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664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docx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

磨盘村村委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

孟庆尧

  村民委员会选举发生的环境是村落社会,要全面认识村落社会首先必须把村落内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梳理清楚。

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村落社会的宗族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宗族对农村民主进程影响的发生、演化、发展、现状、前景的学术著作目前比较系统和完备,其中有些著作也提到了姻亲问题,但这些著作大都把姻亲放在宗族的角度去观察,把姻亲看做了宗族的附庸,而没有认识到很多时候姻亲势力也会对宗族势力产生牵制和分化,在某些环境里,姻亲势力在村落社会里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宗族势力。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宗族与姻亲之间到底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宗族与姻亲各自如何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产生作用?

研究此类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村落社会关系的脉络,更加清晰的认识村落社会,有针对性的制定或完善包括村民委员会选举在内的村民自治相关政策。

一,磨盘村宗族构成及宗族关系

  鲁北大平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元末官军和农民起义军多次在这里进行拉锯战,连年战争把这里的人口几乎赶尽杀绝。

残存的一少部分人也大都在明初朱棣南征中惨遭涂炭。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朱洪武杀尽能找到的活口、再释放“红头苍蝇”将隐藏在废墟下、墓穴中的人咬死的传说。

明初政局稳定后,大量征发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地区的人口移民鲁北。

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问我祖先在何处?

洪洞县里大槐树”。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长韩复榘又征发大量的鲁南、鲁西南人口移民到这里。

磨盘村现有人口大都是移民的后代。

  磨盘村地处鲁北南部,现有人口1106人,耕地2500亩,在附近属于比较大的村。

磨盘村所在的县和这个县周围的几个区县,大都村多村小、村落居民居住集中。

一般村庄的规模在600口人左右,小村也就百八十人,最大的村也有两三千人的。

人们一般祖祖辈辈以农为生,向往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外出打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地理环境相近、政策环境相同,各村的情况也还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

磨盘村经济条件、社会状况各方面情况在整个鲁北地区有一定的典型性。

  明初最早到磨盘村落户的是孔、宋两姓的三五户,刚到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具硕大的磨盘,就把村名定为磨盘村。

历经明、清、民国,马、王、陈、徐、李诸姓通过外甥住老娘家、当上门女婿等渠道来此落户。

到2004年底,全村有孔姓人口508人,宋姓人口314人,马姓105人,王姓102人,其余为陈、徐、李姓。

  孔姓在村里现有三大支,一支称“兴字门”,一支称“南门”,一支称“后街”。

“兴字门”是孔姓的旺支,占了孔姓人口的近一半。

因一族独大,历来没有外姓针对孔姓全族的威胁,而从解放前的战乱到文革期间的派性纷争,威胁还往往来自本族的强者,故不存在全村的孔姓人联合在一起的社会基础。

按照本姓历朝历代不成文的规定,孔姓同姓间不允许通婚,故儿娶女嫁除部分与外村联姻外,都选择了本村的其他姓氏,故族内各支大都和本村内其他姓氏有姻亲关系。

比起儿女亲家,那些已经记不起那辈子是一家的那些旁支族人,要疏远的多。

但孔姓沿袭祖辈留下的辈分制度,一世一世往下传,子孙辈分用字统一,晚辈遇到上辈,不管是近支还是远支,该叫叔叔叫叔叔,该叫爷爷叫爷爷,最起码还能维持表面的“热乎”。

  宋姓分“南支”、“北支”两大支,两支分别居住在村子的南、北两头,据说他们分别是立村初期两兄弟的后代,到当代两支之间血缘关系遥远,在一个村内居住但离的远,平时生产生活彼此帮不上多少忙,所以除一姓之外、比照他姓几乎已经看不出特别亲近的关系。

因两支各自孤立,都在大姓孔姓的“包围”之中,所以人们大都对孔姓有提防的心理,支内人相对比较少,但都很团结。

对内互助,对外奉行“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难于和村内的其他姓氏合作共事。

推行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后,为维护共同利益,两支的长辈商定重修家谱,通过一部家谱的编修南、北两支族人关系骤然紧密起来,这也引起了其他姓氏人群的不解、怀疑和警觉。

  马姓来到磨盘村较晚,只有一大支,都集中居住在一条马家胡同,和其他宗族有着广泛的姻亲关系。

尽管人口繁衍很快,但他们大都生性老守本分,对公共事物不感兴趣,单求过好自己的日子。

  王姓是继孔、宋两姓后最早来落户的姓氏,人丁一直不是很兴旺,族人的性格大都保守而坚毅。

长期以来他们处在孔、宋两大姓氏之间,与孔、宋两姓接有复杂的姻亲关系。

他们内部保持着高度的团结,在村里发生的矛盾纠葛中不喜欢抛头露面,但村里人都尊重他们的意见。

  陈、徐、李姓不是亲兄弟相依为命就是干脆单门独丁,在村里没有多少影响。

  从建国到施行村民自治前,磨盘村基本上是孔姓“当政”。

孔姓“当政”,当权者压制的对象也多为孔姓人;而当权者的直接对立面,也多为孔姓人。

村班子几经变换,第二大姓宋姓的几个头面人物一直是孔姓不同当权者的副手,他们一般还占据会计、保管等肥缺。

偶儿也有其他姓走进村班子,但也大都没楞没角,只是个陪衬。

  实行村民委员会选举后,磨盘村宗族间关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第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上级初步拟订的孔姓候选人为各方所反对,最强烈的反对声音,就来自孔姓家族内部。

后来换上了一个宋姓作为候选人,这个宋姓与原先孔姓候选人的反对派结盟,最终高票当选。

宋姓在连续当政两届后,与他的孔姓盟友反目,这个孔姓自拉一套人马竞选,一举将宋姓也赶下台。

此后,王姓也曾两度当选村委会主任。

到这个时候,磨盘村的宗族关系因选举而日趋复杂起来,围绕选举,各族之间、各大族内部的分支之间、族内分支与外族之间,既联合、合作,又斗争、倾扎,各种势力围绕着现实的政治利益,既着眼宗族的远近,也着眼姻亲的亲疏,以最大限度争取选举资源为目的进行整合,在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内部也在不断的产生着分化。

传统村落社会关系由此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二,2004年的磨盘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2004年下半年,磨盘村所在的镇开始组织村民委员会选举。

镇党委、政府考虑到磨盘村是大村,并且情况比较复杂,有意把这个村放在了工作的最后。

  又要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消息一经传出,磨盘村有意参加竞选者一下子冒出十几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其中的四五位自觉竞争无望,自动偃旗息鼓,最后的竞争者剩下了7个人。

这7个人的情况如下:

  孔全,48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

早年干过两三届村委会成员,是上届村委会主任。

他在任期间村里硬化了街道,修了数条水渠,基本完成了上级安排的税费改革和计划生育等任务,村里基本没有出现大的上访事件。

但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在谁说了算的问题上,他与上届支部书记结下了成见,双方互不服气,影响了村里一些事情的处理;

  孔凡水,28岁,初中文化,他和孔全都来自孔姓的“兴字门”,是出了五服的爷们关系。

他五服之内兄弟众多,在村里同龄人中人缘也好,能掌握一部分“铁票”;

  宋小同,40岁,初中文化,中共党员。

当过兵,部队复员后一直担任村委会成员。

他在宋姓“北支”的一个主要分支中有别人无可替代的威望,属于宋姓新一代的头面人物;

  宋小廷,50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

曾在镇上干过临时干部,在村民中口碑不错。

他和下面提到的宋传山都属于宋姓“北支”的一个旁支;

  宋传山,27岁,初中毕业。

其父当教师,村里的年轻一代大都是他父亲的学生。

他本人现在镇上当临时干部,平时没少给村里人办事。

他和宋小廷是五服边上的爷们关系。

  王辉,42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曾干过两届村委会主任,在任期间,为群众上自来水、架电,也干了不少实事。

并且人实在、厚道,再挑剔的人在他身上也找不出大毛病。

  王剑,41岁,初中文化,在同龄人中有一定威信。

他和王辉也是五服边上的爷们关系。

  村委会共有3个名额,一下子出来7个人竞选,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7个人在思考,他们背后的社会关系也在为他们着急。

最后他们普遍意识到,在村里各种势力分野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凭一个人孤军奋战谁也没有过半数的把握。

要想争取更多的人的支持,就必须有选择的与其他竞争者联合和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协商,最终7个竞选者分成了3个参选派别,不同派别各自捆绑成一驾战车,与其他派别进行竞争。

有意思的是,这7个人在选择竞选搭档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同宗族的人,而选择了其他宗族的人。

这7个人,除了有些同宗同族之外,有些还在村班子里合作共事过,有些还是前几届选举的搭档,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要按照现实的政治需要重新进行组合了。

组成的这3个派别分别是:

  一组:

孔全、宋小廷;

  二组:

王辉、孔凡水、宋小同;

  三组:

宋传山、王剑。

  临近年底,全镇选举工作陆续结束,磨盘村的选举才开始举行。

选举的最终结果是:

王辉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宋传山当选委员会委员;孔全未过半数,但票数在其他人中领先,根据有关规定,他被宣布为村委会临时委员,留待数月后再参加一次选举。

三,2004年磨盘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结果分析

  在宗族观念比较强烈的村落社会中,来在小家族的王辉竟然再次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一问题看似有些偶然,实际确有其必然性。

  凭心而论,磨盘村这次站出来参加选举的7个人,无论人品、素质、能力,在全村都是比较好的。

曾当过村干部的没有因贪沾而留下骂名,并且还在资金紧缺、村里各种社会关系复杂的情况下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第一次参加竞选的年轻人有朝气、有闯劲,并且大都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

尽管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村民眼里这7个人很难拉开很大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竞选者背后的社会关系、及他们运用这些关系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实践证明,选举前竞选搭档的选择,对后来的选举结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这7个人在选择竞选搭档的时候,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同宗族的人,而选择了其他宗族的人?

这里有两条很浅显的道理:

一,本族内票源总是有限,联合同族人不会给自己的票数带来明显的增加,而联合一个外族人却可以在其他宗族扩大票源;二,与本族人联合会带来其他宗族的反感和警惕。

同族竞争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同族内部、甚至同族内部各支势力的分化和瓦解。

在同族内部、甚至同族内部各支势力分化和瓦解的情况下,姻亲的作用显现了出来。

从表面上看,王辉宗族小、人单势孤,但他在磨盘村的姻亲关系却盘根错节。

他的这些姻亲关系大都是村里不同宗族的头面人物。

他的岳父属孔姓“南门”,兄弟多、辈分高,在孔姓“南门”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且从文革以来一直是村里各派“政治人物”幕后的智囊,富有“实战经验”。

他的姐姐和妹妹都嫁给了孔姓的“兴字门”,并且都属于“兴字门”的旺支。

“兴字门”这次有个想竞选连任的孔全无疑是他最强的竞争对手。

有他姐夫、妹夫的家人在,这次他又联合了妹夫的五服内侄子——也就是那个孔凡水做竞选搭档,无疑从孔全的碗里大大的舀了一勺子“羹”。

王辉族叔的连襟在孔姓“后街”有很强的号召力,两家平时关系也比较好,关键时候,也能给他发挥一些作用。

王辉家与宋姓“北支”的一个旁支也有一些很近的亲戚关系,但这些关系难以左右宋姓票源。

为此,这次王辉特意选择在宋姓中有影响的宋小同作为竞选搭档,也自然赢得了大部分宋姓人的支持。

另外,他还通过妹妹妯娌的关系,拉住了马姓的票。

当然,本族有个王剑也在和自己分票,但王姓毕竟是小宗族,即使是分去一部分也无碍大局。

一张巨大而牢固的姻亲关系网就这样铺撒在磨盘村各宗族之间,加上台前幕后的一些工作,王辉的胜利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与王辉相比较,其他竞选者就略逊一筹了。

就孔全而言,在王辉的姻亲关系和同族孔凡水的竞争之下,作为“兴字门”的次支他只获得了本族不到一半的票。

而在姻亲方面,他就没有王辉那么好的条件了。

他的姊妹远嫁外村,自己兄弟一人,妻子是本村王家人,在王辉、王剑的争夺下来自岳父方面的票很有限。

除此之外他在村里没有用的上的亲戚关系。

就宋小同、宋小廷、孔凡水、王剑而言,他们在村内也有七大姑、八大姨,姑家、姨家、老娘家,但他们的这些亲戚和这些亲戚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影响都远远不能和王辉相比,其情况与孔全大同小异。

尽管孔凡水和宋小同都把自己捆绑在了王辉的战车上,但王辉竞选成功,他们却落选了,这是由于他们三人尽管在宗族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其他两个竞选搭档却无法享受王辉的姻亲资源。

  宋传山的当选也有家族和姻亲的关系在,但都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他父亲和他自己的影响。

这多少有些例外。

四,结论

  象磨盘村这样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姻亲关系以决定性的优势压倒宗族关系,目前这在鲁北地区还不是很普遍,但姻亲关系的重要却的确已经为人们所深刻认识。

通过磨盘村2004年底的这场选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鲁北宗族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加上推行选举制度后宗族内部竞争的加剧、来自姻亲的分化和牵制,宗族内部核心越来越分散,越是大的家族,越有化整为零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的家庭,血缘关系是一条把一个宗族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同时,婚姻关系的必然存在,在宗族间布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姻亲在宗族间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中,不断为彼此提供联合和合作的可能,在不同宗族实体间的撞击中提供某种润滑和粘合。

宗族延续的结果是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联系的血缘纽带渐趋消于无形,随之而来的是同族间人们是亲情越来越淡。

在磨盘村大姓中,宗族内部有分支的区别,同支之间,又有远近亲疏。

“五服”之内,称“自家家的”,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得“到场”,凑人情份子要比街坊四邻都多一些,春节拜年同辈兄弟结伙逛街、串门,显示团结、也显示人多势众,遇到丧事都有义务披麻戴孝拄哭丧棒。

同支内出了“五服”的,谁家有事也应该“凑场”,但一般为外圈帮忙的性质,大多在外围支应,管多了会被讥为“死装隔近的”。

  再远,就象磨盘村的孔姓三大支之间、宋姓的两大支之间,除非有其他特殊关系,就几乎没有密切的来往了。

象孔姓,最高的辈分与最小的辈分相差七八辈,高一辈是父辈,高两辈是爷爷辈,高三辈是老爷爷辈,高到七八辈称呼都没法称呼。

除非面临共同的威胁,而且有头面人物趁此机会以祖先的名义、打着维护共同利益的旗号去组织和动员,否则很难把五服以外的族人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姻亲也在宗族间传承,但传过三代后会迅速淡化,然而姻亲关系每代间都有发生的可能,有时候宗族间几代的“仇家”,因一段婚姻的确定而尽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迅速走到一起。

在一个村落内部,人们需要相互依存的同时,也还有个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一个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大家都希望占有更多的资源,有争耕地、争宅基、争水源,也有村落管理权力的竞争。

如果宗族人少、门户太小,很容易受到来自大的宗族的压制,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大家很容易产生凝聚力;但如果一族独大,族内成员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外族的压力,竞争就自然在内部产生。

即使是小的宗族,如果没有来自外族巨大的压力、而内部对资源的争夺没法彼此妥协的时候,也会出现“窝里斗”。

  这次磨盘村来自3个宗族的7个后选人的出现,所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

姻亲间也有竞争,当某些关系处理不好或某些利益不协调的时候,姻亲间也会拔拳相向。

与宗族间、一个宗族的各支间圈对圈、块对块的竞争不同,姻亲的竞争是点对点,大都是两个家庭或两个家庭中的某些成员的争斗,对大的村落社会关系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宗族是个相对封闭的集体,由血缘划线,它直接排除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社会成员;姻亲却是开放的,亲联亲、亲接亲、亲上加亲,老亲少亲都算上,一个村落内部往往是“十门九亲”。

  不管人们认可与否,“是亲三分向”这是人之常情。

我想即使是在美国,布什竞选总统,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他的家族成员、他的“三亲六故”也没有理由不投他的票。

在中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竞选者的品德、能力、社会影响固然重要,他背后的支持者和可以操控的其他选举资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社会中人,竞选者在村落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利用,比如邻居、街坊、同龄人、同一个村民组、同学、酒友、牌友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宗族和姻亲。

  宗族和姻亲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各自产生着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在彼此的合作中以几何倍数增加,也能在彼此的拆台中以几何倍数缩小。

宗族可以利用姻亲。

在传统村落中,小家族通过婚姻关系攀附大家族本身就有寻求安全保障和生产生活帮助的含义,大家族之间的姻亲也具有彼此缓和矛盾、加强合作的含义。

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竞争中,各竞选人和他们背后的宗族势力自然要借助姻亲关系彼此展开合纵和连横。

这种以姻亲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联合与合作能让参与各方从中受益。

但是,姻亲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带给宗族的,也不仅仅是“利好”。

姻亲可以将触角直接深入到宗族内部,挖去宗族势力的墙角、甚至直接抓住宗族势力的核心,在宗族内部争夺和不同姻亲势力的争夺中,引发宗族势力本身的解构。

就象磨盘村王辉与孔全在竞争中分裂了孔姓“兴字门”一样。

  姻亲和宗族一样,都不是村民自治中的积极力量,但它现实存在,应该加以正视。

所谓选举,无论在国外竞选总统,还是在国内竞选村民委员会主任,是单个人的角逐,同时也是不同政治势力的角逐。

国外以党派或利益集团的形式,中国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宗族、姻亲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是原始状态的党派和利益集团。

它们的顽固存在有其必然性,在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并没有人为的铲除的可能,法律制度也不可能、事实上也做不到直接去限制这些隐性的“党派或利益集团”无形的选举参与权——只要这一集体参与权构不成对其内部个体基本选举和被选举权的直接侵害。

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当选者靠各种不同势力的支持上台,但如果他只为他的支持者谋利益,必然仿碍村里其他成员的利益、必然得罪更多的人;而如果他的支持者从他那里得不到应得的利益“回报”,下次就会减弱对他支持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也会对宗族和姻亲产生反作用,在制度健全下持续推行民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解顽固的宗族和姻亲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