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9067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1、判断文章体裁

2.找记叙文六要素

3.找主题句

解题指导:

找文中首议论、抒情句(段末、文末)。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通用答案:

紧紧围绕       中心选取        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

(1)相承:

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叙事—议论或抒情,写景—议论或抒情;

(2)相并:

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3)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种类: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对题目评析

(1)拟题:

以文章中心、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线索为题目。

(2)评题目:

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线索,组织材料;点明文章主旨;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格式:

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       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

把      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

插叙了          ,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朴实自然、简洁明快、口语化、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诙谐幽默(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辛辣讽刺、含蓄深沉、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句式选用: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

(1)拟人手法

答题格式:

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

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2)夸张手法

答题格式:

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           ,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

作用:

用   象征     ,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

(4)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

把    和    比较,突出       的特点(或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

通过写        ,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

答题格式:

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答题格式:

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    ,后     。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使跌宕起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格式: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

答题格式:

设置了一个    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

答题格式: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

答题格式:

加强语气,给人以音韵之美;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2)开门见山

答题格式:

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

(13)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

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

例题:

《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

答:

《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答题格式:

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       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例题:

《荷叶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

答:

《荷叶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5)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

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答题格式:

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      和发表议论,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7)虚实结合

答题格式:

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     ,虚写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作者               之情。

(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

答题格式:

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         之情。

(19)动静结合

答题格式: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是写动景,     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

(20)伏笔、铺垫

答题格式:

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       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

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题型变种:

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

(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

(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把     比做      。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的     特点。

(说明文)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

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突出了           ,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             ,增强气势,充分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强调了            ,突出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加强语气,意思是说              ,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

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首先……)

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

“××”一词原指     ,这里指      。

表现了               。

15.分析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通常指向段落中心、层次中心或文章中心,多为揭示文章的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

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

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段作用

(1)如果开篇点题:

总领全(下)文,点明题旨,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

开启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如果开篇是景物描写:

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

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如果连续感叹:

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中间段作用

(1)承上启下(过渡);

(2)次要形象(含物象)衬托或对比;(3)主要形象:

扩展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3))埋下伏笔;照应前文;

(1)在答题时,要考虑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末段作用:

(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或强化感情的作用;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作用:

一般有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运用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要分析其特殊的效果; 

17、判断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叙述人称及变化

19、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20、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

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1、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

人物描写包括: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

答题格式:

属于    描写,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

(或      的高尚品质等)

2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

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景色,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

附录一:

氛围(气氛)的分类

1严肃(肃穆)庄严:

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

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

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

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

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

附录二:

心情的分类:

1怒:

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

2忧:

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

3惊:

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

4愧:

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

5想:

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

23、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写        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           ;写          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题:

《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答:

写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写听众的反应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

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

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

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_________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

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_________,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常见的有:

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

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

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

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

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

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

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

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

答题格式是:

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

将_________和_________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

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_________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

“_________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5)类比论证的回答格式:

将________和________作类比,有力地证明________的论点,便于理解和接受。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

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道理论据(真理、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两种。

作用都是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

7、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答题格式:

(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

(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_________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

(3)引出论点或论题。

8、“_________”词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格式一:

不好。

因为⑴“_________”词有_________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⑵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回答格式二:

⑴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

⑵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9、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

答题格式:

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

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10、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

⑴提出_________的论点;⑵用_________论证方法和_________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_________结论。

11、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

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_(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_________(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_________(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12、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解题要点:

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⑵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

①对比②类比⑶要审清题目要求。

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13、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考查的都是结构上的关键句,答题格式如:

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_________,开启下文的的_________。

⑵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_________观点。

⑶与_________句前后呼应。

14、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

(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

(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15、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思路:

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16、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

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严密的答题格式是:

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_________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

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是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17、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

因为

(1)该段阐明了_________词语(多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和_________词语(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2)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3)补充论证了_______,_避免论述片面化、绝对化。

(4)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18、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1)_________描写,描写了_________人的_________形象/品质等,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

(2)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_________论点;(3)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19、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格式:

总—分式或分—总式或总—分—总式。

总—分—总式分析是:

(1)提出_________的论点或用_________引出_________的论点;⑵用_________论证方法和_________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_________结论。

总—分式分析只有

(1)

(2),分—总式分析只有

(2)(3)。

【议论文的结构: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20、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答题格式:

_________是正面事例论证,_________是反面事例论证。

21、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

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答题思路:

(1)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

(2)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22、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

(1)论题角度拟:

“论_______”“议_________”“谈_________”;

(2)论点角度拟:

“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应该_______”喜:

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