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精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
2、群体心理
3、组织心理
4、领导心理
二、当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马奇
3、系统管理学派:
卡斯特
4、经验主义学派:
杜拉克、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
伍德沃特
6、管理科学派:
伯法
三、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访谈研究
群体试验
2、霍桑实验结论
人是社会人
效率取决于士气
非正式群体
新型领导:
善于倾听和沟通
四、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5、X\Y理论
6、超Y理论
第二章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
2、系统性与联系性
3、发展性
二、测量类别
1、定类测量:
2、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
4、定比测量
三、信度类别
复测信度
折半信度
复本信度
四、效度类别
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准则效度:
五、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现场研究类别
1、现场实验研究
2、现场调查研究
3、现场观察研究
七、现场研究步骤
1、现场研究抽样
2、收集数据资料
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4、撰写报告
前言、背景、研究方法、结果、结论、讨论
八、调查问卷的种类
1、开方式问卷
2、封闭式问卷式
3、半封闭式
九、问卷基本内容
1、标题和前言
2、问题和答案
3、编码
4、结束语:
感谢
十、问卷编制的基本程序
1、明确研究问题
2、确定问题类型以及问卷的种类
3、收集材料、编写题目
4、问卷的测试
5、问卷的定稿
6、问卷的评价
十一、个案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2、研究分析的深入性
十二、个案研究方法分类
(一)根据研究目的分类
1、探索性个案研究
2、描述性个案研究
3、解释性个案研究
4、评价性个案研究
(二)根据研究对象分类
1、个体研究
2、群体研究
(三)根据综合因素分类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法
十三、个案研究报告撰写
案例事件描述:
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
案例理论分析:
理论依据,软广告理论。
此为重点
案例评议:
自评,改进意见。
十四、个案研究法的实施
1、直接观察法
2、个别谈话法
3、心理测量法
4、问卷法
5、作品分析法
6、家庭访问法
7、体格检查法
第三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学主要学派
1、构造主义
2、机能主义
3、行为主义
4、格式塔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
7、认知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三、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四、认知过程
1、感觉
2、知觉
3、记忆
4、思维
5、想象
五、感觉
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六、感觉分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感觉(内脏如饥、渴)
七、知觉
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八、知觉特点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九、知觉分类
知觉对象:
对物的知觉与对人的知觉
是否符合实际:
正确知觉与错觉
知觉对象性质:
单纯知觉(视、听、嗅、味、肤)和复杂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
距离\大小\形状\深度
十、记忆
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十一、记忆的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十二、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十三、记忆种类
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储存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1秒)、长时记忆
十四、思维
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十五、思维过程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十六、思维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敏捷性
逻辑性
独立性
灵活性
十七、想象
想象:
人脑对表象加工,形成新形象
十八、表象
头脑保存的形象
十九、想象分类
有无预定目的: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新颖性: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十、情感
主观体验,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十一、情绪的基本状态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十二、意志
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
二十三、意志特点
(1)预定目的
(2)克服困难
(3)支配行为:
发动或制止行为
二十四、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毅性
(4)自制性
二十五、个性心理
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二十六、个性的倾向性
1、需要
2、动机
3、兴趣
4、理想
5、信念
二十七、需要
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
缺乏某种东西的欲求。
二十八、动机
推动人活动,达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二十九、兴趣分类
起因:
直接兴趣(过程)间接兴趣(结果)
效能:
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
时间:
稳定兴趣与短暂兴趣
范围:
广阔兴趣与狭窄兴趣
三十、个性心理特征
1、气质
2、能力
3、性格
三十一、气质
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
三十二、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
三十三、性格
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三十四、心理与脑的关系
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脑的功能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定义
人际知觉,根据他人外在表现,推测他人心理状态。
二、社会认知内容
(一)对他人的认知
1、面部表情
2、姿势
3、言语表情(副语言)
4、目光
(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自我认知-自我
1、物质自我
2、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
1、认知对象的特征
2、认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3、动态与静态
4、重复性
5、新奇和熟悉
6、认知对象价值
7、认知对象的组合方式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生理条件
2、兴趣
3、需要与动机
4、知识和经验
5、心境
6、个性特征
(三)情境因素的影响
四、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最初得到的信息印象深刻
五、近因效应
时间和空间最近的信息,印象深刻。
六、晕轮效应
从一个人的个别品质进行全面评价。
以偏概全
七、定型效应
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看法。
八、线索偏差
被对方设置的假象所迷惑。
九、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原因分析。
十、韦纳归因模型
4因素: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机遇或运气
3个向度:
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十一、凯利归因理论
1、一贯性
2、一致性
3、区别性
第五章个性
一、气质学说(5种)
中医的阴阳说
内经的五行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
克雷奇默尔的体型说
古川竹二的血型说
柏尔曼的激素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
二、气质体液说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三、气质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气质的评价
1、无好坏之分
2、任何气质都可成功
3、气质影响活动效率
(二)气质与工作选择
1、员工的气质要求
2、管理者的气质要求
3、气质的互补
(三)气质与员工教育
四、能力分类
一般能力:
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特殊能力
五、能力的差异
(一)能力水平差异
(二)能力类型差异
(三)能力表现年龄差异
六、性格特点
复杂性
独特性
整体性
持续性
七、性格的特征
(一)对现实态度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八、性格的类型
(一)功能优势说
培因: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二)内外倾向说
荣格:
内倾、外倾、中间
(三)独立-顺从说
(四)情绪说
A型
B型
C型
D型
E型
第六章激励
一、激励
激发、鼓励。
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满足需要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利益兼顾原则。
3、按劳分配原则
4、多样化原则
三、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工作丰富化
2、工作扩大化
3、弹性工作时间
四、期望模式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斩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五、目标管理
组织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六、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1、有完整的目标体系
2、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3、强调自我控制
4、注重管理实效
七、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
1、领导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2、分配制度不合理
3、过高估计自己
4、对公平的认识差异
八、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
(2)工作激励
(3)荣誉激励
(4)情感激励
(5)信任激励
(6)民主激励:
员工参与决策
第七章情绪与挫折
一、情绪的特性
1、生理特性
2、外显特性
3、两极性
4、情境性
二、情绪的两极性
极性:
正与负
性质:
积极与消极
对敌人愤怒负的积极的情绪
强度:
强与弱
紧张:
紧张与松弛
三、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
1、客体与需要的关系
2、客体与预期的关系
3、认知评价
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五、EQ:
沙洛维、梅耶尔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六、管理中不良情绪的调节
(一)排遣宣泄法
(二)理智消解法
(三)转移抽离法
(四)升华法
(五)自慰法
(六)生理调息法
七、挫折
行为受到阻碍,目标无法实现,感受到挫败、失意。
积极:
挫折激发力量,逆境中崛起
消极:
痛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抑郁
八、挫折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二)主观因素
1、生理条件
2、动机冲突
3、动机强烈程度
4、抱负水平
5、挫折容忍力。
九、挫折的行为表现
(一)攻击行为
1、直接攻击
2、转向攻击
(二)退化行为
(三)固执
(四)冷漠
(五)不安
十、心理防卫机制
(一)文饰作用
(二)逃避作用
(三)替代作用
(四)投射作用
(五)表同作用
(六)反向作用
十一、应激
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对意外刺激所作的适应性反应。
十二、引起工作应激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二)组织因素
(三)群体因素
(四)个体因素
第八章态度
一、态度
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结构,使人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为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成分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意向成分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协调性
2、态度的强烈程度
3、动机
4、情景压力
四、态度形成、改变的具体过程
1、顺从阶段
2、同化阶段
3、内化阶段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一)刺激—反应及强化理论
(二)认知均衡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六、态度测量方法
(一)态度量表法
1、等距量表法
2、总加量表法
3、社会距离表法
(二)行为观察法
(三)自由反应法
1、问答法
2、语句完成法
3、投射法
(四)生理反应法
七、改变态度的方法
(一)信息传播者因素
1、可靠性(专长性)、
2、可信性—品格
3、吸引力或喜爱性
(二)信息因素
1、单方面或双方面传播
2、恐惧诉求
3、活动
4、群体规定
(三)接受者因素
1、接受者原有态度
2、个性特征
八、工作满意度
个体对工作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
九、工作满意度的维度
1、工作条件
2、人际特征
十、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一)员工个体因素
1、年龄
2、职业阶层
3、教育
4、个性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二)环境因素
1、组织前景
2、组织规模
3、领导风格
十一、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造公平的组织氛围
(二)改善工作性质
(三)营造和谐自由、关爱员工的组织文化
(四)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十二、组织承诺
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并希望保持该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十三、组织承诺的成分
1、情感承诺
2、继续承诺
3、规范承诺
十四、组织承诺的决定因素
1、文化价值因素
2、管理因素
3、个体因素
第九章群体心理基本问题
一、群体特征
由几个人组成
共同目标
行为互动
认同感与归属感
行为规范
组织性:
角色
二、群体分类
(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三)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四)松散群体、联合群体与集体
(五)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
(六)固定群体与临时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
自发产生,没有正式规定,自然形成首领
四、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类
(1)利益型
(2)情感型
(3)爱好型
(4)信仰型
(5)亲缘型
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或效益分类
(1)积极型
(2)中间型
(3)消极型
(4)破坏型
3、按非正式群体成员构成分类
(1)平行型
(2)垂直型
(3)混合型
五、非正式群体对成员的作有
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2、给成员以现实的帮助以提高成员士气
3、对成员行为产生规范作用
六、群体内聚力
凝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
向心力和内部团结双重含义
七、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群体领导方式
(2)群体规模
(3)群体目标
(4)奖励方式
(5)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6)满足成员需要,对群体的依赖
(7)群体成员间的沟通
(8)其他因素:
与外界隔离的群体、面临外来威胁时,群体的地位、声誉、成功经历。
八、团队
对群体高度认同时,群体成为团队。
九、团队的类型
1、解决问题型团队
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
十、高效团队的特点
(1)共同认同且明确的目标
(2)适当规模
(3)相互信任的氛围
(4)配套的技能
(5)良好的沟通
(6)明确的角色和任务
(7)恰当的领导
(8)内外部的支持
第十章群体动力
一、社会促进
他人同自己一起从事某种工作,或因为有他人存在而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二、社会干扰
他人在场对活动的干扰现象
三、竞争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一)动机的作用
(二)彼此信任程度
(三)信息交流
(四)过去的经验
(五)酬赏的形式
四、从众行为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都一致的现象。
遵从行为
五、从众的原因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六、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群体的一致性
3、群体中个体的地位
4、个体的特征
七、利他行为
不期(指)望任何外在酬赏的、自愿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八、利他行为的分类
1、根据形式分类
利他主义行为:
偿还行为
2、根据情境分类
非紧急情境下
紧急情境下
九、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十、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1、匿名性
2、责任分散
3、自觉性减少
十一、群体极化
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十二、群体极化的原因
1、谨慎被人轻视
2、责任分散
3、群体决策,信息多,敢于冒险
4、文化价值观。
十三、服从
被迫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的行为。
十四、不服从的主要表现
1、抗拒
2、消极抵制
3、自由主义态度
第十一章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分类
(一)以达成关系的媒介划分
1、亲缘人际关系
2、趣缘人际关系
3、业缘人际关系
4、地缘人际关系
(二)以交往的频率划分
1、首属关系
2、次属关系
3、无关系
(三)以交往距离划分
远距离交往
近距离交往
(四)以交往的社会层次划分
1、个人与个人的交往
2、个人与集体的交往
3、个人与社会交往?
集体与集体的交往
二、人际关系的形态
(一)稳定形态
(二)互补形态
(三)互利形态
(四)强制形态
(五)障碍形态
(六)冲突形态
(七)封闭形态
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邻近吸引
(二)频率吸引
(三)魅力吸引
(四)能力与特长吸引
(五)相似性吸引
1、年龄相似
2、社会地位、经历和背景相似
3、态度和价值观相似
(六)赞扬和利他行为吸引
(七)互补吸引
(八)对等吸引
(九)个性品质吸引
四、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信息交流障碍
(二)情感冲突
(三)不良的个性品质
五、人际关系测量的评价
(一)社会测量钜矩阵表
(二)人际关系图
(三)人际关系指数
六、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一)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能力
第十二章人际沟通与冲突
一、人际沟通
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特点
1、通过语言进行
2、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情感
3、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
4、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
(一)根据组织系统分类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二)根据沟通方法分类
1、口头沟通
2、书面沟通
(三)根据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否互换分类
1、双向沟通
2、单向沟通
四、正式沟通渠道
轮式
Y式
链式
圆式
全通道式
五、非正式沟通渠道
集束式
流言式
偶然式
单线式
10%的人是小道消息的传播者
六、PAC结构状态
心理上的自我状态
P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
A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C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七、人际沟通的技巧
(一)语言沟通技巧
1、吐词清楚、语调恰当、音量合适
2、语气平易近人
3、语义准确、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非语言沟通技巧
1、衣着得体
2、目光沉稳、热情自信
3、身体语言温暖平等
八、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1、语言表达能力
2、思想差异
3、心理因素
4、沟通动机和意愿
5、沟通方式和渠道
九、改善人际沟通的注意事项
1、培养和提高人际敏感性
2、对他人有包容的态度
3、尊重客观事实
4、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5、提高倾听的艺术
十、冲突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思想斗争、意见分歧、争论和对抗,使内心或彼此关系出现紧张状态。
十一、群体冲突的类型
(一)个人内心的心理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二)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1、工作冲突
2、利益冲突:
3、交往冲突
4、认识冲突
5、个性冲突
(三)群体之间的冲突
十二、群体冲突的处理方法
(一)传统的解决方法
1、协商解决法
2、仲裁解决法
3、权力解决法
(二)二维空间模式
强制
克制即迁就
妥协
回避
合作
十三、群体冲突的处理技巧
1、对事不对人
2、解决问题但并不强求达成共识
3、善于利用第三方进行协调
4、在冲突处理过程中注入幽默
5、组织应建立冲突解决系统
第十三章领导的基本问题
一、领导
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教材上6点,只回答以下4点就可以)
1、对象不同
2、层次和地位不同
3、着眼点不同
4、目标不同
三、领导者的功能
(一)提出组织目标
(二)指引下属完成组织目标
(三)弥补组织设计中的部分缺陷
(四)激励功能
(五)使用人才
(六)满足员工不同需要
(七)描给并指引下属实现愿景
四、权力
特殊的影响力,使人实现目标而行动的力量。
五、授权
上级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
六、授权应遵循的原则
1、明确目标
2、权责相当
3、因事择人、以能授权
4、不可越级授权
5、授权适度
6、适当控制
七、权力性影响力构成因素
(1)职位因素:
敬畏感
(2)传统因素:
服从感
(3)资历因素:
敬重感
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1)品格因素:
敬爱感
(2)才能因素:
敬佩感
(3)知识因素:
信赖感
(4)感情因素:
亲切感
九、威信的特征
1、自然放射性
2、自然接纳性
3、吸引性
4、感召性
第十四章领导理论
一、勒温领导作风理论
专制
民主
放任自流
二、利克特领导方式
1、剥削式独裁
2、仁慈式独裁
3、协商式领导
4、集体参与领导
三、交易型领导
领导与下属关系是以一系列的交易,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给予承诺的奖赏。
四、变革型领导
4类领导行为:
理想化影响、激发鼓舞、个别关怀、智力启发。
五、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与下属关系两类:
圈内人士关系:
受信任,更多关照,更高地位,更多奖励。
圈外人士关系:
仅有职务上的正式关系而无密切的私人友谊。
六、超级领导理论
帮助下属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七、自我领导
自我设定目标、自我回报、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