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0075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0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docx

单片机外围线路设计

IC母体的选用

当拿到一张CASE单时,首先得确定的是能用什么母体才能实现此功能,然后才能展开对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因此首先得了解每个母体的基本功能及特点,下面大至的介绍一下本公司常用的IC:

单芯片解决方案

•SN8P1900系列

–高精度16-Bit模数转换器

–可编程运算放大器(PGIA)

•信号放大低漂移:

2V

•放大倍数可编程:

1/16/64/128倍

–升压-稳压调节器(Charge-PumpRegulator)

•电源输入:

2.4V~5V

•稳压输出:

e.g.3.8VatSN8P1909

–内置液晶驱动电路(LCDDriver)

–单芯片解决方案

•耳温枪SN8P1909LQFP80Pins

•5000解析度量测器SN8P1908LQFP64Pins

•体重计SN8P1907SSOP48Pins

单芯片解决方案

•SN8P1820系列

–精确的12-Bit模数转换器

–可编程运算放大器(PGIA)

•GainStageOne:

LowOffset5V,Gain:

16/32/64/128

•GainStageOne:

LowOffset2mV,Gain:

1.3~2.5

–升压-稳压调节器

•电源输入:

2.4V~5V

•稳压输出:

e.g.3.8VatSN8P1829

–内置可编程运算放大电路

–内置液晶驱动电路

–单芯片解决方案

•电子医疗器SN8P1829LQFP80Pins

 

高速/低功耗/高可靠性微控制器

•最新SN8P2000系列

–SN8P2500/2600/2700系列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标准瞬间电压脉冲群测试(EFT):

IEC1000-4-4

•杂讯直接灌入芯片电源输入端

•只需添加1颗2.2F/50V旁路电容

•测试指标稳超4000V(欧规)

–高可靠性复位电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支持外部复位和内部上电复位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可靠复位电路

•内置看门狗计时器保证程序跳飞可靠复位

–高抗静电/栓锁效应能力

–芯片工作温度有所提高:

-200C~700C

工规芯片温度:

-400C~850C

高速/低功耗/高可靠性微控制器

•最新SN8P2000系列

–SN8P2500/2600/2700系列

–1T精简指令级结构

•1T:

一个外部振荡周期执行一条指令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工作消耗电流<2mAat1-MIPS/5V

–睡眠模式下消耗电流<1A/5V

额外功能

•高速脉宽调制输出(PWM)

–8-BitPWMupto23KHzat12MHzSystemClock

–6-BitPWMupto93KHzat12MHzSystemClock

–4-BitPWMupto375KHzat12MHzSystemClock

•内置高速16MHzRC振荡器(SN8P2501A)

•电压变化唤醒功能

•可编程控制沿触发/中断功能

–上升沿/下降沿/双沿触发

•串行编程接口

SN8P2500系列

•SN8P2501A

–程式存储器容量1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48Bytes

–内置高速校准16MHzRC振荡器

–最多可供12个I/O口使用

–两个8-Bit计时器

•T0实时计时器功能/系统时钟采用内部16MRC

•TC0高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高度抗静电/抗栓锁效应能力

–封装形式:

DIP14/SOP14/裸片

–与EMC153兼容

SN8P2602A

•SN8P2602A(SN8P1602B升级版)

–程式存储器容量1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48Bytes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最多可供15个I/O口使用

–两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0: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高度抗静电/抗栓锁效应能力

–封装形式:

DIP18/SOP18/SSOP20/裸片

–与PIC16C54兼容

SN8P2604

•SN8P2604(SN8P1604A升级版)

–程式存储器容量4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128Bytes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最多可供24个I/O口使用

–两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高度抗静电/抗栓锁效应能力

–封装形式:

SKDIP28/SOP28/SSOP28/裸片

–与PIC16C57兼容

SN8P2606

•SN8P2606

–程式存储器容量6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128Bytes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最多可供34个I/O口使用

–两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高度抗静电/抗栓锁效应能力

–封装形式:

DIP40

SN8P2608

•SN8P2608

–程式存储器容量6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128Bytes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最多可供40个I/O口使用

–两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高度抗交流杂讯能力

–高度抗静电/抗栓锁效应能力

–封装形式:

DIP48/SSOP48

SN8P2704A

•SN8P2704A(SN8P1704升级版)

–程式存储器容量4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256Bytes

–5通道12-Bit模数转换器

–1通道7-Bit数模转换器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三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0/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高度抗交流杂讯/静电/栓锁效应能力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封装形式:

SKDIP28/SOP28/裸片

SN8P2705A

•SN8P2705A

–程式存储器容量4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256Bytes

–8通道12-Bit模数转换器

–1通道7-Bit数模转换器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三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0/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高度抗交流杂讯/静电/栓锁效应能力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封装形式:

DIP32/SOP32

SN8P2706A

•SN8P2706A(SN8P1706升级版)

–程式存储器容量4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256Bytes

–8通道12-Bit模数转换器

–1通道7-Bit数模转换器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三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0/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高度抗交流杂讯/静电/栓锁效应能力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封装形式:

DIP40

SN8P2708A

•SN8P2708A(SN8P1708升级版)

–程式存储器容量4K*16bit/随机存储器容量256Bytes

–8通道12-Bit模数转换器

–1通道7-Bit数模转换器

–工作速度可达16MIPS/16MHzCrystal

–三个8-Bit计时器

•T0:

基本计时器

•TC0/TC1:

快速脉宽调制/蜂鸣器输出功能

–高速同步串行通信口(SIO)

–高度抗交流杂讯/静电/栓锁效应能力

–内置1.8V低电压侦测/上电可靠复位电路

–封装形式:

DIP48/SSOP48/裸片

了解上述内容后,再进一步进行评估,看看所需的产品有那些功能,怎样才能实现,大至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用什么样的电源输入,有无大电流负载及一些安规方面的要求,体积大小有无规定,采用电池供电时是否要考虑做一些省电低功耗线路

2,带检测功能的产品是否用到A/D功能,有无必要用到一些精密参考源,主要针对测量电路,或是可否直接采用RC充放电线路来做检测,A/D通道转换需要一定的稳定时间,在软件设计时需要作考量。

为了保证每次AD转换的稳定与正确,最好在每次AD转换前都重新确定AD转换通道、AD转换分辨率、AD时钟源选择位,而且根据所应用场合对所取得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

A/D转换在硬件设计方面的注意事项:

信号源要尽量与A/D转换输入端接近,而且要视芯片输入阻抗添加合适的电容并入信号源输入端。

此外需保证AD转换基准电压的稳定,模拟地与数字地要分开或隔离。

3,操作时有多少个按键,能否采用跟其他I/O口复用,按键是否采用唤醒功能,即采用带有唤醒功能的I/O口,按键输入可否采用矩阵扫描

4,输出指示能否跟输出控制I/O复用,这样可以节省I/O,但要考虑到输出电流的大小,不能影响负载的正常输出

5,有无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定时,用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振荡源

6,复位电路的选取,I/O不够时能否采用内部复位,芯片的上电复位时间与系统电压上升速度,外部振荡器频率、种类及外部Reset电路造成的delay都有关联。

7,有无显示电路,是LED还是LCD,是否必要采用外挂驱动IC

8,大电流负输输出采用继电器还是可控硅,当输出为可控硅时,是否采用共地,还是直接采用光电耦合,有无用到同步信号

9,输入尽可能放在同一I/O,输出放在同一I/O,同时应该考虑到PCB布线

10,I/O口内部有无上拉电阻,有些I/O只能做单一的输入且无上拉电阻,这一点在设计中很容易给忘记!

11,对空闲口的设置,空闲口一般设定为输入上拉或输出低电平。

对ADCI/O通道,应用P4CON的设定,可以避免I/O口的漏电流。

对于不同的外部硬件电路,考虑I/O的状态设置,设定不当,会有漏电流,特别注意上拉电阻的正确设定,若I/O在outputlowlevel,又将pull-upenable会造成漏电,例如:

VDD=5V会有约5V/100K=50uA漏电.

 

输入部分电路的设计

按键部分硬件电路部分应用实例

普通独立按键:

图中S1、S2、S3为常用的三种按键,其中S3接在U1第4脚为低电平触发脚有效,因为U1第4脚内部没有上拉电阻,所以得在U1第4脚外面接一上拉电阻以确保在不按下按键时让U1第4脚维持在高电平状态,采用S2接法时,为高电平触发有效,因这颗IC内部没有下拉电阻,所以得在U1第4脚外面接一下拉电阻以确保在不按下按键时让U1第4脚维持在低电平状态,S1因Ic内部有上拉电阻,则不要外加器件。

纯按键矩阵描按键:

电路中扫描口都得为双向的I/O口,如此电路需要省电功能,则将COM1、COM2用到具有唤醒功能的I/O口即可。

按键加LED矩阵描按键:

加二极管的按键复用1:

加二极管的按键复用2:

加二极管的按键复用3:

加电阻并联型复用:

加电阻的按键复用:

上图中按键同样可以复用在COM口上!

采用移位寄存器的按键复用:

 

采用A/D功能的按键:

 

触摸式按键:

在目前MCU应用领域里,很多场合都离不开开关信号,这些开关信号的实现都是通过按键操作实现。

而传统的按键应用最广最普遍的就是机械式按键(或称为B键),这一类按键的共同点就是透过金属触点来得到开关信号,也正是这些共同点决定了机械式按键的应用场合和使用寿命。

如在一些带有油烟或腐蚀性气体的应用场合;另外,在很多小家电应用领域,也都是在模具表面开孔,使用PVC胶来做按键触摸点,这些PVC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也很容易损坏。

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按键输入方式——触摸式按键(或称感应型按键)。

顾名思义,这种按键输入方式与传统机械式按键不同,它不需要金属触点,取而代之的是感应人体的触摸动作。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触摸按键方案中,多为采用MCU+专用IC以及只用MCU实现两种,在MCU+专用IC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触摸信号专用IC是英国昆腾(QUANTUM)公司的QT系列IC,如QT1080就是带有8路独立触摸按键输入的处理芯片。

但是使用MCU+专用IC方案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其抗干扰能力不强以及其成本较高的问题,也正是这一缺陷决定了在很多MCU应用场合这种方案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下面就从应用的角度对采用独立MCU方案开发感应型按键的原理进行讨论。

 

一、感应型按键的电气原理

这种感应型按键的实现原理是基于电容对高频脉冲信号的耦合特性,通常称该电容为耦合电容。

当该耦合电容的容值发生改变时,经过该电容耦合得到的高频脉冲的高电平幅值将发生改变。

如图所示:

 

A

 

如图所示,高频信号OSC经过电容C1耦合,再经过电容C2滤波,这样在K1点可以得到一直流信号;A点为按键电极连接点,电极的表面可以是一些如玻璃或塑料的绝缘物质。

当人体透过电极表面的介质触摸按键时,此时人体、电极和这些介质就等效成一个电容,该等效电容与耦合电容C1并联,最终就相当与改变了耦合电容的容值,从而经由C1耦合得到的高频脉冲的高电平幅值就将发生变化,在K1点得到的直流信号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当人体接触按键时,K1点的电压将降低。

由MCU的AD口读取K1点的电压变化,便可知道按键与否。

K1点的电压变化范围一般在几十至一百毫伏范围变化,这与电极表面的介质和高频信号的频率有关。

在有些应用中,由于K1点的电压变化太小,通常还会在K1点接一级放大器,这样MCUAD口端的电平变化范围将相应变大。

由于SONiX8bitMCU,至少提供12bit的AD,所以在采用SONiX8bitMCU开发时并不需要增加一级放大电路。

针对上图所示的参数,下面将给出A点在人体触摸前后的波形变化(电极表面的介质为压克力板)。

 

 

人体触摸前A点的波形

 

人体触摸时A点的波形

对于高频脉冲的产生,通常都在几百KHz,根据具体的应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常见的电路形式有采用NE555和CD4069:

 

通常SONiX的MCU都有提供至少一路PWM功能,根据应用的需求,也可以采用该PWM功能作为

高频脉冲发生器。

对于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按键数量超出MCU提供的AD通道数的情形,此时可以增加一模拟开关,如CD4051。

二、感应型按键的软件实现

从上述电气原理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到达MCUAD口的直流信号并不是十分理想的直流信号,由于是经由104电容滤波直接得到,其纹波系数很大,因此,在软件的实现中,应充分考虑AD口信号的正常波动。

其次,程序判断按键与否的根据是AD口信号变化的大小,当AD值负变化达到给定量时,认为有键按下;反之,AD值正变化达到给定量时,则认为是按键弹起。

由于程序判定按键的根据是AD值的变化量,所以在程序中,还应确定一个基准值,所有的变化量都应相对这个基准值,一般情况下,在上电时应将这个基准值确定,或通过实验计算出一个基准值保存在程序中,但后者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出现基准值变化而导致按键失灵,最好的做法是将两者都考虑进去。

在程序中应充分考虑对AD值做数字滤波处理,常见的数字滤波如滑动平均值滤波和中位值滤波,在此不讨论具体的滤波算法,可以参考相关的书籍。

此外,程序中还应做好按键去抖动的动作,这是任何形式的按键处理程序都应考虑的。

通过以上对感应型按键的原理的讨论,重点在于如何使得整个系统稳定可靠,即抗干扰能力要强,这主要与程序编制有关。

所以,关键的还是强调程序处理。

本人按照上面讨论的原理,有做一跑马灯DEMO,可以轻松通过EFT日规2000V测试。

一种简易的接触式触摸电路:

直接采用人体感应电压去改变输入检测口的电平做按键检测,此电路稳定性比较差,但成本低,图中的触摸开关为一导体。

常见的单片机输入部分线路:

风扇外壳触摸保检测电路:

高灵敏度MIC声控线路:

R9可以调节灵敏度

带自动增益控制的随音乐变化转换电路:

 

红外对管对射及反射控制线路:

采用光遮断器的光控线路:

红外发射接收硬件电路:

红外遥控的发射接收电路比较简单,其中接收电路可以使用集成红外接收器成品。

接收器包括红外接收管和信号处理IC。

接收器对外只有3个引脚:

Vcc、GND和1个脉冲信号输出PO。

与单片机接口非常方便,如图所示。

①Vcc接系统的电源正极(+5V);

②GND接系统的地线(0V);

③脉冲信号输出接CPU的中断输入引脚。

采取这种连接方法,软件解既可工作于查询方式,也可工作于中断方式。

但需要注意的两点:

一是注意发射接收管的驱动电流;二是要注意接收部分的滤波措施,上图中C2就是用做稳定输出波形,但注意C2不可太大。

单管低电压侦测线路:

DC

AC1

AC2

三种常用可控硅控制同步信号的采集线路:

采用光耦的同步信号线路:

隔离式同步信号电路:

 

实用的交流信号采集电路:

两款实用的直流负载过流检测电路:

 

输出部分的设计

直流马达控制:

单马达小电流三极管驱动:

单马达大电流MOS管驱动:

 

单马达大电流三极管驱动:

带过流检测的三极管马达正反转驱动:

 

普通马达正反转驱动:

继电器控制马达正反转驱动:

混合型马达调速驱动电路:

混合型马达调速驱动电路:

 

混合型马达调速正反转驱动电路:

带过流保护的混合型马达调速正反转驱动电路:

高电压大电流混合型马达调速驱动电路:

交流马达控制:

 

交流市电控制

――MCU对可控硅的控制

在用可控硅对交流市电控制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步信号(弄不好都会产生不均匀的斩波,控制白炽灯表现为灯闪)

1)清楚同步信号在交流周期中的位置,最好在交流零点选取.

在一些阻容降压对MCU供电电路中,最好直接在交流电源两端取同步信号(过零点),以避免计算阻容产生的象移(PHASESHIFT)

2)同步信号要稳定

二,控制信号

1)可控硅断路时,可控硅控制极(GATE)最好是开路,没有开极的MCU可加如下电路:

当三极管不导通时,可控硅的控制极(GATE)开路,当三极管导通时,可控硅的控制极(GATE)接地。

2)只有上图的GND与可控硅的T1(图中ACIN1)为参考有电平差(如97A6和BT136则GND电平等于或低于ACIN1),该信号(GND)才能触发可控硅导通。

故在硬体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点间的电平关系。

三,触发点

由于可控硅的T1与T2两端要有一定的电压才能被触发,故不能在离交流电零点太近处触发可控硅,否则将会触发不成功,换而言之,经过可控硅的交流电一定不会100%全波的。

常见可控硅控制电路:

 

MCU供电部分设计探讨

在设计常用单片机系统中,电源的部分的设计占重要的地位,它对一个完整的产品能否设计成功起了决定性的做用。

其内容涉及:

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体积,重量,供电时间的长短,带负载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稳定性等。

下面是笔者工作中的经验设计,还请多多指点。

常见的电源稳压类的IC有:

KIA7045,78L05,L7805,L79L05C,MAX873,6601D,Aic1628,AIC1734,AIC1742,BL8505,C310,CJ431,TL431A/B/C,LM317,H34063A,m62216e,NCP1200,L9552,HT7136,HT7544,KIA7045ap,pq05dz51,R1210Nxx,SC10XXAZ,SC431XXAZ,sc803,SC1033AZ,XC6371,xc6383,BL8505等。

一、变压器降压

此类型的电路主要是带负载能力强,DC跟AC完全隔离,但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AC电源先经变压器降压后再做一些整流滤波及稳压,再给单片机供电。

如下图:

上图中的U1在负载电流较大时可以采有L7805或其它电流较大的稳压器件,5V电压供单片机,但是要注意的是单片机的电源尽量不要跟大负载的电源共在一起,比如说大流的马达,功放,及闪灯等,以防止这些负载在工作时产生的大电流引响单片机的正常工作,尽量让单片机的电源稳定。

C3,C4应该按负载的大小而定。

负载大时可以采用容量较大的电容以确保电源波动最小。

应用实例:

二、电容降压

在设计常用单片机系统中,为了减小体积、降低成本,往往采用电容降压的方法代替笨重的电源变压器。

采用电容降压方法如元器件选择不当,不但达不到降压要求,还有可能造成电路损坏。

最简单的电容降压直流供电电路及其等效电路如图1,C1为降压电容,一般为0.33~3.3uF。

假设C1=2uF,其容抗XCL=1/(2PI*fC1)=1592。

由于整流管的导通电阻只有几欧姆,稳压管VS的动态电阻为10欧姆左右,限流电阻R1及负载电阻RL一般为100~200,而滤波电容一般为100uF~1000uF,其容抗非常小,可以忽略。

若用R代表除C1以外所有元器件的等效电阻,可以画出图2的交流等效电路。

同时满足了XC1>R的条件,所以可以画出电压向量图。

由于R甚小于XC1,R上的压降VR也远小于C1上的压降,所以VC1与电源电压V近似相等,即VC1=V。

根据电工原理可知:

整流后的直流电流平均值Id,与交流电平均值I的关系为Id=V/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