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指导.docx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指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指导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指导
一、课程的性质
《模拟电子技术》、《低频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工业企业自动化、通讯、楼宇、机电一体化、供用电子技术、计算及应用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
本课程介绍半导体元件的结构、特点及有关特性:
模拟信号的放大、产生、变换等电路原理及分析方法;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将为后续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分析方法和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系统性、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建议
模拟电子技术是所有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所选教材在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内容力求全面一些,希望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但由于各专业要求不同,对知识点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为此,教师可针对所教授学生的专业情况,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思考决定哪些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可以简单介绍,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等,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知道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教学就能把问题“讲深”、“讲透”,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抓重点、抓基本,不能“面面俱到”,如果什么内容都要,什么内容都讲细,平均使用力量,反而使学生抓不住知识的主要方面,不知道应该掌握什么,应该了解什么,不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但要注意,教学是按教学大纲编写的,要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模拟电子基础理论知识,尽量不要整章、整节地删节教材内容。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式的教学,教材不是讲稿,要把握知识点,主要讲清思路,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加一些应用举例,起引导作用;使用CAI课件时,应把握使用时机,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注意使用效果,避免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发生。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实践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电子课程实验,锻炼学生的测试能力,组装连接基本电路的技能,并能提高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的能力;通过电子工艺训练和电子课程设计,使学生在电子理论的基础上三个台阶,提高焊接、安装、调试的能力、掌握故障检测、排除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查阅和阅读参考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及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加深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此外对教学中的习题和思考题,应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但是应该向学生说明完成习题和思考题不是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理论的目的,它只是帮助我们熟悉、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一种手段,熟练的掌握电子电路理论和技能也绝不是会解几道题这么简单,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加强指导,通过模拟电子电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1.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双极型半导体器件,首先介绍半导体的特性和PN结的形成,然后讨论双极型半导体器件—二极管、稳压管、三极管的特性和电流放大作用。
2. 教学重点:
(1) 半导体特性。
(2) PN结特性。
(3) 二极管的特性、作用及主要参数。
(4) 二极管的特性、工作状态及主要参数。
3. 教学难点:
(1) PN结的形成。
(2) 稳压管的特点。
(3)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4. 教学方法建议
半导体是电子电路的核心,电子电路的功能和性能与电子器件的特性密切相关。
本章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所处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为易于理解,从原子结构入手说明半导体的特性,引入P型、N型半导体的基本概念。
PN结是半导体元件的基础,应重点学习PN结的形成及特性,加深对扩散和漂移概念的理解,对弱电专业还要强调结电容的有关概念,深化对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及性能的理解。
讲授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内容更形象、更逼真。
第二章放大电路基础
1. 全章概述
本章先介绍单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工作原理;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入不同耦合方式的多极放大电路,讨论其静态工作点及动态性能指标。
这一章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和重点。
2. 教学重点
(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2) 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及估算静态工作点。
(3) 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及动态性能指标。
(4) 通频带、非线性失真及最大输出幅度的概念。
(5)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和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 教学难点
(1) 放大电路静态图解分析方法。
(2) 放大电路动态图解分析方法。
(3) 影响失真的因数。
4.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是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只有学好基本放大电路,牢固地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才能为进一步学好差动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打下基础。
教学前,建议教师找一些实际中应用放大电路的实例,如自动控制机床,将反应加工要求的控制信号加以放大,得到一定的输出功率以推动执行元件电磁铁、电动机、液压机等,又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一些非电量经传感器转化成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以后,从而显示仪表上读出非电量的大小等,另外常见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也是将天线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驱动扬声器和显像管工作的,通过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要重点讲授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还要点明为什么要合理的选择静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的重要性,说明动态性能指标的真正内涵及对电路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放大电路。
第三章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1. 全章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单极型半导体器件,首先介绍场效应管的类型、结构、工作特性、主要参数;然后介绍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及分析方法。
2. 教学重点
(1) 场效应管的类型、结构。
(2) 场效应管的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
(3) 场效应管电路的组成极原理。
(4) 分析场效应管电路的一般方法。
3. 教学难点
(1) 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场效应管的特性
(3) 场效应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微变等效电路。
4. 教学方法建议
场效应管具有输入阻抗高、噪声低、热稳定性好等独特的优点,它与三极管不同,是通过改变栅源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的,是电压控制的单极型半导体器件,教学时一定要强调这一点。
在学习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时要与三极管放大电路比较进行分析,以便加深理解和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这一章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节省学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负反馈放大电路
1. 全章概述
本章先介绍负反馈的基本概念、负反馈常用的类型,然后介绍识别负反馈放大电路类型的方法及特点,进而学习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及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 教学重点
(1) 负反馈的概念。
(2) 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负反馈类型的判别。
(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4) 自激震荡的概念,负反馈放大电路如何避免自激震荡。
3. 教学难点
(1) 负反馈类型的判断
(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
4. 教学方法建议
负反馈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因而放大电路几乎都是负反馈放大电路,负反馈的我们教学的关键和重点。
第五章正弦波震荡电路
1. 全章概述
本章先学习正弦波产生的条件、正弦波震荡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然后学习RC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及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2. 教学重点
(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组成、起振过程及稳幅等概念。
(2) 正弦波振荡电路能否起振的判断。
(3) 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结构特点及有关参数。
(4)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结构特点及有关参数。
(5) 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结构特点及有关参数。
3. 教学难点
(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
(2) 正弦波振荡电路是否振荡的判断。
(3) RC、LC及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
4. 教学方法建议
放大电路通过反馈网络接成正反馈网络就构成振荡电路,振荡电路根据振荡波形不同有正弦和非正弦,正弦波振荡电路能产生一定频率的输出正弦波形。
教学中,一方面,在反馈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正弦波振荡电路,然后强调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起振条件、稳幅等概念,这是正弦波电路的关键,有正反馈电路才能振荡,选频网络决定正弦波电路的输出频率,放大、稳幅网络决定正弦波电路的输出幅度;另一方面,由于正弦波电路在测量、自动控制、通信、无线电广播、高频感应加热、电子乐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授课时可举一些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正弦波振荡的区别。
第六章差动放大电路
1. 全章概述
本章通过讨论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重点介绍典型差动放大电路和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
(1)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2)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和抑制零漂的基本原理。
(3) 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模式及它们的特点。
(4) 差动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5) 差动放大电路共模抑制比。
(6) 恒流差动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及分析。
3.教学难点
(1) 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
(2) 差模输入和共模输入的特点。
(3) 共模输入电压放大倍数。
(4) 差模输入电压放大倍数。
3. 教学方法建议
差动放大电路是集成放大器的基础,教学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握差动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另一方面要领会共模和差模输入的概念和特点。
至于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则是应用单极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的。
第七章 功率放大电路
1.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对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介绍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OCL功率放大电路、OTL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特点、分析方法及主要技术参数计算。
2. 教学重点:
(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分类及对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
(2) 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
(3) 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TL)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
(4) 复合管的连接方法、等效管型及放大倍数。
(5) 复合管组成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3. 教学难点
(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要求。
(2) OCL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 OTL电路的组成的分析和计算。
(4) 复合管的连接方法及复合管组成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 教学方法建议
功率放大电路也是集成运放的基础,它是大信号放大电路,在输出失真允许的前提下有最大的功率输出、最小的管耗和最高的转换效率。
教学中必须明确强调它与电压放大电路不同,注意与电压放大电路对比,采用与其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八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学习集成运放的组成、特点及参数含义;集成运放组成各种线性电路;集成电路组成的乘法器、有源滤波器及电压比较器。
2.教学重点
(1) 集成运放的组成、特点及参数含义。
(2) 集成运放理想化条件及“虚短”和“虚断”的概念。
(3) 集成运放的线性运用,即反向比例运算电路、同向比例运算电路、反向、同向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4) 集成运放的非线性运用电路的特点。
(5) 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
(6) 电压比较器的门限电压、传输特性及输出波形。
3. 教学难点
(1)“虚短”和“虚断”的概念。
(2) 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3) 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
(4) 电压比较器的门限电压、传输特性及输出波形。
4.教学方法建议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放大倍数很高的直接耦合多极放大电路,是一种模拟集成电路,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应强调基础,从典型电路入手,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讨论,这样才能为集成运放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九章直流电源
1.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单向整流电路、倍压整流电路的组成、原理和简单参数的计算;介绍容滤波电路、电感滤波电路的组成及滤波原理;介绍稳压管稳压电路、串联型稳压电路及集成稳压电路组成及原理。
2.教学重点
(1) 直流电源的组成。
(2) 单相半波整流的组成、原理及特点。
(3) 单相全波整流的组成、原理及特点。
(4) 电容滤波和电感滤波的组成及原理。
(5) 稳压管稳压、串联型稳压的组成及原理。
(6) 集成稳压器的功能扩展。
3.教学难点
(1) 整流、滤波输出电压的计算。
(2) 稳压管稳压原理。
(3) 串联型稳压的原理及相关的计算。
(4) 集成稳压器功能的扩展。
(5) 开关型集成稳压电路。
4. 教学方法建议
直流稳压电源是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基本直流稳压电路原理及相关技术指标,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掌握串联型稳压电源、集成稳压电源及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模拟电子技术》学习方法指导
一、本课程学习目的
1. 本课程的学习将为《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矿山机电设备控制》、《工厂电器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
2. 加强电子电路理论分析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
3. 为拓宽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奠定了基础。
4.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 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发现问题后,在看教材或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分析、讨论、请教老师,使问题得到深入的理解。
2. 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认真、仔细的听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认真总结、整理。
使知识更系统,提高我们逻辑思维、逻辑分析的能力。
3.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4. 重点掌握典型电路组成、原理。
5.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抓住典型例题消化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方法。
7. 认真对待思考题及习题,它可以帮助我们应用相关的理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分析时注意本质区别,从不同侧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
8. 独立完成作业,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9. 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了解最新发展动态。
10. 结合试验、工艺训练、电子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以深化和提高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三、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方法
1. 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是否准确无误。
2. 每节课程后的思考题能否正确回答、解释。
3. 每章课程后习题能否独立、完整、准确完成。
4. 对于实际的问题能否找出基本的单元电路,能否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计算。
5. 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否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6. 能否独立完成试验、工艺训练、课程设计所要求的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7. 能否解决试验、工艺训练中出现的随机问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