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557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时代与媒体素养教育ppt课件.ppt

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严三九教授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基本框架,一、概念的缘起和演变二、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三、媒介素养运动的开展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四、网络时代与网络素养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运动,2,引言,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诸多方面。

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

人们每天被无数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互联网、手机短信、公交信息发布平台,3,教师的困惑,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当你在全班学生面前慷慨激昂地就媒介的效果、媒介的历史、媒介背后的经济学或媒介的内容发表精彩高见的时候,一位同学举起了手,非常有礼貌地质疑:

“很抱歉,我没有看出这些信息有什么重要。

”你一下子就感到发怵,尤其是当你看到还有一些同学颇有同感地点头的时候。

4,这是1998年,一位美国的教授杰姆斯珀特在他的专著媒介素养概论的开篇中所介绍的情况。

珀特先生进而观察到,在(美国)目前新闻与传播学的教科书中,看到的基本上要么是一些抽象的理论,要么就是一些关于媒体的具体细则,也许在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或者是精心设计的表格中隐含着许多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因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已经失去了问“为什么?

”的兴趣。

5,这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反映了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更是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6,一、概念的缘起和演变,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卷入了这个充满了诱惑的玩具,在这个玩具里有“四分之三的主题是关于爱情、性和犯罪的”。

这个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经引发了一场长期的关于大众文化的论争:

到底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1922年,“佩恩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不一论”,7,对新媒体的诘难,20世纪第一个10年:

我应该带孩子去看电影吗?

20年代:

为什么我的孩子比我更熟悉收音机里的节目?

30年代:

收音机里的暴力节目是不是太多了?

40年代:

卡通漫画会对我的孩子有坏影响吗?

50年代:

电视对我的孩子究竟是有好影响,还是坏影响?

60年代:

我的孩子从摇滚乐里学到了什么?

70年代:

电视节目怎么有这么多的暴力节目?

80年代:

我的孩子是不是玩电子游戏玩得太多了?

90年代:

我的孩子使用计算机了,上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呢?

21世纪第一个10年:

我的孩子使用手机上网,他会变成什么样呢?

8,到底媒介对人们(包括青少年)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影响,产生了什么效果,对这方面问题的不断追问和研究,积累和验证,终于使得这个研究领域也变成了一门学科传播学。

9,早期的效果研究方法对后来的研究框架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媒介教育的主流立场一直是经验性的媒介研究,把媒体当成外在于人的客体,进行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以致形成了经验传播学的主流传统。

媒介效果“强弱渐强渐弱”的反复讨论。

10,尽管对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研究始于美国,但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概念的是英国学者。

同样也是出于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媒体流行文化的质疑和反对。

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发表了文化和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

11,著名的学者L马斯特曼认为,媒介素养的教育在英国经历了“免疫”范式、“大众艺术”范式和“表现”范式三个阶段。

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了根本转变,媒介素养教育从保护主义,进入了“大众艺术”范式,新的范式并不是要学生反对媒体、排斥媒体,而是要学会区别、判断和欣赏媒体,即由抗拒立场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的立场。

12,新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结构主义思潮中符号学和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他们之间所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在70年代的末期,由于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贡献,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从以前统治阶级所造就的“虚假意识”或“错误意识”到葛兰西所言的“公共意识”。

13,伴随着媒介技术的突破和人们认识的拓展,媒介素养的名称也不断变化,比如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视觉传播、媒介批评等。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及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相继不断提出。

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演变,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

14,二、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15,二、媒介素养运动的开展,随着大众媒介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也随着人们对媒介素养意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

16,媒介素养运动的特点,第一,普及化和规模化第二,无统一建制,模式多样化第三,社会化,17,第四,全球化第五,网络化,18,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案例一中学生上周五下午,放学后。

静安区某网吧内来了不少中学生。

记者的身边,就坐着两位附近某重点中学的初三学生,他们正沉浸在“魔兽”世界中。

“我们一般很少来网吧,上学时很少玩的。

”一位学生说道,今天放学早,所以来玩一会儿。

这两个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还算有自制力,也没有“网瘾”,“练不练级无所谓,到顶就是60级,主要是组队一起做任务,享受打到高级装备时候的快乐。

”但是,说起班里另外一位同学,两人相视一笑,“他家里条件好,反正无所谓,天天玩,很入迷的。

”据两位中学生说,每个班几乎都有一两个整天沉浸于网络游戏的同学。

19,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案例二大学生大学周围,网吧最密集,而这里又以来自外地的大学生居多。

一位大学生说:

“网吧里的电脑速度快、配置好,比寝室里好,另外,一群人可以在网吧联机打游戏。

”并不是所有人都把网络游戏仅仅当成消遣和娱乐,也有一些大学生沉浸其中,染上了“网瘾”。

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小王就经常去其中一家网吧,那里大多数是小王的校友。

一开始,小王是偶尔玩玩,到了大三,他完全沉迷了进去,逃课、通宵,直到成绩单上第一次出现了“F”(不及格)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保送研究生这下是没指望了。

”小王的父母经常到网吧来找他,这让他觉得没有面子,家里还从经济上控制他,并要求他每天回家“报到”,不准住校。

20,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案例三打工仔网吧里,随处可见打工仔的身影,玩游戏、看电影、聊天交友平均1000元的月收入,两元一小时的收费,10元就可以通宵上网,对打工仔来说,实在价廉物美的娱乐。

小邓和小叶这两个矮矮瘦瘦的安徽小伙子,正沉浸在游戏的厮杀中。

刚满19岁的他们,接触网络一年多的工夫,却已经成了级数很高的“高手”。

自从接触了网络游戏后,他们几乎每天都来这个网吧,“收费的游戏玩不起,所以就专挑免费的,上次一个游戏的账号被盗了,就换了现在这个游戏。

”谈起游戏里的练级,2个小伙子似乎底气足了不少,并直接把自己定义为了“沉迷”一族。

来自江苏的小张,在上海待了5年,网龄超过3年,算是老“网虫”了。

“那会儿车间老师傅经常谈网络,我觉得很有意思,下班后跟着老师傅们去了工厂旁边的网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基本上天天去,在QQ上和新认识的网友聊上四五个钟头,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

”,21,网吧上网的特点,1.玩家多是年轻人。

放眼望去,网吧里都是稚嫩的面孔。

青少年学生是主要人群,而那些没有工作的社会人员,大多也是刚从职校、中专毕业。

网吧里男孩占据了绝大部分。

每天晚上,网吧内通常都有60%的通宵客。

女孩子大多是看电影、聊天、玩休闲类游戏。

2.兴趣决定沉迷程度。

华师大的心理专家陈默女士发现,那些有网瘾的孩子,往往在把游戏玩到顶级后才发现,“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

”而那些沉迷其中的孩子,往往还在“半山腰”,为游戏所着迷,但是,现在的某些游戏设计,一环套一环,似乎玩不到尽头,也让孩子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3.地点锁定玩家人群。

大学附近的网吧大多被学生占领,城乡结合部的网吧中,打工仔居多。

其他地区的网吧成分复杂,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三校生、打工仔、社会闲散人员都有。

22,案例分析:

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游戏玩家张先生:

通常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的人,往往喜欢网络游戏,因为虚拟社会里能让他找到成就感。

我最疯狂的时候,每天要打到天亮。

但后来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比网络游戏里的帮会、装备要重要得多,比如父母、家人、爱人、事业。

要让我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我。

家长刘先生:

孩子沉迷于网络,使家长忧心如焚,承受着巨大压力。

我们希望有社会上的第三方力量,帮助孩子摆脱网瘾,不管怎么样,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

社工钱先生:

某种意义上,网吧成为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风港”,学习、生活和就业的种种压力,找不到发泄口,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我们一直说要给青少年创造活动空间,可篮球场、足球场越来越少,或者收费越来越贵。

一方面,我们要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思,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23,三、网络时代与网络素养,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网络是青少年最经常接触的媒介。

从网民的年龄结构分析,青少年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

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3.51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7%。

在所有网民中,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35岁以上的网民占17.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24,互联网将不仅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而且将会通过消除中介或重构中介,大大优化社会运作的效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互联网引发的是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其内在活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我们不能忽视青少年的德育、创新和实践教育,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他们的信息教育和媒介教育。

25,

(二)研究现状,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素养原本意旨一个人的读写能力,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了,素养的定义已不仅限于读写能力,凡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反思、批判、解构、应用能力,以及一切对自身生活有引导和帮助的能力,都可称之为“素养”。

26,信息素质,信息素质,即指青少年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恪守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备:

(1)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3)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4)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7,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

(2)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信息的能力;(3)找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4)正确评价信息和科学组织的能力;(5)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6)恪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

28,网络营造的“拟态环境”使青少年与现实世界相脱离,一些青少年因现实环境不能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惑,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甚至不能自拔。

29,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媒介已经成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家庭教育的角色得到进一步的弱化,甚至也威胁到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加上现行的教育体系及制度存在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缺陷,在媒介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上,青少年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有效教育。

30,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走过几十年的历程,如今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31,在中国,早在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研究员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随后卜卫推出了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一文,文中提出媒介教育中要实现的四个目标:

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2.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4.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

32,卜卫提出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的三点建议:

1.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2.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3.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网上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