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4459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docx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大学语文古代背诵版

大学语文(第二版)

徐绍建

《诗经》:

《蒹葭》、《采薇》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国语》:

《王孙圉论楚宝》

《战国策》:

《庄辛说楚襄王》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

《好乐何如》第一版是《齐桓晋文之事》

《庄子》:

《秋水》

屈原:

《山鬼》第一版是《湘夫人》

-------------------------------------------------------------------------------

李斯:

《谏逐客书》

《汉乐府》:

《有所思》、《上山采蘼芜》

《东方朔》:

《答客难》

司马迁:

《项羽本纪》

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

李固:

《遗黄琼书》

赵壹:

《刺世嫉邪赋》

-------------------------------------------------------------------------------

曹操:

《步出夏门行》第一版是《短歌行》

曹植:

《白马篇》

陶渊明:

《和郭主簿》第一版是《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篇)》

-------------------------------------------------------------------------------

王维:

《汉江临泛》、《终南别业》第一版是《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

李白:

《庐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第一版是《蜀道难》、《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杜甫:

《新婚别》、《阁夜》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

白居易:

《长恨歌》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

李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

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

苏轼:

《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第一版是《声声慢(寻寻觅觅)》

陆游: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文天祥:

《正气歌》

-------------------------------------------------------------------------------

王实甫:

《西厢记(长亭送别)》

刘基:

《司马季主论卜》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岱:

《西湖七月半》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

曹雪芹:

《红楼梦(节选)》第一版是《红楼梦(宝玉挨打)》

第三版改回《红楼梦(宝玉挨打)》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

鲁迅:

《秋夜》、《伤逝》

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

郭沫若:

《凤凰涅槃》、《炉中煤》第三版删了《凤凰涅槃》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茅盾:

《香市》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

朱自清: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闻一多:

《发现》

<苏雪林:

《山窗读画记》第二版删除>

沈从文:

《边城(节选)》

戴望舒:

《雨巷》

冯至:

《十四行(原野的小路)》

赵树理:

《传家宝》第三版删除了《传家宝》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钱钟书:

《论快乐》

卞之琳:

《断章》

穆旦:

《诗八首》

张爱玲:

《金锁记》第二版新增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

老舍:

《茶馆(第一幕)》

巴金:

《怀念萧珊》

第三版新增《登记(节选)》

梁实秋:

《雅舍》

艾青:

《光的赞歌》

第三版新增《干校六记(节选)》

王蒙:

《春之声》

汪曾祺:

《受戒》

舒婷:

《双桅船》

贾平凹:

《静虚村记》

古代文学部分

一、《诗经》之《蒹葭》,《采薇》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依风、雅、颂三大类编排。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诗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矛盾、经济状况和风俗习尚。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多隔句用韵;结构常采用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富有韵味;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蕴藉含蓄,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经》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对我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蒹葭》:

P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朦胧的意趣:

这首诗为怀人之作,至于所怀何人,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词;有人认为是思念、追求恋人之曲。

这样神秘而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恰好可以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

或是梦中情人,或是难觅的贤才,抑或是某种理想的境界。

人们在苦苦寻觅各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时,都可以从这首诗里获得审美快感。

2、艺术效果:

本诗具有虚实相生、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把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①虚实相生。

全诗分三章,每章前四句以秋景起兴,并点出追寻的对象;后四句先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寻,然后虚写追寻的结果——“伊人”出现的幻景。

幻景的出现,不仅深刻地表现出一个追寻者的痴迷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前面所述的实景实情,而且还给诗境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色彩,丰富了诗的情感质素。

②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形式的采用,使得本诗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美,而且本诗在重叠中,字句使用略有变化,丰富和推进了诗意的发展。

从白露之“为霜”、“未睎”、“未已”,暗示了追寻时间的推移;“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不定和难以接触。

这种反复咏叹,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感情逐步深化。

③情景交融。

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其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读来韵味很足。

《采薇》:

P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诗歌内容:

全诗分为六章:

第一章写长期征战的士兵有家不能归的原因。

第二、三章写归家心切,但由于戍边没有固定的地方,连给家人捎信问候也不能,甚至可能命殒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

第四、五章转到回忆对敌作战的情况,侧重表现战斗的紧张、军队的声威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最后一章写士兵还乡途中抚今追昔的哀怨与伤感。

2.思想感情:

按《汉书匈奴传》所述,当时猃狁侵扰北方边境,许多男子不得不服兵役,远征他乡,与入侵之敌作战。

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远征的士兵在战罢归来的途中,对同猃狁作战的回顾所流露出来的哀怨感情。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

它将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下层士兵置于两对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西周与猃狁的民族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西周的统治者站在正义一边,所以士兵们尽管对远离家乡、劳苦困顿的征战生活感到哀怨,但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因而都勇敢地投入战斗,表现出朴素的爱国精神和对正义战争的支持。

另一方面,是西周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

西周统治者只不过把人民当作他们防御的工具,打仗时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统治者跟本不管他们的生死饥渴。

所以士兵们回乡时充满了怨愤,痛苦地感叹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艺术特点:

①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诗中有比、兴,但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虽为“直言之”,却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诉哀怨,肝肠寸断;述战斗,豪情满怀。

②倒叙的结构。

诗的前五章是对过去军中生活的回忆,末章才抒写作者当时归途的感触和悲哀。

这样的倒叙结构,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回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边地征戍战斗生活的情境之中,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③复叠的修辞。

它运用字句和重叠反复,造成语调的优美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

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④最后一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成为古代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的经典诗例。

二、《左传》(02简答)

即《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

记叙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节描写,使所记叙的内容故事化。

《左传》尤其善长描写战争,注重交代战争的政治社会背景、谋划过程及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其胜负的必然性。

在记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它往往通过任务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左传》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宫之奇谏假道》

本篇写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到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

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

首段,从当前虢、虞的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

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

开篇用一句话交代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

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

三、《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

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大多比较朴素平实,语言简括,少有文采。

《王孙圉论楚宝》

本文记叙了楚国大夫王孙圉与晋国赵简子之间关于出国宝贝的一段对话。

王孙圉作为一个使臣,在对方企图以借楚宝为题羞辱自己国家的时候,从容镇定,机智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王孙圉的论述酣畅淋漓,观点鲜明,机锋射人,始终不离楚宝又不囿于楚宝,纵横驰骋又层层推进。

他首先断然否定了赵简子所说的白珩是楚宝,给骄横的赵简子迎头一击,变被动为主动。

紧接着提出了楚人视为宝贝的是人才和物产,并说明了视其为宝的原因,就是于国于民有利。

对比白珩,其无用而不可为宝之理明矣。

第二段,王孙圉从具体论述楚过得宝贝进而泛论国家之宝,他所说的六种国宝,都体现了能为国为民派大用的特点。

最后一笔收拢,又回到楚宝上来,进一步点明了华而不实的美玉不能被视为楚宝,并暗示了视其为宝的愚昧。

这样,既使自己的论述首尾照应,无懈可击,又含蓄地对开头赵简子“鸣玉以相”进行了嘲讽。

四、《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或互相辩难的言行,故定名为《战国策》。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说理充分,论事透辟,尤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人物刻画方面,一些篇章镂刻精细,极为生动传神。

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庄辛说楚襄王》P20

楚国从怀王开始,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趋势。

顷襄王即位后,“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进谏却不被采纳,终至秦兵攻破郢都。

顷襄王逃到城阳后,不得不主动请庄辛来商量对策,庄辛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告诫顷襄王,如果只图眼前享乐,终日与倖臣为伍,丧失警惕,必将遭致国破身亡之祸。

庄辛这段谏言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引譬设喻,使说理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

庄辛运用比喻至少有两个特色:

一是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物到人,娓娓说来却步步紧逼,直到击中顷襄王的要害。

二是正面立意,反面设喻。

其立意为“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所用比喻,全为“晚”、“迟”之事,突出了亡羊而不补牢的后果,这种写法就更具震撼力,不得不令对方警惕和深思。

这篇文章还成功地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庄辛的劝谏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直言劝谏,表现了庄辛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第二段引用一连串的比喻婉言相劝,显示出庄辛审时度势的眼光、巧妙的攻心术、出色的辩说才能和不计前嫌的胸怀。

总的来看,这篇文章体现了《战国策》的主要风格和特色。

五、《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每篇各有若干章,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雍容和顺,纡徐含蓄。

有些篇章也能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描写中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25

本篇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说法,虽然志向大小不同,态度谦倨有别,但都是从正面回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只有曾皙的回答似乎离题,他不是讲得道国君信任后将怎样从政,而是讲投身于大自然,过悠闲自在生活的乐趣。

这样离开政治而谈自己的志趣,却意外地得到了孔子的赞许。

为什么孔子特别赞赏曾皙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来使所有的百姓安乐,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他曾在回答子路关于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的问题时说: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曾皙的做法正是修身养性,以此教化社会,就能使百姓都过上安然悠闲的生活,这不就达到了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了吗?

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道:

“吾与点也。

”也有人认为,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在不得志时残生的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

孔子曾周游列国,四方游说,却处处受到冷遇。

虽然孔子是主张积极用世的,但在屡受挫折之后,有时难免会产生一种脱离人间世俗,自甘淡泊的想法。

这篇短文,虽然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描写人物的语态性格却非常传神。

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直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和志趣高远,都一一表现得清晰而生动。

特别是曾皙的那一段话,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煦、其乐融融的春游图,充满诗情画意,文采灿然。

六、《孟子》(05简答)

《孟子》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集。

它主要记述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由孟子本人和他的门第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写而成。

孟子主要是用批判异学的方式来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和宣扬自己的观点。

《孟子》内容宽厚宏博,行文气盛语壮,对古代儒家散文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好乐何如》

本文论述君主的忧乐观,实已涉及为君之道,立论的理论基点是君主当行仁政,以民为本。

文章的关键句应是:

“与民同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些语句与《梁惠王》次段所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一样,都意在强调君主与民同乐的重要。

文章由对齐威王个人爱好(“好乐”)的议论,引出君主“与民同乐”的治国之道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称王之术,颇能反映《孟子》说理近而能远、浅而能深的艺术特点。

全文分为三节,都用对话形式结构其文。

第一节主体是孟子与齐威王的对话,庄暴与庄子的问对只对主体内容起引发、提挈作用。

孟子先肯定宣王“好乐”,然后通过提问使威王说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的感受。

再将“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引向“与民同乐”。

并细说君主将其欣赏音乐之乐、田猎之乐和顾及民众生计之乐结合在一起,才是“与民同乐”,否则即为“不与民同乐”,从而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

读这节文字,不难看出孟子说理如何借助对话以推阐入深的手法。

第二节写孟子借与齐宣王讨论文王之囿是大是小的问题,说君王之囿若与民同用,再大也不算大;若诛杀出入囿中的民众,则设囿如同设阱,小亦为大。

显然,此节所言,仍体现了孟子君主当与民同乐的主张。

第三节仅一问一答,但孟子的答词中又有问对之词。

孟子答词除进一步提出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必能为王于天下的观点外,还借齐景公、晏子的问对之词,具体说到君主当如何与民同乐的方法。

从这番答词,可见孟子说理好引《诗》、传以及谚语为证,又爱用先王之事为证,而且引先王之事是展开来说,不同于后来骈文中的用典。

七、《庄子》(06简答)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的著作。

庄子的思想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

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其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

庄子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当时黑暗现实也有所揭露和抨击。

《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纵横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于用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艺术成就是高潮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思想和散文艺术,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秋水》P50

思想内容:

本文所阐述的是庄子的认识论。

在这里,庄子把“无为”的思想用于认识论,将人的认识区别为小知和大知,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肯定了后者而摈弃前者。

庄子所说的“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针对于小的大,只具有相对意义;二是针对所有的有限的无限,具有绝对意义。

河伯所说“吾大天地而小豪末”,还只限于前一层次,只是在有限之中考虑问题,而北海若所说的“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都有无限之意。

庄子首先是立大小,然后又破大小,从第一个小大的层次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即有限无限的层次,而无限才是真正的大知。

大知者认为万物齐一,道无终始,无为即可以“反其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下面又借“夔怜蚿”等寓言进一步说明“反其真”即是乘天机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再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证明无为的作用;用公孙龙问于魏牟事说明有为之辩不如无为之辩,无辩才能接进自然之道。

最后,以“庄子钓于濮水”等三则寓言故事结尾,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轻世以肆志、通情以知物,是深得无为之道、达到大知境界之人的处世方法。

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的辩证法的思想却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

庄子的文章特别善于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自悟而易于接受。

本文首先在整体构思上虚拟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

在这个大的寓言里又套有若干个小的寓言故事,避免了说理的枯燥乏味。

其次,文章大量引用比喻说理,将深微玄奥的哲理蕴含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再次,本文以优美的文笔,将写景叙事与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如开头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赞扬了大美,揶揄了小美,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题。

八、屈原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

他的作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荆楚地方文化色彩。

屈原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

《山鬼》P54

《山鬼》为《九歌》之一。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它存在于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中。

《九歌》祭祀天神、日神、云神、司命之神、为国阵亡者之神等九种神灵,《山鬼》是祭祀山鬼的。

和《九歌》多数篇章一样,《山鬼》也是将鬼神拟人化,使之具有人的情性、心态,而所写场景和“人物”活动也弥漫着神奇灵异的氛围。

它像一首少女的恋歌,用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创造出优美、凄迷的意境。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写山鬼的服饰、神态、匆匆赴约、折花欲赠所思之人、独立山头久久眺望,描绘出一位美丽、多情、急欲与意中人相会的少女形象。

后半部分写山鬼切盼“君”至而“君”未至的失望、怨愤情绪,既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然疑作”,说“君”之爽约使我对你说思念我将信将疑;最后直言“死公子兮徒离忧”,把心中怨愤吐露无疑。

从艺术创作角度上看,诗人愈是写山鬼的怨愤,便愈能凸显她对“公子”思念的真切,而极写其思“君”不得的失落感、愁苦情,实与前半部分写她对与“君”相会的迫切愿望和美好憧憬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写出了人物情感的曲折变化,就使山鬼作为美丽、多情而又饱受相思之苦的少女形象更为动人。

全诗用凄迷、苍茫之景写哀怨、愁苦之情,与《离骚》同一格调。

只是《离骚》直抒其情,酣畅淋漓;《山鬼》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婉转。

《山鬼》立意与《离骚》相通。

九、李斯《谏逐客书》P60

这是一篇出色的奏章,也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作为奏章,它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使秦王收回了逐客的成命。

作为议论文,它论点鲜明,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分析透辟,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而精美。

秦王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一旦做出决定,一般是难以改变的,可是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却马上改变了主意,可见此文具有多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谏逐客书》之所以能打动秦王。

首先不是以写作技巧取胜,而是由于李斯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紧紧抓住秦王希望“跨海内、制诸侯”的欲望,站在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来立论。

文章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问题,每个层次的结论都归结到秦国能否强大并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上,这就必然对秦王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使其真正认识到逐客有百害而无一利,从而放弃了原来的主张。

从论证手法上看,文章紧扣主题,采用了归纳论证。

正反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古到今,从人到物,又从物到人,洋洋洒洒,纵横论说,既有典型的事实为据,又有透辟的理论分析,由远及近,由轻到重,步步进逼,具有启发人比较、思考,促使人警惕的力量。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是,大量采用了铺陈排比句式,语意畅达,气势充沛,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体现了先秦散文向汉赋过渡的骈偶化趋势。

十、《汉乐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的名称。

“乐”,指音乐,“府”,指官署。

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