×2 8×3        6×62×8         3×8 4×94×4          6×4              9×4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