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737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题

(二)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12分)

1、下列词语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酝酿(liàng)发酵(jiào)并缔(dì)咄咄(duō)逼人

B.静谧(mì)莅(lì)临繁衍(yǎn)稀稀疏疏(shū)

C.贮(zhù)蓄分岐(qí)粗犷(kuàng)淅淅(xī)沥沥

D.霎(shà)时澄(chéng)清潦(liáo)亮水波粼粼(lí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我们学校的课改成果入木三分,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B.上海迪斯尼公司认为经济放缓不会阻止游客摩肩接踵,因为它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C.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让同学们觉得轻松,记得牢固。

D.上海一新建的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3、选出下列句

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C )

A.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

B.“进化论嘛!

”鲁迅先生微笑着说:

“我懂得你的意思。

C.奶奶非常喜欢养花,在我家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D.周六晚上,我是看《朗读者》呢?

还是看《快乐大本营》呢?

4、下面句

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D )

A.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B.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C.自由和平等的爽朗金秋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D.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目前,梁河县正采取措施保护这株古茶树。

②使古茶树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③近日,梁河县大厂乡荷花村发现一株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④近年来,梁河县对辖区内的古茶树建档挂牌,进行有效保护,并开展古茶树产品研发。

⑤经初步计算,该株古茶树径围达4.41米,直径140厘米,树龄约1500年,或为省内已发现的单株最大、树龄最久的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A.④②①⑤③B.③④①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④⑤②①③

6、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学校学生会准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宣传周活动。

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0分)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我国是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4分)

【材料】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变异、消亡,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克服困难,从2002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拨款为10.26亿元,而2011年的财政预算已经达到4.15亿元。

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代表作名录。

而第四批名录中,我国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

(2)在宣传周里,为了庆祝“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生会准备在校园宣传栏内介绍“京剧”。

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并填在横线上。

(3分)

【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

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

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

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

如:

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①__综合__性 ②__程式__性 ③__虚拟__性

(3)请你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困难,并请你针对这一困难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3分)

敬萍先生带着有6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

他说:

“在凤翔,搞泥塑的有300多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人不爱干。

我们公司有80多名工人搞泥塑,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

【答案】__困难:

缺少年轻的传承人(或年轻人不爱干)办法:

①加大宣传,让年轻人了解、喜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学校聘请民间艺术大师进入学校做讲座或开设选修课。

(困难1分,两个办法2分)

7、按要求写出下列诗词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

(1)__东风不与周郎便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2)角声满天秋色里,__塞上燕脂凝夜紫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春望》中“__感时花溅泪__,__恨别鸟惊心__”两句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李清照《渔家傲》词一开头两句“__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__”,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9、“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_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0—14题。

(15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惩山北之塞(面对)B.吾与汝毕力平险(全,尽)

C.汝之不惠(通“慧”,聪明)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簸箕和土筐装)

1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的现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3分)

众人“杂然相许”(1分)并纷纷献计献策(1分),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1分),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5—17题。

(10分)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

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

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

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

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

从前。

②固石洞:

地名。

【参考译文】

绍兴六帅,都忠诚、勇敢坚毅,是古代名将。

岳飞最后一个出来,而一时的名声,几乎超过其他人。

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到有十万零九百人,都是一个可以抵挡百人的勇士。

我曾询问他的士兵,认为岳飞把勤奋之人与懒惰之兵一定分清,并且功过一定有差别,所以能得人心。

从前曾见他率兵征讨江西固石洞,行军路过的地区,秋毫不犯,丝毫没有打扰百姓,到现在老人说起他的名字还感动得痛哭流泪。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 冠:

__超过__

(2)以为勤惰必分以为:

__认为__

(3)故能得人心故:

__所以,因此__

(4)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兵:

__军队__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对当地百姓没有一点打扰,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17、“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

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3分)

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

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8—20题。

(10分)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

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石鼓文)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

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

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

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

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

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

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

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

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

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

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

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有改动)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

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19、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3分)

第③段主要写了石鼓这一文物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

20、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4分)

_历代学者对于石鼓文的时代的考证体现了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21—24题。

(16分)

渐行渐远的瓦

①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慈眉善目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

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②每去乡村,第一眼瞧的大都是瓦屋,然后环顾四周看有没有一沟清水,一两棵百年古树,或者一两条水牛与一两个荷犁男人。

要是没有,我倒是想一个人坐在田埂上,摊开一张素纸画上心头的欠缺,这样也就不枉又一次亲近土地与乡村了。

乡村的元素在心底发酵、酝酿与生发,唤起我最亲切、最美好、最心之所系梦之所萦的乡情。

重重叠叠、高高低低、方方圆圆、弯还九转、鳞次栉比的瓦屋,是何等巧妙的美学构图,勾起多少温柔的情愫!

乡村亲我懂我,正如瓦在山水间静谧成古朴之风。

有时不免生出忧郁感:

这样的画面怕是早已生疏,快要别离了。

③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三从四德的女子。

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金碧辉煌的宫廷,它安然。

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

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张牙舞爪,都能给人一种熨帖。

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

④瓦是大地使者,以仰望的姿态承接上天的眷顾。

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大地上每一个蓬勃的生命。

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梦一般带给人幻想,陶醉了一样铺开了新景象,花就凌寒开了,叶也就浓重起来,被风熏染得色彩缤纷。

我想,我这忧郁又阳光的性格是否也与听雨有关呢?

⑤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屋檐滴水点点不移”,听不明白却总是痴痴地看石板上留下的滴水痕迹,想探究水为何这么不厌疲倦地做着毫无意义的事。

中年后才领悟到瓦从容的倾诉里,有着亘古的人生寓意,只是这哲人般的举动鲜有人真正重视过。

我们更多的时候脱离了瓦的影响,变成了泛流,变成了漫涌的洪水,漫无目的地乱撞。

⑥倘若时光回溯,我愿与相爱的人共处山野一室,静静聆听水滴的声音,听它对星空、云霞、山花乃至一只喜鹊与猫的絮语,忘了世外纷争。

⑦可惜童年少不更事,哪有心思与情怀去关注与温饱和快乐无关的瓦?

⑧我瓦下的日子,已不堪一提,又常常忍不住要怀想。

也许人生注定要有那些贫瘠,那些简陋与闭塞,才可丰富得足以令人追记。

几片薄瓦,盖住了白天的繁重与喧闹,盖住了那些从梦中惊醒的惶恐与惆怅,青涩的时光一分一秒在风吹瓦屋木窗的呜咽中,慢慢镀色,形成自然而然的抵御。

日子就这么翻过了一页,却又不知下一页要如何去翻动。

碎与不碎,遮不遮风,挡不挡雨,谁也说不定。

我们过的就是瓦一样纯粹、脆弱、安分、不变的日子,从来没想过会离开泥屋,离开大山,离开牛羊鸡犬耕织的田地。

你耕田来我挑水,男耕女织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神往,却又何其难遇。

在县城住了几十年,每天看到高楼,看到粗硬的钢筋水泥结构,心也磨起了茧,不知不觉间就恋起瓦屋,哪怕它是埋在心中的伤疤,也要毫无羞涩地展示。

因为,它是人之初的具象。

⑨我印象中的乡下并不总是明媚的。

阴郁的日子,忧伤的情绪如柴火焚烧过的烟,从来不往地下钻,它越爬越高,钻过瓦床,冲出屋顶,忸忸怩怩,恣恣扬扬地飞上天,弥漫在整个村庄里。

天灾人祸的时候,这种氛围分外浓重。

尤其是乌鸦,呱呱地叫着,谁都怕它落在自家屋顶上。

可是,又有哪家能绕得过生离死别呢?

⑩瓦是有安抚魂灵作用的。

农人活着上有片瓦,是种安慰;死去了,有瓦相伴也是不错的。

其实,老人大都有了瓦的性情,把死当成瓦,脱胎于泥土,用另一种形式存在。

一丝魂儿悠着,说去未去,似已撒手人寰,就有人用三片瓦慎重其事地给躺在木板上的老者枕于脑后。

农村里都把丧事热闹着办。

吹吹打打,唱唱叹叹,这才是一种完全,瓦全,是对将远逝者最贴切的慰藉。

一个人在土地上生活了那么久,即将回归土地,泥瓦便是最好的祭奠,最好的通行证。

倘若有一两件烧制品如水壶之类伴之,在那头也不寂寞孤单了。

至今,我仍然痴想:

那些去了天国的祖人,因为其勤俭善良,总会有一丝灵魂缠在老屋的上空,以便后人追思。

就像那瓦,在现代人生活中没多大用处了,但它仍然是一种传统,一份情结,对人的灵魂总会有清洗过滤的益处。

我想我这是在对抗某种遗忘,对瓦,我们该永远怀一份诚挚的念想。

(选自2017年5月5日《湖北日报》)

2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4分)

_①本文围绕“瓦”展开叙述、抒情,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②题目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阅读兴趣;③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本文写了瓦片的品格与其蕴含的人生寓意;④暗示主题,表达作者对美好的乡村元素的念想和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

22、第⑧段画横线句子“因为,它是人之初的具象”中的“它”包含哪些内容?

(3分)

①指简朴、贫瘠的生活环境(1分)。

②指人在简陋贫瘠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安分、纯粹的生活状态(或心理状态)(2分)。

2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第③和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三从四德的女子。

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瓦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表达了作者对“瓦”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2)我瓦下的日子,已不堪一提,又常常忍不住要怀想。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忍不住”是按捺不住、控制不住的意思。

这两个词语连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难以自制的“怀想”,表达作者对“瓦下的日子”的思恋之情。

24.本文与《白杨礼赞》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但表达的主题与语言风格有不同的地方。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5分)

在主题上,本文寄托了作者对瓦所蕴含的美好品质的歌颂和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1分);《白杨礼赞》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2分)。

在语言风格上,本文属于委婉含蓄的类型,而《白杨礼赞》则属于阳刚豪放的类型(2分)。

四、综合运用(8分)

阅读下面图表与文字,完成25—27题。

(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6年4月8日,北京某小伙莫名其妙地收到一条“订阅增值业务”的短信。

他根据提示回复了一条“取消+验证码”的信息之后,自己的手机SIM卡被恶意复制,卡中的个人信息全部被盗用,半天之内支付宝、银行卡里的钱被席卷一空,而最后他也没完全明白自己的钱究竟是怎样被黑客盗取的。

(材料来源于2016年4月13日《北京青年报》)

25、阅读材料一中的数据及与数据相关的文字,你得出哪些结论?

(2分)

中国网民信息泄露严重,网民因信息泄露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移动端病毒感染严重,被篡改的应用多。

(答对两点即可)_

26、阅读材料二,结合你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对材料二中某小伙的做法加以分析。

(3分)

示例:

小伙的做法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

他的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慎泄露验证码等信息,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在使用手机时,对于可疑的短信,不要回复,保护好认证信息和验证码,不要随意告诉别人,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7、如果把上面的图片张贴在公共场所的宣传栏中,你认为此图片对网民能达到宣传目的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示例一:

能,因为这张图片图文结合,形象生动,易于大家接受;数据准确,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简便直观,利于快节奏时代的阅读;整张图片警示作用突出,利于网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每点都要从图片特点和宣传效果来答,仅答一方面得1分)__示例二:

不能。

图片中的有些专业性图标应配上文字说明,便于人们理解,图片与文字结合还不够紧密,设计成图表会更清楚明白;图文中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应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

(若只答类似“看不懂图片”或“不喜欢图片”只给1分。

只答“能”或“不能”不给分)

五、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化解生活难题,跨越学习高度,迎接机遇挑战,架设心灵桥梁,独辟创新蹊径,领略人生风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

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

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