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97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docx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8101

英文名称:

MedicalMicrobiology

先修课程:

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

60学时;

理论学时:

46学时;

实验学时:

14学时;

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

其他学时:

考核性质:

考试;

学分:

3.5学分;

一、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桥梁课和应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医学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

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通过多媒体化教学、实习、自学、电教片等多种灵活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绪论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的生理

细菌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遗传与变异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肠道感染细菌

厌氧性细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

螺旋体

支原体和脲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真菌学

病毒学总论

呼吸道感染病毒

肠道感染病毒

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

反转录病毒

其它病毒

朊粒

1

2

1

2

2

2

1

0.5

0.5

4

4

2

2

2

1

1

1

1

2

4

2

1

3

1

1

1

0.5

0.5

4

 

2

 

3

3

1

 

1

6

1

2

2

2

3

0.5

0.5

7

7

2

3

2

1

1

1

1

3

4

2

1

3

1

1

1

0.5

0.5

合计

46

14

60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细菌分布及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细菌的革兰染色及形态观察

球菌鉴定

肠道杆菌鉴定

细菌的抗酸染色

真菌检验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综合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2

2

2

3

3

1

1

合计

14

四、理论教学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掌握: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章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目的要求】

1.了解:

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2.熟悉:

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3.掌握:

细胞壁的功能、结构、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细菌L型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定义、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

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属、种、型及株的概念;细菌的人工培养

2.熟悉: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

3.掌握: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异养菌

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3.细菌的生长繁殖于培养: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必要的气体)、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及意义

4.细菌人工培养:

培养基概念、分类、培养方法及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现象

5.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菌种、菌属、菌株的概念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了解:

测定毒力的方法;细菌感染的类型

2.熟悉:

感染的传播途径;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3.掌握:

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的概念、侵袭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及细菌的粘附现象

2.毒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概念、性质、作用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3.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感染来源(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

4.细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的5种类型

5.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和机制:

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NK细胞及体液因素

6.抗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的特点、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

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2.熟悉:

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掌握:

质粒概念、种类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概念及噬菌体复制特点;细菌变异机制,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概念及机理

【教学内容】

1.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2.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及耐药性变

3.细菌遗传物质基础:

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概念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及溶原性细菌概念;噬菌体复制特点;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4.细菌变异的机理:

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与实例;F质粒、R质粒的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章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和控制措施

2.熟悉: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掌握:

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及微生态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机会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2.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

3.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4.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5.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危险因素及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六章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1.了解: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2.熟悉:

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3.掌握: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紫外线杀菌法及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

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用途与机理;日光、紫外线杀菌法和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七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了解: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掌握:

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及抗毒素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学诊断:

标本采集的原则,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两种球蛋白

3.细菌感染的治疗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八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1.了解: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2.熟悉: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3.掌握:

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R质粒的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抗菌药物的种类: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4.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产生钝化酶,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5.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理,研制性的抗菌药物,研制质粒消除剂,抗菌药物的“轮休”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九章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1.了解:

各类化脓性细菌的防治原则

2.熟悉:

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掌握: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3)微生物学检查:

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程序,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2.链球菌属:

(1)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2)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