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484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1-2022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说服(shuì)稂莠(láng)装模作样(mú)弄巧成拙(zhuō)

B.脖颈(gěng)铜臭(chòu)力能扛鼎(gāng)拾级而上(shè)

C.褊狭(biǎn)掂量(liáng)呼天抢地(qiāng)疾风劲草(jìng)

D.绯闻(fěi)供职(gòng)强词夺理(qiǎng)不着边际(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蕴藉水蒸气一筹莫展集腋成裘

B.痉挛破天荒坐无虚席沓无音信

C.宵汉度假村至死不渝以德抱怨

D.松弛挖墙角不记其数察言观色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本届全运会冰上项目比赛中,黑龙江队如日中天,吉林队日渐式微,山东队首夺金牌:

中国水上项目的新正在形成。

②博鳌亚洲论坛为亚洲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海南一个展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风采的平台。

③最近,MSN服务将要收费的消息在媒体和用户中流传。

微软在华的MSN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由于中美商业模式差别造成的,基于个人计算机的MSN将免费下去。

A.局面给以误解/始终B.格局给予误解/一直

C.局面给予曲解/始终D.格局给以曲解/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B.10月1日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C.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着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B.这一届政府似乎也已经意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住房保障事业的局面,“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C.为了应对眼下的经济危机,奥巴马表示:

将推迟对富人增税的竞选承诺,关于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增强工人组建工会能力等棘手问题,也不会立刻着手解决。

D.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严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学校食堂要及时进行整改,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件不发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

文学的审美泛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

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

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

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

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

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

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

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

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6.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

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

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

“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

“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普曰:

“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帝曰:

“吾欲下太原。

”普默然久之,曰:

“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

“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帝笑曰: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

“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

上素嫌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曰:

“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

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

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

”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

“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③艺祖:

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

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

道理

C.惟稍夺其权稍:

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

赞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上因晚朝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岂得以喜怒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

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

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

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3分)

(2)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

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

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

②“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4分)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你的看法怎样?

为什么?

请联系全诗说明。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组,6分)

(1)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12分)

1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4分)

居今之世而言治学问,绝不能坐井观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可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确有昧于国外学术界情况的现象。

②我们中国的学者,对外国的研究成果,决不能熟视无睹。

③许多学术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灿然烂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④我觉得,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

⑤如果无视外国的研究成果,那将不利于我们自己学问的进步,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

17.给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4分)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董菁)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15时,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

该博客宣称,我们已经决定,不愿意继续审查“谷歌中国”搜索到的结果。

如果有可能的话,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将和中国政府商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能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关闭“谷歌中国”,甚至是谷歌中国办事处。

博客中还说,作出这个决定有着难以置信的痛苦,同时,我们也十分清楚它将可能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然而,这一决议来自谷歌美国总部的管理层,那些为了谷歌中国的成功付出努力的在华员工事先并不知情,也未参与决定。

我们保证将尽责地解决可能继续出现的难题。

18.根据“人才派遣”示意图的提示,填写下面一段话中空缺的内容。

  

 

人才派遣亦称人才租赁,它是由,,从而使被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之间建立起使用关系的一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用人形式。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

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

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

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

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

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

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

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

”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

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

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

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

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

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

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

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

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

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

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

是老鹰啄瞎的?

——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

”马说。

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

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

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

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

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

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

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

“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

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

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

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

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

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

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

‘你这匹瞎马!

’……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

”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9.简要概括作品中“马”的形象特点。

(4分)

20.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

(4分)

21.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它为什么说“不,我瞎了……”?

此话该如何理解?

(4分)

22.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感恩老兵①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

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

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

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

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

我不得而知。

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

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

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

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

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

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

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

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

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

“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

“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xx年7月8日)

注①:

本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有何作用?

(4分)

20.作者为什么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

请简要分析。

(4分)

21.如何理解“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22.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

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

(6分)

七、作文(60分)

23.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

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

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

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