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857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docx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技诸方面发展的,重点面向乡村基层管理和乡村农民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乡村社会学是该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任务

  乡村社会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乡村、乡镇管理及乡村应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乡村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本课程可以为乡村社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超越一般经验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指南。

它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决策及管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专业知识和咨询服务。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教材编写中,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远程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本着“必须”、“够用”和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写中力求简明扼要、概念明确、理论清晰、逻辑性强,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四、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处理。

  了解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对其中关系到农村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创立、发展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把握。

  掌握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的内容:

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本课程的前、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

农村政策与法规、行政管理学、财政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等;

  后续课程:

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植物生产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六、教学环节

  1.音像课:

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电视大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采取录音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主要讲述本课程和教学难点、疑点,与学习指导书一起,讲述本课程的思路、方法,两种媒体互相配合,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2.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是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形式。

面授辅导应以本大纲为依据,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疑点、难点并能运用生动恰当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要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保证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电大教育的目标之一。

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与提高,学生要主动以自学为主,兼顾收听录音,参加辅导课来获取知识。

  4.实践:

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培养目标。

教学实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同时撰写参观体会或调查报告。

  5.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形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考核主要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对现实社会问题及社会发展的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分配

  本课程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和录音教材两种形式。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主要阐述本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学习思路和方法,提供综合练习。

  录音教材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

本课程采用录音形式,以重点讲授为主,讲授本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疑点,共讲授13学时(其中2学时时期复习指导),其余为自学学时和作业学时。

学时分配

章节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

  第五章乡村社区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乡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乡村社会问题

  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学的涵义、学科特点,乡村社会学的涵义、意义;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了解乡村社会学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中国乡村社会学概况。

一、乡村社会学

1.乡村社会学的涵义及学科发展

2.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3.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4.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二、中国的乡村社会学

1.1949年前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概况(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

2.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理论、分析与实践

3.我国乡村社会学的恢复与发展

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特点,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乡村社会的涵义及特征,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内容;掌握社会化的特点、当代农民的基本特征;了解乡村社会的结构、社会化的过程、途径

一、乡村社会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2.乡村社会的结构(几个角度)

二、乡村居民

1.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

2.乡村社会成员――农民的涵义与特征

三、乡村居民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2.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乡村居民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

四、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

1.我国传统农民的特征及其变化

2.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

教学重点:

乡村社会的结构、乡村居民的特征,社会化的必要性、内容及途径

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群体的涵义、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功能,乡村家庭功能、家族和邻里的功能;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乡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家族的涵义、特点,邻里的涵义、特点。

了解乡村家庭发展趋势。

一、乡村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二、乡村家庭

1.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2.乡村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3.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4.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三、乡村家族与邻里

1.家族的涵义、特点、功能

2.邻里的涵义、特点、功能

教学重点: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乡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家族和邻里的功能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涵义、构成要素、功能,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掌握社会组织的特点;了解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构成要素与管理(家长制、科层制)

2.乡村社会组织的涵义与基本类型

二、乡村经济组织

1.乡村经济组织的历史演变

2.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突出的问题

三、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1.乡村基层政权组织

2.村民自治组织

教学重点: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功能,中国乡村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五章乡村社区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区的涵义、构成要素,乡村社区的涵义、特点与结构;掌握社区的特征、类型、乡村城镇化的途径、集镇社区和乡村城镇化的涵义;了解乡村社区的起源与发展。

一、社区概述

1.社区的涵义、特征、

2.社区的构成要素

3.社区与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关系

二、乡村社区

1.乡村社区的涵义

2.乡村社区的主要类型

三、乡村城镇化

1.乡村城镇化的涵义、进程和必然性

2.我国乡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和实现的途径

教学重点:

社区的构成要素,集镇社区,社区发展,乡村城镇化

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生活方式涵义、构成要素,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消费方式;掌握婚恋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劳动方式和丧葬方式。

一、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的涵义

2.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生活方式的制约因素(生产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二、乡村生活方式

1.乡村劳动方式

2.乡村消费方式

3.婚恋方式、丧葬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

三、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途径

1.发展目标

2.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消费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

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分层的涵义、标准,社会流动的涵义、动因和功能;掌握社会分化、社会分层、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功能;了解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现状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涵义、方法、标准

2.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3.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功能

二、乡村社会分层

1.中国乡村的阶级结构

2.当代乡村社会的分化

3.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

三、乡村社会流动

1.乡村社会流动的动因、特点。

2.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

3.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教学重点:

阶层划分的标准,社会流动的动因及功能。

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问题涵义,乡村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掌握社会问题成因、特点,乡村贫困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了解乡村社会问题解决的一般途径

一、乡村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涵义

2.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3.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

4.乡村社会问题的解决的一般途径

二、乡村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

2.贫困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

4.教育问题

5.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教学重点:

社会问题的成因,乡村人口问题和贫穷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和治安问题。

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点、功能,乡村社会控制的涵义、方式,法律的控制作用、道德与舆论的控制作用、越轨行为的成因与控制;掌握政权、制度的社会控制作用,越轨行为的表现;了解乡村社会控制的特点、发展趋势、宗教信仰和乡规民约。

一、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涵义

2.社会控制的特征

3.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乡村社会控制

1.政权、法律、制度

2.道德、习俗、舆论、宗教

三、乡村社会的越轨行为及控制

1.越轨的涵义

2.我国乡村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教学重点:

社会控制的功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保障的涵义、内容、功能,养老问题,乡村社会保障的原则和措施;掌握救灾和医疗问题,乡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了解五保、优抚问题。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实质

2.社会保障的内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乡村社会保障

1.我国乡村社会保障任务产生的背景

2.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

3.改革以来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状况

三、建立、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必要性

2.当前我国建立乡村保障制度的努力

教学重点:

社会保障的内容、功能,乡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立乡村社会保障的原则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社会变迁涵义及动因,现代化涵义、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掌握依附理论、趋同理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任务;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

二、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3.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三、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

1.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与特点

2.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3.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任务与支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