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51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docx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序号

名称

公布时间

级别

简介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1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

1961年3月4日

国务院公布

国家级

地址位于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西侧犀牛岭上,该岭为南北走向的丘陵土岭,长750余米,宽330余米。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此誓师起义,文物遗迹有练兵场、揭杆起义的古营盘及拜旗石、秘藏武器的犀牛潭、防御工事的堑壕。

附属设施有接待室、办公室、录像室、陈列馆、望楼、碑廊、洪秀全像、遗址标志碑、文物说明碑。

陈列馆门额《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和遗址标志碑《金田起义地址》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建人书。

新建设施有步行道、厕所、周边栅栏。

以犀牛岭岭脚外延10米,包括整个犀牛岭犀牛潭范围为保护范围。

以保护范围为基线外延15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2

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

1963年2月26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位于桂平市金田镇新圩的中心街口。

1851年7月19日,洪秀全率军由茶地移扎新圩,据三界庙为前军指挥部。

三界庙为二进一院两连廊布局,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0.70米,通进深23.70米,占地面积253.6平方米。

各主体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和穿斗混合结构,灰裹垄屋面硬山顶,镬耳山墙,屋脊上有精美的戏曲人物故事、花草、博古、狮子和鳌鱼等灰塑、陶塑的装饰。

三界庙的西面和北面均有附属建筑,附属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

庙内的墙面上嵌有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官府告示、规条等石碑26块。

据碑文所载,清顺治十八年所建的思明亭为三界庙前身;清乾隆五年始建三界庙;清嘉庆九年、道光二十四年、同治四年和2003年均有修缮。

以庙(含附属建筑)四周外墙基线外延5米为保护范围。

以保护范围为基线外延2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3

桂平窑址

1963年2月26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桂平窑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西山村境内,窑堆零星散布在方圆约二平方公里的村落及部分城区中。

窑场范围内均有瓷片和窑具残片散布,据二普资料记载,1960年区博调查组调查,有十二个窑堆,十年浩劫期间被推毁7堆,4个堆被挖去部分,仅有一堆完整。

1975年和1980年区文物队清理了县酒厂窑堆等。

按清理所见,窑堆由窑具和瓷片堆积而成,堆积分四层,即表层、扰乱层、堆积层、垫底层。

这些瓷窑都是斜坡式龙窑。

出土的瓷器为影青瓷,器形有碗、盅、盏、盘、冼、碟、杯、罐、壶、盒、钵、香炉、瓶、渣斗、坛、漏斗、器盖、擦板、器把等19种。

从出土的铜钱和器物的综合考察,其烧造年代应在北宋,属民窑性质。

现存的窑堆有:

白兰路口窑堆、桂山村窑堆、瓦窑屯窑堆、公园窑堆4处。

这几处窑堆对研究古代桂平地区的烧瓷历史、烧造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北起官冲坑口,南达西山镇政府,西至西山脚,东至广场均属窑区范围,窑区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延20米为控制建设地带。

4

桂平东塔

1981年8月25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东塔位于广西桂平市寻旺乡东塔村东塔小学旁。

塔为明万历年间桂平县知县刘万安倡建,初建成时为二层。

明崇祯年间由御史李仲熊、浔州知府葛元飞增建至九层。

该塔平面呈八角形,为楼阁式砖木塔,底径12米,壁厚4米,通高50米,塔占地面积178平方米,外观9层,内为14层,通体无任何雕饰,唯以朱、白两色相间。

塔内为八角空筒楼阁式砖壁木楼层结构。

该塔简洁、稳重、壮观,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好的砖塔。

东南距塔脚50米,西南距塔脚25米,东北以旧石灰窑为界为保护范围。

周围距塔20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5

寿圣寺

1994年8月12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寿圣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麻垌镇洞天村白石山上。

据传始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后寺废。

明正德年间重建,以后明、清朝均有重修。

该寺坐东向西,原为四进三院八耳房二厢房四连廊布局,穿斗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

寺前有面积为115平方米半圆形地坪,坪前设约1米高的夯土围墙,地坪中原有一座三门四柱五楼的石牌楼,红砂岩筑砌,现已倒毁。

晚清后疏于维修及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后殿及部分副殿破损、倒塌严重。

以寺四周外檐滴水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整个白石山的范围内属建设控制地带。

6

上塔遗址

1994年8月12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上塔村遗址位于寻旺乡上塔村西南浔江南岸台地上,高出河面约10米,西南约3公里处是浔、黔、郁三江交汇的县城,东南面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

遗址全长约300米,宽约30-5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3年6月区县文物普查小组普查发现临江的边缘有文化堆积层,并采集到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石片、陶片等。

2006年区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还有宋代的陶片等,现已回填,遗址上种有竹、桉树及农作物。

东北自东塔起至西南的油榨村边止,西北自浔江南岸河边起至东南100米外止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7

大塘城遗址

1994年8月12日

区人民政府公布

区级

大塘城遗址,位于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西北面的浔江冲积平原上,遗址堆积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7000年之间,面积较大,南自大塘城村西南的知达坑起,北至白竹冲,全长300米,宽约30-50米,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遗迹主要有灰坑,柱洞及房址。

遗物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钻,陶器为硖细沙陶。

陶色为红陶,红褐,黄褐,黑褐,纹饰有粗绳纹,附加堆纹,蓝纹,乳钉纹,锯齿状花边纹。

2006年为配合长州水利工程建设,区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为研究广西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宝贵资料。

南自知达坑起,北至白竹冲止;西自浔、郁河岸起至东60米止,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8

太平军总部—莫村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县级(市级)

太平军总部—莫村,位于桂平市金田镇莫龙村莫村屯内,又名傅家寨,是清咸丰年间地主傅济平所建的一座大庄院。

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座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4281.2平方米,是一座四进三开间的四合式院落,后设一座五层炮楼,两边有横屋,四周有皮廊包围,构成一组布局严密,规模宏伟的庄院。

1851年,太平军设立前军指挥所在傅家寨,太平军撤离后,清军进行报复性洗劫,傅家寨被清军焚毁。

现遗址上大部分房屋基础尚存,多数是三合土夯墙,墙厚0.39米,残高1.2-1.6米。

莫村是太平天国主要的革命遗址,为研究太平国起义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以残存炮楼基脚为中心,方圆50米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四周外扩5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9

太平军总部—紫荆茶地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县级(市级)

太平军总部——紫荆茶地,位于桂平市紫荆镇茶地村内。

赵氏宗祠,建于十八世纪末期,属清代建筑,座北向南,原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一进五开间平房,砖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面,占地面积约121平方米。

太平军东出江口、西进武宣、回师金田时将指挥部设在紫荆茶地村赵氏宗祠。

此屋是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议事、居住的地方。

1851年8月15日,洪秀全在此发布著名的移营诏令。

1988年调查时仅存三间,2008年10月17日,“三普”调查仅存房屋基础。

以赵氏宗祠前座及其前左侧两个小房的四周外檐滴水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宗祠及宗祠前面长宽各22米的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

10

南木宾山寺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县级(市级)

宾山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南木镇和社村宾山上,是一座三进二院四连廊六耳房的四合院寺庙,座南向北,占地面积844.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

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自北向南依次为前殿、帝君殿、文昌殿。

该寺始建年代已无考证,清乾隆、嘉庆年间曾相继修葺,并增建文昌殿。

寺内墙面嵌有清代碑刻30块,其中《重修宾山寺碑记》记载有“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里人覆新之,邑绅黄体正为记勒石”。

该寺对研究当地的建筑和风俗习惯有较高的价值。

以寺四周外檐滴水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四周距寺边线10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1

九层楼瑶民义军战斗遗址

1996年8月27日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

九层楼瑶民义军战斗遗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上垌村油万屯九层楼山上,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的一处防御工事遗址。

“二普”调查记录遗址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九层楼山西北面海拔660米处发现红砂石质石块堆砌的防御工事遗迹三处,其中一处呈长方形,另外二处为正方形。

另有人工凿成的砂岩长槽形水井一口,位于山西北面海拔634米处。

“三普”调查发现,三处石块堆砌的防御工事遗迹仅存1处,长槽形水井保存较好。

该处遗址是研究大藤峡瑶民起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山顶的西北坡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12

宋薄尉杨祖佑墓

1996年8月27日市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

杨祖佑墓位于桂平市西山镇三张塘村南150米的西山山坡上。

1989年9月15日,该村秦振成在该处葬坟时,于地下1米左右发现有石灰,木炭,黑色夯土和《宋故簿尉杨公将仕壙誌銘》石碑1通。

1996年,杨氏族人于该处重修杨祖佑墓冢。

杨祖佑,四川青神县人,曾任桂平县官,南宋景炎元年(1276)病故,葬于此。

该墓坐西向东,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米,分布面积约120平方米,封土呈圆形,坟圈及拜台用青砖围砌,坟圈中间镶嵌墓碑1通,南面约10米处立有修葺募捐款碑及市保单位标志碑。

该墓出土的《宋故簿尉杨公将仕壙誌銘》对研究南宋历史以及当时历史人物,或是对四川和广西地方史和杨祖佑家族,以至汉字形体演变等方面,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西从后土起至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两边距封土15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扩2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13

大洋桥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

大洋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大洋镇大洋村江头屯大洋河上,横跨南北两岸,是玉桂公路上重要的交通桥梁。

清同治十二年(1873)罗播李勉贤和玉林萧承煊倡建。

清光绪二年(1876)建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防日军入侵,将第一拱炸断,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

桥全长73米,宽6米,高出水面约8米,用红沙岩料石砌筑,为五孔石拱桥,共有四个桥墩,桥墩上下游均建有分水尖,分水尖伸出桥身3~9米不等,起到减小河水的冲击保护桥身作用,原墩上分别塑有虾、龟、鳖和金龙等饰物,今已无存。

桥面两边有石质栏杆,栏杆望柱上雕刻有花纹图案和题字,其中多块栏板内还镶有姚大鸾、张国华等名人的题字。

此桥造型独特,有较高建筑艺术。

以大洋桥两端的边线为起点分别向南北扩展50米,以桥面边线为中心东西宽60米的范围内属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14

太平军行营指挥部遗址—石头脚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

太平军行营指挥部——石头脚,位于桂平市江口镇岭南村石头脚村的陈家祠(又名石头脚陈氏大屋),洪秀全曾居住及作为大本营的旧址。

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座东南向西北,平面略呈正方形,原占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式庄院,庄院四面各有一组主屋,西北面一组较大,其余三组基本一样。

每组建筑均为三进二院的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面屋面。

构成布局严紧,规模宏大,建筑堂皇富丽的大庄院。

庄院内部装饰较为考究,雕梁画栋。

当年粤军入桂时这庄院几乎被烧光,加之陈氏后代不断拆旧建新,现除正面一组主屋得存较好,其余各组主屋只保留部分房屋或房屋基脚。

以护城河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以护城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5

有理惜字炉

1996年8月27日

桂平市政府公布

 

市级

惜字炉位于桂平市油麻镇有理村。

大约建于明末清初,是为尊重文化,发展文化,爱惜文字而建。

该炉坐东向西,状若宝塔,外部砌青砖,炉膛砌三合土,炉为六角攒尖顶,通高4.48米,占地6.60平方米,由炉座、炉身、炉颈、炉盖四大部分组成,空洞六角,下大上小,炉座面宽1.32米,周长7.82米,高0.86米;炉身面宽1.10米,周长6.60米,高2.10米,正面嵌一块宽0.51米,高0.80米朱砂石板,石板下部开0.29米圆隆为炉口,石板上刻有“惜字炉”三字;炉颈面宽0.96米,高0.53米,周长5.46米,炉顶宽1.10米,高0.53米。

惜字炉具有教育意义,且其建筑艺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炉周围外扩1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炉周围外扩1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6

独寿屯五仙桥

市级

五仙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马皮镇大龙村独寿屯的清楞河面上。

该桥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二孔平桥,桥长8米,宽2.60米,高1米,桥面用条石铺砌而成,每条条石长0.9米,宽0.35米。

桥墩长2.40米,宽1.5米。

民国时期,李宗仁等国民党要员进驻该木圭镇时曾捐款维修。

20世纪90年代附近村民用钢筋混凝土对该桥进行加固加宽。

以该桥四周30米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延3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7

覃上进家族墓

1996年8月27日

桂平市政府公布

 

市级

覃上进家族墓位于桂平市木乐镇新莲村苍茂屯琵琶岭上。

墓坐南向北,南北长44米,东面宽37米,占地面积167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椎扇形,自北向南为拜台、祭台、山框坟圈、后土。

墓葬是原职卫千总诰封奉直大夫覃上进之母六品安人罗氏、之原配宜人韦大君、之长子儒士覃宏元三人。

覃上进大夫之母、原配及长子墓,成品字形排列,罗氏坟高1.6为,径2.7米,韦氏坟高1.2米,径2米,长子坟高1.2,径2米,坟前皆立雕龙画凤的墓志碑。

墓前置有石像生立马一对,故后人称此墓为石马山。

此墓合葬于清道光三年三月。

该墓保存较完好,为研究桂平清代墓葬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以墓堆为中心,四周外2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从保护范围向外扩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18

北王韦昌辉故居遗址

1981年3月5日

县人民政府公布

 

市级

韦昌辉故居遗址位于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内,故居原兴建于清道光初年,后被清军焚毁,现存的故居为1986年修复。

故居遗址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内有养鹅的月池、房屋、木炭池和打铁炉遗址等。

后期修复的故居座西南向东北,为两进一院两连廊的小院落,建筑面积317.5平方米。

各单体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

故居小巧朴实,具有当地村庄民宅的特色,遗址曾是拜上帝会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地点。

1974年区博物馆派人员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渣、木炭、矛头尖、墨砚等遗物。

以房屋四周外檐滴水和屋前围墙内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外周围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19

武靖州城址

1996年8月27日

桂平市政府公布

 

市级

武靖州城址位于桂平市金田镇武靖村内。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碧滩迁移至此,是督臣韩雍委土知州“岺铎”所建,嘉靖七年(1528)改为武靖千户所,明万历(1620)废为武靖镇,并入桂平县,前后历113年。

是明代围剿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军事据点之一。

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占地约1平方公里,分内外城,有东南西北四门,内城墙用青砖砌,城墙门楼已毁。

城墙四角原各有炮台1个。

外城墙有护城河。

河宽6米,现已垦为水田。

现存一百多米的卵石路,石狮一对,跨江浮桥铁柱一条(现立于桂平中山公园内),明清古建筑祠堂4座,功德匾额多块。

武靖州既是兵营又是州府,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信息颇多的古村庄。

外城墙内为保护范围。

从城向两侧延伸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