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370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

 

理解“书画同源”。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书画和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京剧的出现。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中国书画以它们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本课引言从甲骨文说起,通过一以幅甲骨文的图片,引入本课正文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掌握其中的有效信息。

这段引言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起码有这样一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一、甲骨文的外形特征。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特征──象形文字。

二、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

比较同时代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三、文字成为一门书写艺术,这是汉字的又一特点。

 

第一目“汉字与书法艺术”

 

教材主要叙述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趋势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有大约三千六百年的历史。

 

(3)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A.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教材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B.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

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最突出的代表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二目“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构图诡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对生、死两极,阴、阳两界,天、地、人三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看法。

在每个物象的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虽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个画面瑰丽夺目。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其影响深远。

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

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

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

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在人物画(含宗教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

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后人称他为“画圣”。

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教材介绍了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

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

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

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

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

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目“京剧的出现”

 

本目教材以京剧为例,简要介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戏曲艺术远源流长、丰富多彩。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

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

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

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

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称为优伶,他们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演员。

关于“优伶”,有这样的说法,据说,滑稽戏为中国戏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础。

滑稽戏最早是由“优”发展来的。

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

战国时期,楚庄王手下有一个叫优孟的人,善于讽刺。

宰相孙叔敖颇器重他。

孙叔敖病危时,嘱咐他的儿子日后穷困可找优孟帮忙。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果然穷得以打柴为生。

优孟得知后,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用一年的时间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装扮得十分相像。

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活,立即请他做宰相。

优孟却说:

像孙叔敖那样出色的宰相死后他儿子都只能以打柴为生,做宰相有什么意思呢?

然后唱了一首歌,讽刺做贪官要受罪,做清官要受穷。

楚庄王听后,感到对不起孙叔敖。

立即招来其子,赐予土地和奴仆。

于是,人们就把专以讽刺国王和贵族的缺点为职业的国王贵族弄臣称为优。

早期的戏曲可能是说唱艺术。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大曲”出现,用一支乐曲反复演唱叙述一个完整故事。

北宋中叶,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一种用以说唱长篇故事的新曲体“诸宫调”。

诸宫调是按故事情节的需要选用一定的曲子说唱故事,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

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

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明代前期,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之上,吸取元杂剧的艺术成分发展而来的戏曲形态,形成另一种戏曲形式──传奇。

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南戏最初是民间小戏,后来发展为一种规模宏大的戏曲,每个戏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

在角色行当上较为齐全,有生、旦、净、末、丑等。

在表演方面,综合运用歌唱、念白、动作等多种手段塑造舞台形象。

明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戏曲艺术,朱元璋对南戏《琵琶记》非常赞赏,喜爱有加。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南戏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南戏写作,使剧本更具有文学性。

明代,南戏流行着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大声腔”。

弋阳腔高昂粗犷,发源于江西,在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及北方等地流行。

海盐腔细腻柔和,流行于浙江一带。

余姚腔也流行于浙杭一带。

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间小唱,曲调悠扬婉转,后来经著名戏曲名家魏良辅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又借鉴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对昆腔进行了改革,创造出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新腔,就是号称“水磨腔”的昆曲。

不久,传奇作家梁鱼辰利用改革后的昆曲,创作了《浣纱记》。

《浣纱记》写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员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山。

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辞,向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赴吴服役。

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

于是吴王赦勾践还乡。

越王回乡后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

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毋忘。

吴王色迷心窍恣意荒淫。

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

勾践拜谢西施。

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浣纱记》使昆曲迅速传播开来,传奇的演唱便形成昆曲一统的局面,昆曲成为明朝戏曲的主要形式。

昆曲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汤显祖和《牡丹亭》。

从中国的原始戏曲到昆曲,教材用一段的文字进行了简要介绍,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不必了解太多,只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优伶──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代出现昆曲这一戏曲历史发展线索就可以了。

本目的重点是介绍京剧及其发展线索。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但从清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

从声腔系统来看,除昆腔外,还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声腔。

属于梆子腔系统的,有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各路梆子戏;属于高腔系统的,有江西、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省的高腔戏;属于皮簧系统的,则有湖北、安徽、广西、广东、云南等省的皮簧戏。

在各种民间歌舞和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民间小戏也很兴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与东北一带的嘣嘣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

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由班主高朗亭率领,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来到北京演出。

徽戏剧目繁多,大多为民间故事、历史故事,表现英雄豪杰、爱国主义和生活情趣的内容,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同时唱词也浅显直白,大多数人听得懂。

在表演上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悲剧喜剧应有尽有。

尤其是武打戏,把武术和杂技的技巧应用到剧中,十分火暴热烈。

 

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长处。

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文字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

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的“头牌”程长庚、春台班的主演余三胜和四喜班的主演张二奎。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

有个叫沈蓉圃的画家把同治、光绪年间的京剧十三位名演员照戏装画像,题为《同光名伶十三绝》。

这“十三绝”是:

老生、武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朱莲芬、时小福、余紫云,老旦郝兰田,丑角杨鸣玉、刘赶三。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城里形成了“满城争唱”的局面。

由于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

自从占据北京舞台后,很多演员又走出京城,到全国各地演出,使京剧风靡全国,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汉、济南等地,都成了京剧的发达地区,拥有众多的京剧观众。

京剧具有其他剧种难以相比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国剧”。

随着京剧在全国的广泛流传,各地需要很多京剧演员和文武场伴奏人员,于是,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也日益增多。

其中,1904年创立的喜连成班(1912年后改名为富连成)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一个。

喜连成班由京剧教育家叶春善主持,教育家兼丑角演员萧长华为总教习,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代七百多名京剧演员,许多人成为京剧的“顶梁”人物。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代,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1919年,梅兰芳率团首次赴日演出,京剧在日本受到热烈欢迎,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演出。

应美国文化界人士邀请,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

东方舞台艺术第一次在西方出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电影大师卓别林、黑人歌唱家罗伯特与梅兰芳结为好友,美国两所大学授予梅兰芳名誉博士称号。

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苏联访问演出,东方艺术再一次轰动了世界,梅兰芳与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等世界文学艺术大师会面,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再适当补充一些有关京剧艺术的知识。

京剧用胡琴、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个行当的化妆如头带、脸谱、髯口、服装等都有一定的谱式。

京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它的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但演出时,主要靠演员的唱、念、做、打吸引观众,演员的表演才是演出成功的关键,所以,京剧就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制。

自清末民初谭鑫培创立“谭派”以后,又出现了好几个有影响的流派。

比如余叔岩创立的余派、言菊明创立的言派、高庆奎创立的高派、马连良创立的马派等。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汉字与书法艺术”一目的教学。

教师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理清其演变的基本脉络,归纳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教师可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汉字的演变了解程度。

在课堂上重点讲清: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连笔书写的草书和行书。

虽然字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教材首先简介了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又分别介绍了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按时间顺序梳理书法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如: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继续发展,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

特别要请学生注意看教材的碑帖,对比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谈谈是否练习过书法?

最喜欢哪一体?

 

关于“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结合教材插图并补充一些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画发展的基本脉络,体会各时期的绘画特点。

如:

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关于“京剧的出现”一目的教学,在知道中国戏曲发展的大致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了解京剧出现的时代背景。

 

 

 

2.教学案例

 

案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

古书上说:

“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

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

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 看图片展子虔的《游春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体会隋唐画家的绘画特点。

 

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为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作品。

画中以青绿设色,金线勾勒,富有装饰味,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盛唐的吴道子独创性地运用状如兰叶、富有变化的笔法来表现人物,所画的衣褶有轻盈飘举的动感,人称“吴带当风”。

这种新画法已能表现各类物象的质感,不需要填色,纯用水墨线条就可以绘成形神完备的作品。

后人称他为“画圣”。

 

案例三 截取一些著名的京剧名段,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想一想:

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解题关键:

寻找有利于汉字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

 

思路引领: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相关内容以及初中学过的文化史知识综合思考。

 

答案提示: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