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726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docx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

外国近代教育史重点复习部分

外国近代教育共分三部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西欧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6位)(具有世界级影响,故单独列章讲解)

(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4-----17世纪)

经典考题:

(08、2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___B_____.

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耶稣会教育

(09、55)试比较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10、26)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形式主义化的标志是___A____.

A.西塞罗主义B.昆体良主义C.新托马斯主义D.新柏拉图主义

(12、26)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____B___.

A.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C.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D.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包括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最先发生在意大利,随后传到北欧,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是两大成就。

(一)、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指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学科的复活或复兴,但是实际上复兴的不仅仅限于人文学科,复兴过去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复兴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其成就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法律、教育等多方面。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其世界观体现在:

歌颂和赞扬人的价值及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欢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人们从古希腊罗马世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美好世界,于是,世俗学校建立,教师为世俗人士,教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教育的垄断地位。

著名的教育家有:

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其思想大大得益于昆体良。

为《雄辩术原理》做注释,著有《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实施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方法上必须使所教内容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教育内容上推崇三门学科:

历史、伦理学、雄辩术;此外还有体育、文学、音乐、绘画四门学科,并讨论了数学、医学、法律、自然知识等科目。

没有讨论神学。

维多里诺------是弗吉里奥思想的实践者。

对西塞罗的《论雄辩术》颇有心得,热衷于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曾开办宫廷学校,并称之为“快乐之家”,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重视德育,重视学生对基督教信仰的养成,并认为古典作品中包含的异教道德观念与基督教教义是不冲突的。

格里诺------是维多利诺的好朋友,曾办过宫廷学校。

认为古典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促进人充分发展的手段,主张学习特定的科目,学习方法上主张先学习语法规则再学习古典作品,夸大了语法规则的作用,对15世纪末的“西塞罗主义”(完全反对使用在西塞罗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词汇和习语,主张单纯效仿西塞罗。

)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弊端,走上了穷途末路。

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

包括尼德兰、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

尼德兰:

其宗教团体----平民生活兄弟会所办的教育富有成就。

代表性的教育家-----伊斯拉谟-----一位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家,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用人文主义的方法研究《圣经》,《愚人颂》的核心在于对于虔敬和道德的呼唤。

他的教育著作是《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和《论童蒙的自由教育》,培养人的品质主要是三方面:

虔敬、德行、智慧,途径在于学习古典文化,包括《旧约》和《新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西班牙:

代表性教育家是维夫斯,著有《知识论》(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论灵魂和心灵》。

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结合,认为一切教育都应引导到虔敬,应在学生心中确立《圣经》的威信。

一般民众也应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最闪光之处在于-----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古代教育史第一次),认为正确的认识与学习方法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学习过程应是:

感觉----理解,个别事实-----一般事实,教育是一个有学习者的本性所决定的过程,对心理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类型和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影响了夸美纽斯。

英国:

以莫尔为代表。

著有《乌托邦》。

厚爱古典文化,尤其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男女皆接受平等教育,课程是古希腊的哲学、历史、戏剧、医学等,培养儿童仁慈、公正、勇敢、诚实、仁爱、合作等品质,培养儿童对神学的虔敬,重视劳动价值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

(第一次提到劳动教育)

德国:

以温斐林为代表。

强调人文教育要以维护社会的道德为标准,其人文主义精神与宗教意识相伴而行,学术知识与宗教信仰并重。

德国的许多大学都致力于古典文化的传播。

法国:

文艺复兴开始较晚,代表是比代,熟悉古希腊、罗马文学、罗马法律,著有《论王侯的教育》,主张君主学习古典著作。

法兰西学院和奎恩学院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与教会大学抗争,教育家蒙田曾就读于奎恩学院。

比较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09年第55题考点)

不同点:

意大利----较强的世俗性。

(从古罗马时代世俗气息就比较浓厚,中世纪后建立的大学和城市学校也多为世俗势力所控制)

北欧---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宗教势力强大,且人文主义者多从宗教团体“共同生活兄弟会’接受教育)

因政治背景不同,故教育的政治功能也不同。

意大利:

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的公民。

北欧:

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故他们的教育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

相似点:

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但是都没有重视自然科学;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民族语言,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很低;早期人文主义者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是代表,北欧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是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

2、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

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政体有共和制转为君主制),以卡斯蒂格朗的《宫廷人物》(写于1513---1518年)为代表,其培养目标是新的文雅骑士(既通军事体育、具有礼仪风度,又精通古典文化),反映了新时代对于富于开拓精神的人的需要。

法国:

保守势力一直很强大,极力压制新思想的发展,但是越压制越反抗。

以拉伯雷、拉莫斯、蒙田为代表。

拉伯雷:

著有《巨人传》,在书中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

“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打破一切戒律,不论是教会的还是世俗的,表现出对个性自由和个人价值的确信。

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

同等重视古典科目和自然科学,要求认识所有事物,古典科目和著作是学习的主体,自然科学也不能忽视,要求对大自然予以“尽心的研究”。

注重本族语的教学,要求日常交往要使用本族语。

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知识的掌握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观察、谈话、游戏、游学、参观、旅游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育史第一次提到这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拉莫斯:

强调实用性,学习知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知识应与现实生活联系。

蒙田:

著有《散文集》,教育目标是培养“完全的绅士”,具有渊博的,对生活有用的实际知识,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具有坚韧、勇敢、谦逊、爱国、忠君、服从真理、关心公益等品质,具有强壮的体魄。

倡导怀疑精神,反对盲信盲从;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应有判断力,反对理智屈从于权威;崇尚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本族语是最有价值的,其次是邻国语言,最后才是作为一个绅士的重要的装饰品-----希腊文和拉丁文。

儿童要多从生活中学,从事实中学习,多行动,多实践。

行动和实践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尺度。

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要抛弃暴力和强制,使教育成为充满情趣和快乐的活动,教师要掌握分寸,因材施教。

(是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期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刻反思的成果)

英国:

以埃利奥特为代表,著有《行政官之书》,此书可以说是《宫廷人物》的翻版,埃利奥特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行政官,因而对当时的英国教育有更实际的体会。

他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而不是学究,主张学习古典语言应建立在学习本族语的基础上,重视教育中具体经验的价值,强调体育锻炼。

培根:

从认识论、知识论方面体现强烈的现代精神。

提出了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抨击以繁琐主义和形式主义为特征的经院哲学。

提出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将自然科学视为知识最主要的内容。

古典文献应甄别取舍而不应全盘接受。

提出了“泛知识”的建议,认为人应当学习一切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成为夸美纽斯“泛智论”的先声。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

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古典主义。

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尤其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但不是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世俗性。

从教育目的或课程设置等方面看,都充满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宗教性。

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是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来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便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

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决定(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和落后性并存,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二)、新教教育

宗教改革——产生于16世纪,其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实质是企图用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做了思想准备,因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正在宗教领域的继续。

主张改良宗教,主张建立新的教会来取代声名不佳的天主教会,宗教改革者所主张的宗教被称为“新教”,以区别于旧教----天主教。

新教有不同的教派,主张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主张是一致的:

反对罗马教廷巧立名目,欺世敛财;反对僧侣们荒淫无耻,贪婪腐化;反对教会的繁文缛节、陋习陈规等。

(反)新教徒依然信仰基督教,但是都反对旧教教义。

新教强调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否认教会的绝对权威,认为上帝与教徒的沟通不必通过教会,教徒可以通过对圣经的理解,对上帝的信仰,获得上帝的恩典。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而不是教皇、教会等。

这样,信仰就成了个人的事情,任何外在的权威和中介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实质上是个人主义。

新教进而怀疑和指责天主教教义,认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教规是以自身利益而杜撰的,新教要求以原始教义取代中世纪的教义,以古代教会为楷模革新天主教会。

(正)意义影响:

使一个受罗马教廷统治的统一的欧洲基督教会分崩离析了,欧洲基督教分为新教和旧教;宗教改革运动相比人文主义运动是一场更为广泛、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它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宗教的改革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变革。

1、路德派新教与教育

宗教改革始于德国,发起者是威登宝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

路德重视教育是出于与天主教争夺信徒的现实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灵魂得救;还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目的,认为兴办学校不仅有益于教会,也利于国家,要求国家重视教育。

提出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近代史第一次提到普及义务教育)初等学校教学以圣经为主,包括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在教法方面主张废除体罚,满足儿童求知和活动的兴趣,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德国农民战争后,路德的注意力转向了中高等教育,更为注重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袖,是一种精英式教育,主要学习古典科目。

梅兰克顿是路德的追随者。

致力于在德国各邦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国家行使教育控制权,教育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兼顾,神学与人文学科并重。

改革旧大学,拟定中等教育法令和学校改革计划;制定教科书,梅兰克顿对德意志民族的教育所做的贡献,被教育史家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斯图谟:

在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贡献突出。

他曾把三所旧的拉丁学校改造为一所新教性质的学校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内容以古典希腊文、拉丁文为主。

受比利时列日学校分级制的影响,在学校中采用比较严格的分级学校制度,将学生分为十个年纪,每个年级依照固定的课程进行教学,最后一级的课程与大学衔接。

由于组织严密,管理有方,这种中等教育模式卓有成效,成为以后三百多年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中等学校的主要模式。

布根哈根:

致力于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新教性质的初等学校的创建,始于1528年布根哈根制定了初等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等学校,在1559年后初等学校在新教地区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根等人的推动下,路德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国家管理学校、以及建立学校新体制的主张,在16、17世纪的德国新教各邦得到了初步实现。

路德派新教在德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德国北部,国外的影响主要在瑞典、丹麦、挪威等,但是路德派新教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远远超出这些地区和国家。

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科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以及美国的17世纪的教育思想都深受路德派新教教育的影响。

2、加尔文派新教与教育

加尔文新教兴起于瑞士。

主张因信称义,只承认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主张政教合一。

重视教育对个人社会宗教的意义;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让所有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并亲自领导了日内瓦普及、免费教育的实践。

因此,美国学者版克罗夫特认为加尔文是普及教育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再次提到免费、普及教育)在教学中将人文学科与宗教学科结合;重视法语教学(加尔文是法国人,流亡到瑞士)在古典语言教学中主义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借鉴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年纪制度,将全校分为七个年级,并据此办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如法律学校、文科中学等;在高等教育方面,于1558年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的前身),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教师为目的,由于管理有方,瑞士其他一些城市和西欧其他国家的许多青年都来求学,并成为荷兰的莱顿大学、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及法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的办学样板,加尔文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法国、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等地,大大促进了加尔文教的传播。

3、英国国教与教育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所促成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对教育的影响并不大,新教会对教育的管理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偶尔对教材做出规定。

国教会严格监督教师言行、宗教信仰,对不从者予以罚款、免职甚至关进监狱。

要取得教师资格,需要先获得教会当局颁发的特许状,还要签署一个书面誓言,宣布效忠君主、尊奉国教。

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化,教育目的是培养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所作为的绅士,现实主义精神增强。

强调英语教学,英语在语言学习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而古典语言的地位则逐步下降。

英语的学习意味着民族自尊心的增强。

民族意识的崛起,是教育与深灰生活进一步增强的表现。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17世纪弥尔顿、洛克、夸美纽斯为代表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17世纪的唯实主义教育和英国16世纪后期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三)、天主教教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的宗教战争,是天主教势力与新教势力的一次大决战,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波兰教廷皆卷入其中,给整个欧洲尤其是德意志造成巨大破坏,战争以妥协告终,确定“教随国定”原则,规定路德派、加尔文派同天主教一样享受同等权利。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16----18世纪的欧洲,“没有哪一个教育团体像耶稣会一样在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耶稣会集中精力办好中等和高等教育。

所设学校统称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学科等人文学科为主。

高级部是哲学部和神学部,属于高等教育,3年,内容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其中自然科学以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为准,神学是最高一级的教育,学校4---5年,学习圣经和经院哲学,尤其是阿奎那的作品。

与当时的人文主义和新教学校并无差异。

其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比较三种教育力量:

人文主义和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改革,而新教主张改革;

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带有一定的宗教性,但是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共同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是异教因素;

人文主义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具有贵族性,而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三者都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三种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

新教为新教教育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教育在新教和天主教那里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工具。

宗教冲突的后果:

一是宗教宽容,而是世俗性增强。

宗教宽容政策不仅给不同的宗教信仰带来宽容,也预示着给各种各样的世俗思想带来宽容,宽容带来了思想解放,使近代科学和哲学兴起,这种兴起大大改变了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遂使得17世纪后期成为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哲学和科学巨人,以至于西方人将17世纪成为“天才的世纪”。

由此,教育与世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增加,自然科学进入课程,教育的总体精神正在发生重大转折,标志着世俗性的近代教育已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相互之间的冲突域融合,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基本个股,尽管都有不足之处,但是都为西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17-----19世纪中叶)

(一)、英国近代教育

1、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其中代表性的教育家:

培根、弥尔顿(未列作考点)、洛克(重点)

2、19世纪的英国教育

其中代表性的教育家:

斯宾塞(重点)、赫胥黎(未列作考点)

经典考题:

(08、23)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的教育家是_____B___.

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第斯多惠

(11、28)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教育家是______C_____.

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赫胥黎

(12、28)17---18世纪英国的公学采用寄宿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公学”是指___D_____.

A.公立学校B.公共机构管理的学校

C.由政府或地方使用公共税收开办的学校

D.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1、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在17----18世纪最有特色,列在第一节)

主要还是沿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传统。

(战争、新生力量软弱)

初等教育:

由国教会掌管。

具有慈善性质。

非国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18世纪后期出现的“星期日学校”,一度流行欧美各地。

以职业劳动为主的“工作学校”,集中贫苦儿童或流浪儿童。

“感化学校’,收容犯罪儿童。

还有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有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的;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了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初等学校条件差,教学重宗教阅读而轻算术,教师地位低下,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请家庭教师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中等教育:

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与贫困青少年无关。

文法学校、公学都是私立寄宿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捐助。

公学-------是相对于斯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的,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在公开场合接受教育,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教学设施设备更好,收费更高,所以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公学的教学质量高,曾培养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故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著名的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通常修业5年,以升学为目的。

重视古典语言、体育和军事训练。

高等教育:

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的设立。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象征。

注重古典文化(亚里斯多德),贵族性强,教学质量高,培养了许多政治人才和学术巨匠。

进入17世纪,两校已经拥有多所学院,下层子弟的人数有所增加。

18世纪初培根和牛顿的科研成果开始渗入教学内容,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古典课程有所减少。

苏格兰等地的五所大学更为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学费较低。

17、18世纪英国教育的特点:

沿袭旧制,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著名教育家:

弗兰西斯。

培根:

(1561-----1626)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针对演绎法的不足,创立了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

曾起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却惟独没有宗教神学的地位。

这个新的科学体系对后来学校课程的科学化影响很大。

17世纪夸美纽斯和洛克重视实用的课程体系,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百科全书计划,都受到培根的影响。

约翰。

弥尔顿:

(1608----1674)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色辩护人和文学界的杰出诗人,著有《论教育》。

严厉批评当时学校的弊端,主张兴办学园,兼施中学和大学教育课程包括古典学科(从学习古代科学知识着眼)和自然科学及应用学科,要求将有实践经验的人,如猎人、园丁、药剂师、工程师、解剖师、水手等引进校园。

注重军事训练,还可以去校外参观学习。

教育对象是名门贵族。

弥尔顿的论教育在问世20年后,英国清教徒把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更为注重实科教育,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领先的。

后来这种文实兼重的学校还流行到美洲大陆。

洛克:

(1632----1704)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在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卓著,著有教育著作《教育漫话》、《工作学校计划》、《理解能力散论》、《人类理解力》等。

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导源于经验的”,白板论表明他是主张经验注意到认识论的。

但是他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以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对人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社会意义则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更注重对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