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377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问题的思考

[摘要]面临剧烈竞争的高职院校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本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问题;措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其内涵建设水平,而内涵建设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得靠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工作。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如何搞好内涵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内涵建设的内容

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

抓好内涵建设就是要理清办学思路、正确设置专业、重视师资建设、打造品牌特色等。

具体体现在确实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二、目前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之间通融性不强,相互支撑力度不足。

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属中职学校组建升格而成,现有招生专业间的关联、依托、支撑不够,办学资源、力量相对分散,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显;部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硬件基础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专业教师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专业教学,对现有专业选优重点建设力度不够,总体水平不高,示范、特色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专业群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

现有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原中职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新申报专业,建设几乎全部是从头开始,难度大,任务重。

且一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专业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建设有规划,有计划,但具体执行不是太好。

根据国家及省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要求选优建设的特色专业,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中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专业建设目标不太明确、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规划要与学校现有的专业及专业群的相互支撑一致,发挥整体功能和作用。

专业建设计划落实不到位,执行措施不力,需要加大建设和管理的力度。

(4)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由于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及专业发展的速度过快,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直以来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瓶颈,制约着大部分专业办学质量上水平。

个别学院的教师结构较好,但规模的发展,以专业队伍来看真正满足专业要求的并不多。

专业骨干队伍尚未形成,已有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力量一是不够均衡,二是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学校选拔培养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很好地与学校的专业建设结合起来;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高还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相当一部分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难以突出重点和精品。

对课程建设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理清。

精品课程立项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还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

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建设力度不大,注重个人研究成果,不注重在教学中的成效,且目前课程资源尚未共享;在课程建设上,还没有彻底地把贯彻国家、省上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的要求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还有重视申报不重视对建设课程的质量建设;各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

(2)课程建设过程管理质量不高。

对课程建设管理也存在着只注重建设课程的文字材料,缺少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监控,对建设质量的评价检查也多从材料人手,对建设效果关注不多。

这是在实施课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要把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各二级学院(系、部)严格过程管理,注重质量和效果,而不是完全凭材料说话,从多方面收集信息,综合评价,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3)课程建设教师群体参与度不高。

精品课程的建设往往是负责人自己独立建设,同一教研室教师群体参与度不高。

课程建设单靠某位负责人独立建设不仅力量单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负责人不仅要发挥模范带头的建设作用,还需要善于引导同一教研室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从实质上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果的推广力度。

(4)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缓慢。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制定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但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成效不显著,没有形成标志性的教学成果。

(三)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与研究还很薄弱。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研究包括: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等。

相当一部分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等级不高,缺少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成果。

而且从立项和实施情况来看,对促进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果不是很明显。

甚至有的项目就根本没从教学实际出发来研究,没有很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针对性不强。

(2)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课程的开发、考试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应达到15%以上,目前一部分学院的必修课可以达到或超过此项要求,但相当部分的必修课程还达不到要求;同时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3)学分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缓慢。

(四)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的实施、基地建设的规划等在专业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偏少、质量偏低,实习过程中管理中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2)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过程中有课题重复现象,选题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格式、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审查力度不够,存在有学生上网下载、抄袭现象部分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有指导不力、评分不严现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不高。

(3)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由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数量等不甚合理,能够承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严重缺乏,更有甚者,有“双师”资格证,却不能独立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即有职业资格证而无相应的职业能力。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五)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不是很合理、队伍相对稳定但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划方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的计划、措施或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待规范和提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一部分学院里的学生已逾万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人手紧张,任务繁重,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2)教学管理制度。

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的规章制度内容有待更新;有些工作虽有制度,但贯彻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在实施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急需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利于对学校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六)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

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从学校的监控角度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有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期初、学期中以及学期末的阶段性监控难以实现教学的全程监控。

三、内涵建设的措施

(一)专业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学校专业现状,根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制定好“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确立稳步发展、重在建设的思路。

(2)在专业建设上,应在未来的几年内不断深化老专业的改造,科学合理地整合相关专业,加强专业之间的通融性,将专业群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来抓。

(3)按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的目标管理,严格建设计划管理,建立专业建设考核评估制度。

(4)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重点在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规划,通过设立专业带头人岗位等措施建立起专业建设骨干队伍的梯队在学校内建立教师专业信息库,更好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二)课程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好课程建设规划。

(2)加大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发挥专业群优势,整合专业课教学资源,争取形成标志性成果。

(3)加强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规范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要对教师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对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和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按照学校规划有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从课程层面上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实施、以及学分制、双师制、双证书制等的实施,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争取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见成效,出成果。

(三)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说,研究教学应该比教学研究更重要,因此在未来的教学立项上、在教学研究项目中,相关教学及职能部门,不仅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行申报项目,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还需从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挖掘课题,制定课题指南,实行招标立项。

(2)加强制度建设,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纳入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和教学考核内容;加大教学手段的改革,继续改善教学手段的装备,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研究、开发和制作CAI课件。

(3)加快学分制改革的步伐,完善配套政策及措施,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四)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分专业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加快专业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尤其是要建立一批稳定的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同时加大学生专业实习、见习的指导及管理力度。

(2)切实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规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要求,严格审阅制度;按照专业要求规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评阅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考核,努力提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

(3)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培养方式,培养一支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教学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要按照“精简、精干、高效”的原则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着重提高队伍的素质,并从严要求管理干部加强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

(2)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同时加强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检查,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创造条件,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要求管理干部积极参加教学管理研究,承担或参加教改课题,把工作实践与专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投入,改善管理条件,提高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提高工作效率。

(六)质量监控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监控机制。

建立专兼结合、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学习委员)的作用,畅通信息的收集、上报、处理、反馈的渠道,确保对教学全程的监控;

(2)制定和完善各类课程教学质量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如:

实践课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等),规范考试大纲,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3)适时修订教师教学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加强教师对有关教学规章制度的学习,严明教学纪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营造优良的教风,以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龙头,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习(训)基地、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条件。

学校要抓内涵建设,就得首先从专业建设着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来带动其他建设,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方案》2010年5月。

[2]《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意见反馈会专家反馈意见》,学校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5月。

[3]《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关知识》,学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10月。

[4]王明玉《内涵建设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中国教育报,2007-09-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