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3537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docx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收稿日期:

2003-07-01

作者简介:

孙会军(1967-,女,河北承德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孙会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三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处于强势的目的语文化,并较容易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文本的选定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所选择的文本一方面不能与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形成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目的语文化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期待,同时还应能够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需求。

翻译策略一般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一方面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则适度满足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性”特征的期待。

关键词:

浮生六记;好逑传;目的语文化;规范;期待规范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22X(0320067205

TheOperationofTastheofFloatingLife

Hui2jun

(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Luoyang,HenanProv.,471003,China

Abstract:

analysisoftheEnglishtranslationof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andsomeothertranslatedworks,thispaperisintendedtoshowthatsinceacceptabilityistheprimaryconcernofmosttranslators,translatorshavetotakeintoaccountthevariousnormsinthetargetcultureandthinktwiceinthechoiceofasourcetextandthespecifictranslationstrategy.Itisalsofoundthatversionsofacomparativelyweakcultureareverylikelytobeacceptedandevenwelcomedbythetargetcultureiftheyarenotinradicalcontradictionwiththestrongertargetnorms,fitthetargetcultureπsexpectationofthesourceculture,andmeetthepsychologicalneedofthetargetsociety.

Keywords:

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TheFortunateUnion;targetculture;norm;expectancynorm

  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以及在翻译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不是偶然的现象,这固然与作为翻译行为主体的译者的个人喜好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与目的语文化中的各种规范不无联系,因为“在翻译过程的每个阶段中以及在其产物及译文的每个层次上,翻译规范都在运作”。

(图里,2000:

130译者在选择一个文本进行翻译时,为了使译作能够顺利地进入到目的语文化,往往要考虑所选择的文本是否与目的语文化中的信仰、价值观念、语言、文学常规、道德规范、政治等因素之间有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与目的语各种规范的不和谐往往使译作被目的语文化拒之门外。

相反,如果所选择的文本一方面基本符合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而且能够满足目的语文化当时的某种文化心理需求,同时符合目的语读者心目中业已形成的对源语文化的期

待,那么译作相对而言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目的语文化。

笔者首先要在这里引入“东方学”的概念,因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东方学”的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东方学”这一概念是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方,而是西方人想像中的东方(爱德华・W・萨义德,1999:

1。

东方在历史上一直是作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

西方人对东方的印象形成传统以后,会固定下来,存在于西方人的脑海里,形成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某种期待,有时甚至还会影响东方人本身对东方的看法。

而当译者把中国或是东方的文本译介到西方的时候,与西方人印象中的固定模式相符合或是能够满足西方人当时的文化需求的东西就有更多的机会被翻译、介

        第27卷 第3期2004年5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         Vol.27 No.3

May2004

绍过去。

而一部译作能够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大都符合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期待,能够满足当时西方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

《浮生六记》以及《好逑传》等译本就是典型的例证。

林语堂在西方受到普遍的接受,他的作品和译作都非常成功。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林语堂是一位脚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和人文魅力。

但他的作品和译作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普遍欢迎,还不应排除这样一个因素,即它的作品和译作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臆想,能够满足当时西方人的文化心理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出现了“西方的衰落”的思潮,西方人把目光投向东方,以期从东方文化中获得启示。

林语堂当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赛珍珠之约创作《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的。

“他发现自己仍旧不得不在西方的视野内叙述自己的祖国与自己的人民

话,;

只有讲坏话,林语

的,但在书的正文开头处作者说,“当吾人想起马蔻斯(MarcusAurelius或吕善(Lucian,便知适当罗马衰落时期……”这个“吾人”却是英语读者了。

(同上:

222他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去看中国和中国人,他向西方人介绍的是青山白云、心手俱闲、生活闲适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希望中国有闲阶层那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为追求工业文明重压下的西方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提醒忙忙碌碌的西方人抽空停下来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的美,追求自然和艺术之美的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

而清朝“文学爱好者”沈复的这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浮生六记》(沈复,1999:

222最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浮生六记》中沈复和妻子芸尽情享受的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正是林语堂为西方人提供的艺术地生活主张的最佳样板,因而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乃至西方读者对《浮生六记》的喜爱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林语堂对中国的描述、介绍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相去甚远,他的介绍局限于美化了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让人读后产生这样一种印象:

“他也谈儒家、谈道家,谈中国文化,我觉得隔着一点什么,好像在原来事物表面涂上一层釉彩似的。

”(周宁,2000这层釉彩,在笔者看来,是作者为了将东方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美学情趣理想化而涂抹上去的,而正是这一层釉彩迎合了西

方人对中国人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心理需求,为译者赢得了大批的读者。

另外一个例子是《好逑传》的翻译。

《好逑传》是明朝末年的才子佳人小说。

该小说很受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的重视,被歌德称为“中国传奇”。

这部小说在中国其实并不被人重视,但在欧洲,人们却把它看做是17世纪中国十大才子作品之一。

根据范存忠在(范存忠,1991:

147《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一书中提供的资料,这部小说于1761年被翻译成英文,1766年又从英文转译为德文。

18世纪80年代的许多法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也都很喜欢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非常喜欢讨论道德问题,而《好逑传》中写的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

才子铁中玉仁,

其中的一个姓氏不详,他翻译了小说的四分之三;另一位译者为托马斯・珀西,把小说的另外四分之一从葡萄牙文翻译为英文。

最让珀西感兴趣的是小说中内在道德和外在礼俗之间的冲突以及才子佳人小说中富有诗意的情节。

这个译本是献给朗格维尔夫人的,珀西在献词里说:

“正当诲淫诲盗的小说故事充斥国内市场的时候,这本来自中国的小说,作为一本讲究道德的书,还有劝善惩恶的作用;不然的话,我也不敢请夫人过目了。

”(同上:

149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清教思想恰恰和《好逑传》里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不谋而合,一方面符合他们对中国人固有的印象,另外这部小说还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能够发挥劝善惩恶的作用,满足当时德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

就具体的翻译策略来讲,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目的语读者对“差异性”、“异质性”的期待,译者一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以《好逑传》为例,译者珀西认为原译稿中字对字、句对句的直译未免生硬,于是对其加工修饰。

例如明知错了而“口头上不肯认输”叫做“嘴硬”,原译为averyhardmouth,珀西改为boldofspeech(讲话大胆,又如“把一个人打得头青眼肿”,原译为breakhisheadandswellhiseyesasbigasthelanterns,珀西改为falluponhimandbeathimseverely(向他冲击痛打一顿。

原书还有明清之间知识界的常用套语。

例如,受人恩惠,就说“云天高谊”,或说“得到垂怜,不啻枯木逢春”,或说“卵翼高情,直是天

8

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高地厚”(p1150;由于珀西对中国的语言评价不高,所以这些具有东方色彩语言都经过他的润饰而被抹平了。

另外,译文还应该尽量满足读者对“差异性”、“异质性”的期待。

为什么?

这也是翻译规范的特殊要求。

切斯特曼(Chesterman提出过一种“期待规范(TheoHermans,1999:

77。

所谓“期待规范”,指“读者对翻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期待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规范。

根据切斯特曼的观点,目的语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译文中流露出来的原文语言形式或思想内容的异质性,甚至对这种异质性有一种期待。

译文中如果缺少了这种异质性,读者反倒觉得它没有真实地再现原著。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见功力的译作之一。

他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发表后颇受推崇。

笔者对译文与原文做了一些比较,

个特点:

(一

(二叙述的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与原文作者闲适的生活、恬淡的性格非常符合,基本上反映了原文的细腻的叙述风格和舒缓的生活节奏。

(三译者考虑到译文的接受问题,所以译文既达且雅,在翻译的策略上以归化为主,但为了传达出东方文本固有的一些异质的特点,在有些地方译者也还是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下面,我们对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从而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讨论:

(1余生于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距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p12

Iwasbornin1763,underthereignofChπienlung,onthetwenty2seconddayoftheeleventhmonth.Thecountrywasthenintheheydayofpeaceand,moreover,Iwasborninascholarsπfamily,livingbythesideofTsπanglangPavilioninSoochow.SoaltogetherImaysaythegodshavebeenunusuallykindtome.(p13

在上一句的翻译中,译者基本上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比如用“1763”对“癸未”,用ascholarsπfamily译“衣冠之家”,用thegods而不是heaven来与“天”相对应,为西方读者铲除了一些阅读上的障碍,方便了读者的理解。

(2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p14

Eveninherchildhood,shewasaveryclevergirl,forwhileshewaslearningtospeak,shewastaughtPoChüyiπspoem,ThePπiPπaPlayer,andcouldatoncerepeatit.(p15

西方读者如果见到ThePπiPπaPlayer,很可能不了解它为何物,译者在前面加上PoChüyiπspoem,既填补了缺省的内容,方便了读者理解,又介绍了中国的文化。

(3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p14

Herfatherdiedwhenshewasfouryearsold,andinthefamilytherewereonlyhermother(oftheChinclanandheryoungerbrotherKπehchπangandherself,beingthenpracticallydestitute.(p15

andherself是

,表达上。

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译者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使意思的表达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4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

(p16

Inthewinterofthatyear,oneofmygirlcousins,(thedaughterofanothermaternaluncleofmine,wasgoingtogetmarriedandIagainaccompaniedmymothertohermaidenhome.(p17在上面的例子中,译者为了信息的传达,将原文中的“其堂姊”———即“她的堂姐”翻译为mygirlcousins,(thedaughterofanothermaternaluncleofmine,即“我的表姐”,也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阅读,因为西方人对亲属的划分没有我们这么细致。

为了简单交待“我”去拜访的原因,干脆做此变通。

(5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

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p18

Yünwasgreatlyembarrassedandeverybodylaughedather,includingtheservants.Onmypart,Irushedawayhomewithanoldservantinastateofexcitement.(p19

原文中的“负气”似应理解为“生气”、“不快”,译者将其翻译为inastateofexcitement,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excitement既可以解释为“情绪激动地”,也可以理解为“兴奋地”。

作“情绪激动”解时,说来与原文基本上是对等的,而译文读者也容易接受这样的翻译,因为看到inastateof・9

6

 第3期           孙会军 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excitement,西方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兴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解释在西方读者读来才比较顺理成章,作者得到芸的关爱,离开时很可能是兴冲冲的。

如果按照原文直译为angry之类的字眼,表现出作者的羞腼、生气,中国读者尚能理解,西方读者就会觉得费解了。

(6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p18Thatnight,whenIcamebackfromoutsidethecity,whitherIhadaccompaniedmygirlcousinthebride,itwasalreadymidnight…(p19

古时候的中国人是用沙漏来计算时间的,译者可能觉得传达情节的任务比较紧迫,用沙漏计算时间这一个细节对于整个情节的发展来说关系不大,所以用midnight一笔带过。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主要是与西方的读者认同的,以目的语为依归。

是通过对比,

比如下面就是一些这样的例子:

(7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p16

Yünwasthesameageasmyself,buttenmonthsolder,andaswehadbeenaccustomedtocallingeachother“eldersister”and“youngerbrother”fromchildhood,Icontinuedtocallher“SistersSu”.

在西方,人们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往往直呼其名,而用eldersister和youngerbrother来称呼兄弟、姐妹的做法对西方人来说是很陌生的。

另外,在西方,人们习惯于用Sister来称呼修女,SistersSu很容易被人错当成“淑嬷嬷”。

好在该传记中的上下文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使西方读者有缘了解中国文化中的这一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8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p16

Ofaslenderfigure,shehaddroopingshouldersandaratherlongneck,slimbutnottothepointofbeingskinny.Hereyebrowswerearchedandinhereyestherewasalookofquickintelligenceandsoftrefinement.Theonlydefectwasthathertwofrontteethwereslightlyinclinedforward,whichwasnotamarkofgoodomen.(p17

这种描写与西方文化中流行的典型的美人形象相差甚远。

西方文化中的典雅美人都是金发碧眼,

五官匀称,比如孔慧怡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段关于典型的英国美人(Englishrose的描写:

Shewasshort,plumpandfair,withafinebloom,blueeyes,lighthair,regularfeatures,andalookofgreatsweetness./她身材姣小、丰满,皮肤白皙、细嫩,正处于青春的花季。

她长着一双蓝色的眼睛,头发的颜色是浅浅的,五官很周正,脸上总是带着甜美的微笑。

(孔慧怡,1999:

35

显然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局限,人们心目中关于美人的想像是不同的,不同的审美传统给译者出了个难题:

译者是把原文中的描述直接搬到目的语中,把一位异域的美人介绍给译文读者呢?

还是用目的语中典型的美人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美人形象,使译文中关于美人的描写能?

晚清时期中国

“操控”,。

孔慧怡在《翻译・文学・文化》一书中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虽然以西方读者为依归,但他主要的目的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把中国的一切经过美化后传达给西方,而芸是他赞赏备至的女子,被看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性,所以在对芸的形象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用简练的字眼对她进行了精致的描绘,把一位秀外慧中的东方女性展现在西方人的面前。

她虽然并不丰满,也没有金发碧眼,但她那“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气质、削肩长颈、婀娜苗条的身材以及“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神态与西方的美人比较起来更显出一种独特的东方丰韵,给译作增加了一抹东方的情致,为译文涂上了一层东方文化特有的釉彩。

而后面的一句Theonlydefectwasthathertwofrontteethwereslightlyinclinedforward,whichwasnotamarkofgoodomen.在西方人读来可能有些费解,一个人牙齿的排列如何与命运相关?

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无疑构成中国文化的一种“异质性”。

通过上文对《浮生六记》等译本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了使译作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不会与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形成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要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期待,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目的语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