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8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语文教案.docx

《六年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语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语文教案.docx

六年语文教案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

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

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

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

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

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

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白

发娘,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

格外清楚。

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

长的十九年。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

样的赤诚啊!

所以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

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

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

的。

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

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

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

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

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

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

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

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

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

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

,“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

的磨难的对比。

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

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

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

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

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

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

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

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我国自古

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

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

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狱中题壁绝笔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

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

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

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

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3.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4.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

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自题小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贴春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第16章。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

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主义

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联的读法。

3. 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

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或学生

讲述或朗读跟课文关系密切的章节。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营”注意“艹”下面是“冖”,“爆”注意右边的“暴

”中间两个横,“谐”右边的“皆”下面是“白”,不要写成“日”,“喂”右

边的“畏”下边不要多写撇。

要求认识的字中,“滓”是平舌音,“渣”“禅”

是翘舌音。

2.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贴春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

派无比蔑视的感情。

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

,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

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

‘这对联倒有些修

仙炼道的味了。

’”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微夸张一些,有一

点阴阳怪气的语气,这样才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3.阅读教学

课文描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的场面,重点描写的是“贴春联”,对仗

工整的对联,灵活鲜明地表达了被关押在国民党反动派监狱中的革命者对光明未

来的渴望和赞美,对反动黑暗统治的憎恨与蔑视。

女牢的对联:

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数月”与“千年”的反差,突出了“

世上”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暗示了全国即将焕然一新,横额“扭转乾坤”更是把

这一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楼一室的对联:

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

表面似乎在讲“修仙炼道”,其

实这“道”和“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在“歌乐山下”“渣滓洞”中仍

“悟道”“参禅”,且在横额里美其名为“极乐世界”(佛教里令人向往的没有

痛苦、只有快乐的地方),充分表现出革命者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屈服的大

无畏革命精神。

楼二室对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洞中”(当然指渣滓洞,也

可以理解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旧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景象)和“窗外

”(相对“洞中”可理解为解放区)的“新春”(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春色)

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横额“苦尽甜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