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辨析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579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辨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辨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辨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辨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辨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辨析题.docx

《教育学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辨析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辨析题.docx

教育学辨析题

一、观点辨析题

1、《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但是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前教育学阶段,虽然对教育活动的论述已经不少,但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论述比较深刻,也显得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不正确。

所谓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被人们意识到,因为教育现象是存在于社会客观现实之中,但是这些教育现象有时和其他社会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

既然不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就谈不上将它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教育现象即使被意识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现代教育学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特性。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甲说:

“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乙说:

“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你认为呢?

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

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

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

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5、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待五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使五育均衡发展。

●此观点错误。

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要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但“五育”并举并不是均衡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即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的区别,我们要辨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6、我们对待应试教育应该全盘否定,而对待素质教育应该全盘接受。

●此观点错误。

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病和危害,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我们要辨证的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本身就不是万能的。

影响人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仅仅是一种影响而已。

此外,我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走入实践没多久,素质教育理论这方面还准备的不足。

应试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具有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此外,教育离不开考试手段,考试具有选拔和评价功能,素质教育的结果同样需要考试进行衡量,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考试来选拔。

 

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此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

它集中体现了生物特征DNA的遗传是父辈通过基因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8、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9、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该说法错误。

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

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

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不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即使有,也终将受到经济的惩罚。

 

1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不正确。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

11、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该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推动文化的进步,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

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1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该说法正确。

因为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所以唯有发展教育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13、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这种说法错误。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它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在时间上,将学龄期向前和向后扩展,涵盖人的一生;在空间上,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和家庭。

因此,终身教育不是不要学校教育,而是要求学校教育制度能够从人的学习需要出发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

 

1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就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不正确。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15、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相同。

●错误。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品德形成发展,而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16、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把“一切”学生教育好。

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7、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错。

集体形成的条件是:

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

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

 

18、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

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错误。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却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通过正面说服教育好。

因此,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9、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错误。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20、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错误。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1、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的“偏爱”、“偏见”的危害性。

教师的“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

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等因素而过分偏爱某一些学生,而冷落另外一些学生。

有些教师对待“差生”用一种“晕轮效应”,即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纪律、品质等各方面都是不好的,对差生有一种严重的歧视。

这样会给学生身心造成影响深远的伤害。

 

22、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此说法正确。

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在认识能力、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都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表现为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缺乏与他人交往、友好相处的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交往中,容易导致学生认识的偏面性、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和压抑等)的产生以及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对立、对抗等紧张的师生关系,从而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此言有一定的道理。

教育不仅仅是改造人,是更注重唤醒人。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

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二、案例分析

1、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

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长期以来,人们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这种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对此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同样,在教育方面也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请分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发展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就教育自身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

即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强调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人员的投入比例、三级教育的发展比例、师生的比例、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要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调;

●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终身教育的观念纳入学校教育。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教育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而言,教育是传播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4、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

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

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5、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上述规定有什么看法?

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

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发展是不是健全的。

 

6、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

“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7、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

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8、“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老师和蔼地问:

“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9、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10、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

“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

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

”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

“老师,什么叫‘酷毙了’?

”“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

”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

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请用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11、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

“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

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

”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

刺中有花!

”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

“李刚说得对。

仙人掌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

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

‘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

”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

(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

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

●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

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

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

(2)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

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

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差生”,首先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

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

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

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

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12、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

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这些教师的做法违背了:

(1)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要把正确的思想疏导与必要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2)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5)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6)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要结合实例加以扩展说明)

 

13、某农村小学所在地盛产水果。

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

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

于是德育教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

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

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

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

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是失败的原因。

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

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材料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