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13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体制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疗体制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疗体制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疗体制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疗体制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体制改革.docx

《医疗体制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体制改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体制改革.docx

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

中国大陆于19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开始进行逐步的渐进改革。

工商业企业经历了承包制、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造后逐渐改变了原来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同时,医疗机构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一大潮的影响:

随着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体,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在城镇范围,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落。

而因为医疗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相关问题又十分复杂,这一领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较其他行业迟缓。

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城乡二元体制,在关注医疗体制改革时,既要将城乡的医改联系起来,又要区别加以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下一步如何改革、怎样使广大人口得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是目前正在讨论、预计今年底前出台的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参与机构

  主要政府部委:

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

  主要学术或研究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

  应中国政府之邀参与制定医改方案的三家海外独立机构为: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麦肯锡公司。

大事记

  07年2月卫生部定医改任务·07年2月发改委发布《医药价格工作守则》

  ·07年1月新医改方案发布

  ·07年1月药品今年重新审核

  ·06年12月清华正式公布宿迁医改报告

15年历程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

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

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魔让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竟然不堪一击。

  ·2005年6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医疗体制改革-国外模式

英国模式

  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HealthSystem,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模式

  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美国模式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制度,无论是财源确保方式还是医疗供给方法都是以私营为主。

个人医疗保险,除个人单独购买的保险外,主要是雇主自发地给雇员及其扶养者提供的群体性健康保险。

方向之争

  政府主导模式:

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以公共卫生机构、农村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采用适宜的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由政府承担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市场主导模式:

国内以宿迁医改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产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导模式:

为了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人们主张采用社会主导模式,即在医疗卫生的筹资方式上强调公共和公平,而在生产方式上则突出竞争和效率。

协调小组

  由谁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了现在各界争论的焦点。

在昨天举行的公立医院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并已开始运作,专门协调统筹医疗改革各方利益。

国务院医改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

主要成效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

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

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

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

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

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

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

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

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

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SARS所暴露的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其他诸多问题的出现已经充分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之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

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

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自发地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必然导致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的医院密集程度和拥有的高端服务设备数量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广大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问题之三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成本低、健康效益好的医疗卫生干预重点及适宜的技术路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

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选择上,只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现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于牟利动机提供大量的过度服务,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的健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以及全社会卫生总投入迅速攀升、但全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源盖出于此。

  问题之四是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不同社会成员可能遇到的疾病风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个人及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也是不同的。

如果将医疗服务需求视为私人消费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则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基本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这不仅有失社会公平,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后果。

因此,在医疗保障体制的设计上,必须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分担和社会共济机制。

中国城乡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实际结果,就是将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其消极后果已经显现。

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

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基本方针

  1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

  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

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

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要先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副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亲自担任,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由卫生局长担任。

同时由各县、区政府选拔人员加入医疗体制改革小组,形成全市统一步调,市属、区属、乡属及私人医院均一起参加医疗体制改革,也可从医疗系统外选拔人才加入进来,与相关行业和部门同步进行,否则,医疗体制改革不彻底、互相扯皮、互相牵制。

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城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方案,要先试行,后普及。

  3医疗体制改革首先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医疗体制改革小组设有各医院专有账号,各医院的收入进入各自的专有账户,并附有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详细审核收费是否合理,医疗保险公司更应该严格审核;医院在支出费用时,也要先报费用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要严格审核所支出费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坚决查处,杜绝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费挂钩现象。

通过对医院资金的监管,就能清晰地知道医院资金的所有流动情况,对医疗改革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4资源共享

  全市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资源要网络化,共同享用。

凡现存的医疗行业,必须安装网络电脑,各院需有电脑输入员,将患者的信息先输入电脑,信息条码以患者的身份证号码为准,记有患者症状、化验检测项目、诊断结果、用药数量及处理方式等。

智能网络化,在医治过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电脑提示。

对于多余的检测项目、多余的用药及过高的医药费,患者有权提出退赔,对违规者,医疗监察部门视情节有权处罚。

全市医疗资源可以共享,便于动态观察,提高服务质量。

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非常见昂贵的检验项目,全市集中成立检验中心,需要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