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2840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docx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

 

 

————————————————————————————————作者:

————————————————————————————————日期:

 

粮油保管员实用技能培训

一、粮情检查

(一)检查内容

粮情检查一般应着重检查温度、湿度、虫害、水分、粮油品质和发芽率(限于种子粮)等。

(二)检查方法

1.温度检查

(1)感官检查:

手脚感觉、身体感觉、检查重点部位(深度以粮面30cm厚度为宜、测温系统显示的异常点、四角、中心)

(2)温度计检查:

注意检查点的选择及检测时间(粮面:

正中央并离粮面1m以上,15min后读数)(气温检查:

太阳不能直射、离地高度1.5m,15min后读数)

(3)粮温计检查:

限于对粮情检测系统显示异常点的复查(检查点相符、15min后读数)

2.温度检查

干湿球温度计检查

干湿球温度计的使用

(1)检查点的位置选择(气湿检查:

太阳不能直射、不能位于风口、不能位于通风死角、离地高度1.5m)(仓湿检查:

粮面正中央并离粮面1m以上)

(2)检测时间:

15min后读数

(3)规范读数:

(视线与显示刻度位平齐、不能用手接触温度计感温部位)(温度计与此相同)

(4)使用条件:

0℃以上

3.虫害检查

(1)主要工具:

虫筛、天平、陷阱诱捕器、样品筒、电动吸式采样器(主要用于深层粮食、油料的采样和流动粮食、油料的取样或倒、拆包取样。

但不适于杂质检验项目的样品采取。

(2)检查仓壁、粮面害虫活动情况(视觉检查)(书虱、米虱防治:

DDVP与酒精配合磷化氢熏蒸)

(3)判断粮食有无被虫害(视觉检查)

(4)确定虫蚀率(对照)

(5)虫口密度确定

样品制备:

粮面在100m2以内的,设5个取样点,100-500m2的,设10个点,500m2以上的,设15个取样点。

堆高在2m以下的,一般在粮面取样;堆高在2m以上的,设两层取样,每点取样量不少于1kg。

虫筛处理:

粮食仓库使用的害虫选筛直径有上下两层不同孔径的筛层,加筛底、筛盖共4层。

上层筛孔径为2.5mm,下层筛孔径为1.5mm。

使用害虫选筛检查害虫时,首先要按筛孔大小顺序套好,再将样品倒入上层选筛内。

每次筛选的量不宜过多,以铺在筛面上的样品厚度来掌握,一般以不超过2cm厚为宜。

然后加上筛盖,以双手回旋的方法筛动,每次筛动时间不低于3min。

筛后结合手拣使害虫与粮粒分离,以筛上拣出的害虫和筛下物中检查的害虫一并计算害虫密度。

虫口密度确定:

1kg储粮样品中各种活害虫头数的总和,即:

活虫头数/kg。

(特别注意:

A、活虫头数总和,包括成虫、卵、幼虫、蛹;B、熏蒸后活虫鉴别:

虫样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氧气充足、食物足够和防止外来害虫感染的条件下放置14天以上,检查是否出现活虫并计数。

4.水分检查

(1)感官检查(牙多用于硬质小麦水分检查,玉米水分检查多用手指掐,手和脚可凭闷湿感觉、插入(陷入)粮面的深度判断水分高低,仓内气味可判别粮食的耐储性变化及品质正常与否)

(2)快速水分检测仪检查

操作步骤:

选用相应的电池或电源,安装时要注意正负极;

检测前进行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水分梯度(已用标准法测定)的样品一组校正检测仪;

按粮食水分快速检测仪说明书要求,对被测粮油样品进行相应处理(如粉碎);

检测粮油样品的水分含量,重复检测两次或多次。

(三)检查期限

储粮害虫检查期限

粮 温

检查期限

小于15℃

各地自定

15℃~25℃

15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高于25℃

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危险虫粮在处理后3个月内,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检查粮温的期限

储粮类型

新粮入库3个月内

粮温15℃以下

粮温15℃以上

安全粮

3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15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10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半安全粮

2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10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5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危险粮

1天一次

5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1天一次

储粮水分检查期限

储粮类别

检查期限

安全粮

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

半安全粮

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危险粮

根据情况随时检查

二、粮情分析

(一)要求:

能对前后的粮情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粮食的异常性与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二)分析内容:

1.粮情检测系统不能检出点(表征)、温度传感器断路(原因)、更换或使用粮温计暂时代替(处理方案)

2.粮情检测系统检测数据失真(表征)、温度(湿度)传感器灵敏度、准确度下降(原因)、更换或使用粮温计暂时代替(处理方案)

特别注意:

数据失真的判断依据(检测大气温度、湿度值与干湿球温度计测定数据太大;检测大气温度、湿度值与天气条件明显不符;检测粮温数据为明显不可能数据,可与邻近点温度值比较;检测仓间温度值与表层粮温差距太大;检测仓间湿度值与表层水分不相符)

3.粮堆层(点)安全性分析(针对异常点):

安全水分: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能使粮食安全储藏的水分称。

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可这样确定:

ω安=18.2%-0.205×t×1%

式中:

ω安——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稻谷的修正值为-0.3%,玉米的修正值为-0.5%

t——储粮最高温度,℃

对于油料种子,不计脂肪,亲水性成份的安全水分与禾谷类粮食相似,故:

=(1-含油率)×ω安

式中:

——油料种子的安全水分。

半安全粮及危险粮

类型

粮食

只能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度夏的粮食。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水分超过安全标准2%以内;

2.粮温开始不正常上升且不下降;

3.虫粮等级属一般虫粮。

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水分超过安全标准2%以上者;

2.粮温有不正常者;

3.虫粮等级属严重虫粮或危险虫粮。

稻谷粮堆的某点温度为30℃,水分为18%。

安全水分为18.2%-0.205×30×1%-0.3%=11.75%

18%-11.75%>2%,为危险粮。

小麦粮堆的某点温度为26℃,水分为13.5%。

安全水分=18.2%-0.205×26×1%=12.87%

13.5%-12.87%<2%且13.5%>12.87%,为半安全粮。

4.粮堆发热分析(针对异常点):

粮堆发热的判定依据:

违反三温变化规律(普遍规律)

点温突变(前后关联数据,特别注意机械通风停机后点温突变不能作为发热依据,只是一种热气流回流的影响表现)

点温横向比较(用于一天的检测数据分析,依据:

相邻层点温度不超过5℃以上)

5.粮堆结露分析

粮堆结露的判定依据:

相邻点的温度低于判定点的露点温度,发生结露的可能性存在,二者相关越大,越容易发生结露。

如:

玉米粮堆某点温度28℃,水分14.5%。

相邻的上层温度20℃,下层温度24℃。

相邻的东侧温度23℃,西侧温度23℃。

相邻的南侧温度25℃,北侧温度19℃。

解:

此点露点温度为22.8℃。

在北侧及上方会出现结露。

露点测定方法见机械通风。

6.异常性原因分析

对结露的原因分析,着重分析造成粮堆内外高温差的原因。

对发热的原因分析,着重结合检测数据、资料数据具体分析异常热量的来源(可能原因:

高水分导致的有机体旺盛呼吸、高水分导致的有机体旺盛呼吸、高杂质积聚、害虫危害、微生物活动等),还分析点间热量传递的可能性。

7.处理方案制定

选择局部处理或全仓处理,依据在于范围的大小。

具体的处理方案的制定应针对引发异常的原因及具体的粮食水分、温度情况,如为高水分或微生物活动引发,则应降水为主;如为高温引起,则应降温为主;如为高杂引起,则应去杂为主;如为害虫引发,则应先杀虫再降温(或降水)为主。

如为全仓处理,还应要根据各层的温度、水分情况选择通风方式或选择常规熏蒸布药点位置。

某玉米仓2008年10月入仓时杂质含量为1.2%,入仓方式为散粮机配合皮带输送机。

此后至2009年2月持续机械通风降温,降温结束随即全仓密闭。

下表为3月16日即时粮情检测系统检测数据和扦样进行水分检验的结果综合。

检测日天气晴朗。

请分析粮堆安全性、是否结露、是否发热、异常点和异常原因,并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区、层

1组

2组

3组

4组

温度℃

水分%

温度℃

水分%

温度℃

水分%

温度℃

水分%

1区

上层

18

13.4

18.5

14

18

13

16

13.6

中上层

16

12.2

15.8

12.8

17.3

12.8

15.8

12.1

中下层

19

12.4

18.2

12.3

17

12.7

16.2

12.3

下层

18

12.8

17.5

12.5

16.5

12.6

18.4

13.1

2区

上层

18.3

12.4

17.9

13.2

16.8

12.5

19.6

13.2

中上层

17.2

12.7

24.8

12.8

17.4

12.2

16.2

12.5

中下层

17.2

11.8

19.2

12.7

19.2

11.7

15.2

12.8

下层

14.7

12.8

16.5

12.1

19.1

13.1

14.4

11.9

3区

上层

17.8

12.8

50

12.5

26.2

13.6

18.4

13.1

中上层

12.4

23.2

13.2

16.8

19.2

17.6

13.2

中下层

17.2

12.7

16.8

12.9

14.4

12.2

18.7

12.5

下层

14.2

12.3

19.3

12.7

18.2

11.7

18.2

12.8

4区

上层

18.2

13.8

19.2

12.3

27.6

14.5

19.2

12.8

中上层

15.2

12.5

16.2

12.6

16.2

12.5

17.2

12.6

中下层

16.2

12.5

16.2

12.6

16.2

12.5

19.2

12.6

下层

14.2

12.5

19.2

12.6

16.2

12.5

19.2

12.6

5区

上层

18.7

12.5

19.5

13.1

19.1

13.1

19.4

11.9

中上层

16.2

12.7

15.8

12.5

16.4

12.2

17.2

12.5

中下层

14.8

13.2

19.6

13.2

17.9

13.2

17.8

13.2

下层

15.8

12.5

13.1

12.1

15.5

13.1

19.1

13.1

6区

上层

18.7

12.8

19.1

12.7

18.2

12.5

19.4

12.9

中上层

16.2

12.5

17.2

12.6

16.2

12.5

16.5

12.7

中下层

15.6

12.5

17.9

12.9

18.2

12.5

17.2

11.8

下层

15.2

12.5

16.2

12.6

17.2

12.5

16.3

12.3

大气温度

18℃

大气相对湿度

97%

仓温

17.8℃

仓间相对湿度

44%

上层平均温度

20℃

上层平均水分

13.0%

中上层平均温度

17.5℃

中上层平均水分

12.8%

中下层平均温度

17℃

中下层平均水分

12.6%

下层平均温度

14℃

下层平均水分

12.6%

三、磷化铝常规熏蒸投药

(一)操作依据:

常规熏蒸操作技术规程

(二)必备知识:

1.施药方法及使用条件

最为常见的方法:

药袋埋藏法、药盘投药法、探管投药法

条件:

仓房的密闭条件;粮堆高度条件(粮堆超过3m,不能使用药袋埋藏法和药盘投药法、只能使用探管投药法,依据:

磷化氢的钻透深度:

单向1.5m)

2.单位用药量(磷化铝片剂):

粮堆6~9g/m3,空间3~6g/m3

投药量(磷化铝片剂)=粮堆体积*粮堆6~9g/m3+空间体积*空间3~6g/m3,取不超过最高限量的操作最大整瓶数

3.单点用量(磷化铝片剂):

药袋埋藏法单袋不超过30g;药盘投药法单盘不超过150g;探管投药法单管不超过20g。

注意:

磷化铝片剂特指磷化铝有效成份为56%。

(三)必备工具及用途

名称

用途

规格

备注

磷化铝代用品

投药操作用

1Kg,有效含量56%,片剂,每片3g

投药药盘

盛药

实验室用小白方盘

薄膜药袋

盛药

投药探管

盛药

防毒面罩

防护毒气

大号、中号、小号齐全

滤毒罐

防护毒气

绿色滤毒罐对防护磷化氢有效

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其它颜色的滤毒罐不能有效。

特别注意滤毒罐的安全有效期、实际使用时间与总使用时间的关系、表征

改刀

用以打开药瓶

平口小号

背包

盛放滤毒罐,固定作用

装滤毒罐专用

橡胶手套

避免身体接触毒品

消毒液

消毒

盛于有盖广口瓶

镊子

消毒

棉球

消毒

毛巾

消毒清理

(四)操作内容

1.防毒面具的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

2.规范投药(盛药工具的数量选择、盛药工具的布点及埋藏深度、投药顺序、开瓶场所)

3.操作常识(进仓行为、操作安全(烟、风向选择、空药瓶处置))

(五)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

操作过程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细分

操作要点

准备工作

穿戴工作服和手套

穿戴整齐、手及手套消毒

防毒面具的选择和规范使用

面罩选择

所选面罩型号应与头部相符,不瘪气、不漏气

面罩消毒

面罩内表面消毒、使用毛巾擦拭干净

选择滤毒罐

滤毒罐颜色

滤毒罐安全有效期限

摇晃滤毒罐无声响

滤毒罐表征

气密性检查

规范佩带面罩

检查面罩的气密性检查方法

更换不合格面罩

面具组装

将面具、螺纹管、滤毒罐连接并旋紧

检查螺纹管的气密性检查方法

规范装放滤毒罐

固定背包

投药前操作

确定总用药量

单位用药量

确定药盘(袋)或探管数量

实际用药量/单点(袋、管)用药量

投药操作

取磷化铝(片剂)的瓶数

不总用药量的最大整瓶数

取所需盛药工具数量

实际用药量/单点(袋、管)用药量

药盘投药法

将药盘布置于粮面

均匀性

打开药瓶

开瓶场所、风向选择

施药

投药顺序由远而近、由内而外

每个药盘的用药量不超标

磷化铝在药盘中的均匀性

空药瓶处置

药袋埋藏法

药袋装药

装药操作

单袋用药量

每个药袋的用药量不超标

风向选择

施药

药袋埋藏深度(50~80cm)

药袋在粮面分布均匀

单袋用药量

空药瓶处置

探管投药法

埋设探管

埋藏点数量(每组3~5根)

埋藏点在粮面的均匀性

同点布置探管方向选择

施药

施药操作

投药顺序由远而近、由内而外

每探管的用药量不超标

药片在探管中分布的均匀性

空药瓶处置

安全操作及常识

药剂必须全部使用

对未用完的药剂的处置

不能抽烟

进仓脱鞋或穿戴鞋套

清理工作

规范摘取防毒面具

规范摘取滤毒罐

规范拆卸防毒面具,用具整齐归位

其它材料及工具整齐归位

佩带方法:

眼睛正对视镜框、鼻孔正对螺纹管呼吸口。

检查方法:

用手封堵(滤毒罐)进气口,几十秒钟后,感觉到呼吸困难,证明无泄漏问题。

快速检查方法为:

用手封堵(滤毒罐)进气口,猛吸气,面罩紧贴面部,几秒内不松,感觉瘪气、呼吸困难难受、面部紧张者,气密性合格。

规范装放滤毒罐:

滤毒罐进气口正对背包孔眼,并固定住。

不能横放。

特别注意:

1)药剂未用完,撒于地或随意处置;2)超药量;3)仓内打开药瓶。

四、磷化氢整仓环流熏蒸自然潮解法投药操作

(一)操作依据: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 LS/T1201-2002

(二)必备知识:

1.单位用药量及设定浓度

环流熏蒸初次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  (g/m3)

设定浓度(ml/m3)

粮种

单位用药量

100~300

小麦

1~3

玉米

1.5~3

稻谷

2~3.5

不同密闭时间、温度和虫种时设定磷化氢环流熏蒸浓度的参照表单位:

mL/m3

虫种

温度※(℃)

密闭时间

14(d)

21(d)

28(d)

A组害虫,如玉米象、长头谷盗、杂拟谷盗、及其它敏感虫种

>25

200

150

100

20~25

250

200

150

15~20

250

200

B组害虫,如谷蠹、米象、扁谷盗、赤拟谷盗、蛾类及其它抗性虫种

>25

300

250

200

20~25

350

300

250

15~20

350

300

注:

1、※温度:

害虫发生部位最低粮温。

2、当有强抗性谷蠹集中发生并导致发热时,和有强抗性米象和锈赤扁谷盗时,建议磷化氢浓度采用300mL/m3~500mL/m3。

2.重要概念

熏蒸体积:

熏蒸密闭环境的总体积,整仓环流熏蒸时为空间体积与粮堆体积之和,膜下环流时只计算粮堆体积。

熏蒸浓度:

环流熏蒸基本均匀后粮堆检测点的最低磷化氢浓度。

(三)必备工具及用途

名称

用途

备注

常规熏蒸的所有工具

同前

同前

废报纸

粮面施药用

大白方盘

风道施药用

移动式环流风机

使有毒气体循环流动

风量、风速、功率符合要求

环流软管

使有毒气体循环流动

与移动式环流风机配套,气密性合格

回流软管

使有毒气体循环流动

与移动式环流风机配套,气密性合格

肥皂水

用于检漏

洗瓶

喷检漏液

生胶带

管道连接密封用

紧固密封圈

管道连接密封用

与环流管或回流管配套

泡沫密封剂

管道连接密封用

平口改刀

管道连接密封用

(四)操作内容

1.防毒面具的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

2.规范使用环流设备

3.操作常识(进仓行为、操作安全(烟、风向选择、空药瓶处置))

(五)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

操作过程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细分

操作要点

准备工作

穿戴工作服和手套

同常规熏蒸

防毒面具的选择和规范使用

同常规熏蒸

施药前操作

计算用药量

计算用药量

单位用药量不超标

不同粮种单位用药量不同

计算体积为粮堆体积与空间体积之和

选择所用磷化铝瓶数

选择所用磷化铝瓶数

不超过计算量的最大整瓶数

空载检查移动式环流风机的风向

接通电源

点动开启

点动

判断风向

环流口、回流口判断结果正确

断电

环流管路连接

回流软管连接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入而由风道底部流出,则将回流软管连接于风道口与环流风机进风口之间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出而由风道底部流入,则将回流软管连接于仓墙固定回流管与环流风机进风口之间

环流软管连接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入而由风道底部流出,则将环流软管连接于仓墙固定回流管与环流风机出风口之间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出而由风道底部流入,则将环流软管连接于风道口与环流风机出风口之间

管件连接部位密封操作

先使用生胶带,再用紧固密封圈紧固软管与连接口,后用泡沫密封剂

连接部位气密性检查

将检漏液喷或涂刷于各连接部位

均匀、完全

对移动式环流风机供电

判断气密性

判断标准:

观察气泡变化情况。

正压管路段漏,气泡变大;反之,气泡被吸入管内。

断电

气密性不合格需拆除重新连接重新检查直至合格

确定施药部位

确定施药部位

依据:

高浓度磷化氢不能直接流经环流风机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入而由风道底部流出,则粮面施药

如环流毒气由粮面流出而由风道底部流入,则风道施药

施药

风道施药

选择大白方盘数量

数量与仓壁风道口数量一致

将所用磷化铝分放于大白方盘

开瓶与分药时风向选择

各盘间磷化铝量基本均匀

各盘内磷化铝摆布均匀

施药操作

施药顺序与风向

空药瓶处置:

留于风道内

粮面施药

选择废报纸

将废报纸布置于粮面

均匀,布点数不低于5点

施药

开启药瓶的场所

开启药瓶时风向选择

各点间磷化铝量基本均匀

各点磷化铝摆布均匀

空药瓶处置:

留于仓内粮面

密封仓门或风口

环流

供电环流

安全操作

用药

同常规熏蒸

用电

用电常识

进仓行为

清理工作

同常规熏蒸

同常规熏蒸

同常规熏蒸

五、防虫磷砻糠载体法粮面拌药

(一)操作依据:

防护剂使用准则

(二)必备知识:

1.施药方法(最为常见的方法:

表面施药法、隔层施药法、回字形施药法、底层施药法)(最为常见的方法:

直接施药法、全仓拌药法、机械喷雾法、载体法)

2.常见防护剂的用药量

常用防护剂用药剂量

药剂名称

有效成分

剂型

有效剂量ppm

用药量g/t

残留标准/(mg/kg)

说 明

防虫磷

优质马拉硫磷

70%乳油

10~20

14~30

防治谷蠹剂量为30 ppm(有效防护期20ppm为3个月,30ppm为4个月)

杀虫松

精制杀螟硫磷

65%乳油

10~15

15.3~23

防治谷蠹剂量为20ppm(有效防护期10ppm为3个月,15 ppm为6个月,20ppm为8个月)

凯安保

溴氰菊酯+增效醚

含溴氰菊酯2.5%乳油

0.4~0.75

16~30ml/t

溴氰菊酯0.5;增效醚10

0.5 ppm的有效防护期为7个月以上

保粮安

优质马拉硫磷+溴氰菊酯

含优质马拉硫硫磷70%乳油

10~20

14.3~28.6

参见防虫磷、凯安保

安全间隔期同防虫磷

保粮磷

优质杀螟硫磷+溴氰菊酯

15%微胶囊型悬浮剂

10

66.6ml/t

加水稀释20~40倍喷雾,有效防护期2年以上

保安定

甲基嘧啶硫磷

50%乳油

5~10

10~20

0.5g/t的有效防护期为8个月以上

普粮泰

硅藻土

80%粉剂

6~8g/m2

500~2000

3.拌合比:

载体与拌合粮食数量间的比例,而不是防护剂与载体间的比例。

(三)考核条件:

1.材料及工具(要求熟悉其用途)

单组准备材料明细一览表

名称

用途

备注

防虫磷

防护剂

1Kg,70 %乳油

砻糠

载体

改刀

用以打开药瓶

消毒工具器材

同常规熏蒸

肥皂或碱液

清洗

铁锹

拌合

防毒口罩及手套

防毒

喷雾器

喷布防护剂

爬梯

进入仓内工具

塑料盆(桶)

防护剂载体移动工具

5KG

台称

计量砻糠

托盘天平

计量防护剂

皮尺

确定粮食拌合数量

(四)考核内容细分

操作步骤

内容细分

技术要点

备注

准备工作

穿戴工作服

整齐

长袖工作服

佩带口罩

穿戴手套

手及手套消毒

计算用药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